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控制与反控制的概述

从形式上展开分析,技击类项目的对抗都是在比拼对抗双方 技法的基础上来争夺控制权与反控制权,在控制与反控制的过程 中实现技击者要想达到的技击目标。控制与反控制往往反映于 时间、空间、技能、体能、智能、心理与机体的承受力等方面,在对 抗过程中双方通过控制与反控制的强与弱来反映技击时的势态。

分析技击类项目竞技能力的构成要素可知,主要包括体能、 技术、战术、心理、智力五种要素,不同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同时都 在技击思维网络管理的整个系统中,竞技能力就是五种因素在对 抗中的整体反映。其中如何达到“技击目的”是五个因素围绕的 核心,任何素质都围绕核心体现自己的价值,为了能够发挥素质 的最大功能,相互配套的诸因素有机结合共同完成对抗。技击者 之间的技击水平不同,说明他们这五方面因素的基础有差异,把 这些基础因素转化成对抗时技击效果的能力各有不同,于是就有 了各素质的贡献值不同,直接导致他们的技击水平在实战中表现 出较大差异。结合实战过程中具体对抗势态的差异性,五种素质 在对抗中的主辅地位的实际关系是不断变化的,当占据主导位置 的因素出现变化后,一定会使对抗势态出现实质性的变化。

如果对抗中营造与把握势态的战术针对性强、灵活性高,那 就能够很好地显示出控制赛场的主动权和比赛节奏等功能,还能 够最大限度地控制或反控制对方特长技能的发挥,从而更好地发 挥自己技法上的特点和优势。也可根据控制与反控制的手段去 影响对抗势态变化,当势态发生变化时可做出相应的战术调整, 体现出技击思维网络指导下战术的价值。

二、控制与反控制的技术要求

要想在实战中具备较强的威慑力,必须有机结合技能、战术、 智能、体能、心理等方面的因素。怎样发挥出更大威慑力、怎样将 威慑力有效转变成技击成果,这必将成为散打理论的未来发展走 向,同时将会向散打项目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对抗过程中,要想达到控制与反控制在技术方面的要求, 必须依靠运动所有的具体动作方可完成。在技击思维网络的统 一指挥下,围绕具体战术的所有动作都需要达到快、活、稳、准、 全、狠、巧、绝、隐等技术方面的要求。这些方面的要求在结合具 体动作运行或技法实施过程的解释是:动作运行以快为中心、动 作变化以活求发展、动作发力以准为目标、技法实施以全为框架、 技法往来以狠去夺势、技法变化以巧来体现、动作效果以绝为高 度、思维网络以稳为保证、技击思想以隐为前提,保证动作在各方 面的要求都能够凝聚在一起,统一运行在如何提高“威慑力”的基 础上,并综合形成以“快”为中心的动作表现特点,通过诠释技击 动作最大价值去获得最佳的技击效果。

三、散打技击动作制胜规律

技击动作制胜规律可以总结为:简洁、实用、敏快、精细、全面 加特长。

毋庸置疑,所有技击类项目的制胜规律均会受该项目规则的 限制以及外界条件的作用,另外运动形式和运动能力等内部因素 也会产生限制。在对抗过程中,要想全面掌握控制权与反控制 权,一定要深入认识本项目的规则以及各项技击特征,从而使它 们达到内外统一,这样才能协同发挥已经产生的最大能效,坚决 反对出现任何内外冲突,不然技击思维网络将难以达到完整、统 一、简洁、流畅的要求。倘若选用存在矛盾的技击思维来指导技 击实践,则将会大大增加展现自身技击水平的难度。

在对抗时,不同势态中均可形成正确时机感是任何技击类项 目共同追求的,同时是判定技击者水平的一项关键性标准。它不 但是技击思维网络反映价值的重中之重,而且可以有效测试控制 与反控制的实际水平。不管采用哪种手段,判断与把握时间都是 十分关键的部分,总体表现为时空控翻能力越强时机把握就越好, 制胜能力也就相对越强;如何让杀伤力体