咨询热线:18911639063
咨询热线:13581894868
首页
课程介绍
学员信息
教练信息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文章
首页
课程介绍
联系我们
首页
课程介绍
学员信息
教练信息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文章
罗老师
18911639063
吴老师
13581894868
专业的教练员为您解答电话预约后即可免费体验课程有任何问题请直接联系我们期待您的来电~
上课环境
上课时间
课程费用
优惠活动
近代中国武术的转型研究_太极拳教学的研究
有问必答
提问
太极拳教学的研究
当太极拳越来越成为一些团体或者学校的教学内容时,有关太极拳教学 的研究也逐渐增多。沈家桢的《何谓太极武当拳》就是一本非常好的教材,实现了太极拳的 理论与技术的有机结合,用太极拳的理论对太极拳的架子、太极拳的劲力、 太极推手都分别进行了解释,并根据太极拳练习的不同阶段,细化了太极拳 练习自身审查的环节,并且列出了一个非常细的审查表,因此对太极拳的练 习者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沈维周根据李谱,阐明太极拳学习的步骤与顺序,分为九段:第一段架 子之学习,第二段抽丝之练习,第三段劲别之练习,第四段气功之练习,第 五段精神之练习,第六段内外联合之练习,第七段得机得势之练习,第八段 舍己求人之练习,第九段知己知彼之要求。他认为不论何派之太极拳练习者,均应就其常走之架子,先施以拳经之 工心解,逐一审查,以去其病,再按常走之劲,分别八法五步,造成一表, 以便自己练习时,有所着力及遵循。表格包括式名、劲别、步法等。他认为太极推手的练习应该按照太极拳论的要求进行审查。太极推手的审查首先需要审查推手者的资格。第一,有无开合之劲,即一切动作,有无顺逆抽丝之劲。第二,有无阴阳之分,即一切动作,有无虚实之分。第三, 有无急缓之功,即一切动作,有无慢快之能。达到这些要求就具备了太极推 手的资格,可以进一步寻求黏连相随之姿势与精神,这一步该审查:第一, 有无领起顶头悬、减轻之功;第二,有无下沉丹田气增沉之功;第三,身体 是否中正不偏;第四,有无垫搁人手之弊;第五,能否灵敏以变换刚柔轻 沉。如果做到以上五项,则推手之姿势及精神,可谓得矣。然后再求懂劲之方法。这一步需审查:第一,平准之感觉性强弱,内中分毫,能分别?第二,车轮之橡皮带,内中无气量够度?第三,牵引力,能否随心意,以活泼变化轻沉?第四,推手者之脑力,能否迟钝,抑灵敏?
沈家桢的《何谓太极武当拳》为太极拳练习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练习以及自我纠错的步骤与方法。沈家桢在分析了太极拳的架子、劲力以及推手以后,又分析了武当拳谱的《十八字诀》,武当拳的六路与十段锦,在对比了太极拳的理论与武当拳的理论后,认为太极拳的原理就是武当拳的原理,所以武当拳谱可以做太极拳谱用。随着学习太极拳的人逐渐增多,在很多有关太极拳的理论中都说太极拳重懂劲而不重着法,不重形式,这种宣传的结果,把太极拳说得神乎其神, 却让很多初习者无所适从,不知如何学起。于是许禹生在《体育》杂志中刊出了他的几篇讨论太极拳学习的稿件。1932年,许禹生在给南京训练总监部的谭梦贤的信中,提到了练太极拳的步骤。许禹生认为练太极拳一般分为五步,同时作了一些分析。他认为:专盘架子,不练单式,其进步不仅仅太慢,而且对于每式动作之独立精神不易领略。推手须练单式推搭各法,及熟习四正四隅后,更应习各种换步步法及各势推手练习之法。应用法仅就架子内练习,恐难得妙用。他所编的 内家散手若干可供研究。太极拳的呼吸问题也让很多初练太极拳的人感到迷茫。许禹生认为:太极拳运动固尚行气。但是作为初练习太极拳的人不能乱练形气,致伤内脏。 所谓呼吸开合应自由,倘内外不能相合,体息尚有滞碍时,勉强演练呼吸, 恐伤内脏,颇为危险,所谓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至用神则眼光一至,劲即随之,不烦运用呼吸,是更上一层功夫。他肯定了太极拳在练习精神、修养精神上的功效。许禹生还从内家拳与太极拳的对比中指出了练习二者所出现的共同错误:懒散、迟缓、歪斜、寒肩(耸肩)、老步、腆胸、直立、软腿;脱肘、 截拳、扭臀、曲腰、开门桌影、双手出击。通过内家拳与太极拳的对比研 究,让练习者意识到太极拳和内家拳的相通之处,为练习者提供了练习的指南。
太极器械的发展
在现在太极拳的技术体系中,太极剑几乎是其不可切割的一部分,但是从太极拳的历史上来讲,太极拳的器械只有枪或者说是大杆子,而没有其他器械。
陈微明与太极剑
太极剑的出现是近代才有的事情,最早的一部太极剑的著作是陈微明所写的《太极剑》。太极剑之名的兴起或许就从陈微明的《太极剑》开始。1932年,北京体育研究社社长许禹生在《答南京训练总监部谭君梦贤质疑太极拳术函》中 提道:“太极拳门,器械原传只有四杆。后人剽窃他门之刀剑姿势,编有十 三刀、太极剑、乾坤剑等,人异其势,不过聊以塞责,于太极拳之意义,毫未加入。”①许禹生学拳于杨健侯,且与杨澄甫交情甚深,如果杨家太极拳门有世传太极剑,许禹生不可能不知道,所以说许禹生提到的太极剑只是后来人的塞责之创应该是没有问题的。陈微明的太极为杨澄甫所教,而杨家太极本没有剑术,那么陈微明的太极剑来自哪里呢? 一个最大的可能是:杨家的太极剑来自李景林。李景林是武当剑的第十代传人,他的武当剑学于宋唯一。1926年,下 野后的李景林带着七个徒弟李书泰、杨奎山、郭宪山、林志远、黄敬义、郝 家俊、王喜林来到上海,开始广泛收徒,武当剑开始公开传授,重现武坛。 李景林借助于剑术使其在民国武术界叱咤风云。李景林特别注重对剑术的整理,他曾邀请包括孙禄堂在内的国内知名武术家共同研究剑术,编成武当对剑,他的武当对剑后由他的弟子黄元秀撰写为《武当剑法大要》一书,1931年由上海中华武术会出版。全书18节,包
① 许禹生.答南京训练总监部谭君梦贤质疑太极拳术函
[C]
//释永信.民国国术期刊文献集成:第
15
卷.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
2008
:
46.
括述要、鉴戒、图说、练法及要诀等,全面介绍了李氏剑技及其理法,反映了李氏剑术的精要。其箴言为:“练剑之要,身如游龙,切忌停滞。习之日久,身与剑合,剑与神合,柔和围绕,上下飞舞,绵绵不绝。于无剑处,处 处皆剑。能知此义,则近道矣。”其原则为“太极腰、八卦步、形意劲(螺 旋劲)、武当神”,融武当剑之精华与要领,似行云流水,亦是“于无剑处, 处处皆剑”。李景林的武当剑经过整理后,又经过他的徒弟在全国范围传播。而太极剑的出现则直接受益于武当剑。太极拳本来无剑,陈氏太极拳无剑,杨氏太 极拳也没有剑,太极剑的由来与李景林有很大的关系。李景林曾拜在杨健侯门下,学习杨氏太极拳,并与杨澄甫结下深厚友谊,而且在李景林拜杨健侯之前已经在“育字军”中跟随宋唯一学习武当剑,两人之间切磋技术是很有可能的。因杨家无剑术项目,所以杨澄甫让自己的徒弟武汇川、田兆麟、诸桂亭、董英杰、陈微明(后人称“五虎将”)、 徐思允、叶大密等,先后拜李景林为师学武当剑,包括杨澄甫自己可能也受到李景林的武当剑的影响,而有了后来的太极剑,并将自己所学的太极剑授予徒弟陈微明等。陈微明在他的《太极剑》中也明确表示:“太极剑的姿势均以拳之姿势为基础。其非太极拳之姿势。亦有名为太极剑者,则余不敢知已。前闻李芳宸先生精剑术,得异人之传授,孙禄堂先生尝称之,今年将军过沪,往见焉。将军为人特俊爽,慨然以二人比剑之法相授。观其意,全运用腰腿,与太极之推手、听劲无异。唯有时剑不黏连,相离半寸许耳。真武当太极剑法也。澄甫先生所传,无二人相比之定法,得此则太极剑之体用备矣。”① 从陈微明的叙述可以看出,陈微明对李景林的武当剑相当佩服并深受其影响,认为是他心目中的真太极剑,同时他也指出:一则,太极剑是以拳的姿势为基础而不是以太极拳的姿势为基础,说明太极剑本身与太极拳并不是一 个体系;二则,杨澄甫的太极剑并没有二人对练,只有单练,表明了杨氏太极剑的技术体系并不完整,而李景林的剑术则与太极无异,或许在陈微明的。
① 陈微明.陈微明太极拳遗著汇编
[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4
:
115.
眼里,李景林的武当剑更应该叫太极剑。
搜索
复制
浏览35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点击这里取消回复。
畅言一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上课环境
上课时间
课程费用
优惠活动
分校信息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详细地址:海淀区北三环花园路13号(天博中润3层301)
联系电话:135-8189-4868 罗老师
乘车路线:公交在"牡丹园西"下车
地铁路线:10号线"牡丹园"D口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详细地址:首都体育学院训练2馆2层-位于海淀北三环蓟门桥西
联系电话:189-1163-9063 唐老师
乘车路线:公交在"蓟门桥西"下车
地铁路线:13号线"大钟寺"下车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联系电话
预约免费试听
×
*
孩子姓名
*
孩子年龄
*
联系方式
性别
选择你最近的校区
请选择
男
女
请选择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想预约什么时间,来免费体验
你所在的区域
家长想让孩子学?还是孩子自己喜欢
提交
×
恭喜您提交成功,
我们的客服人员将会在1-2个工作日内与您联系!
页面将在
10
秒后自动跳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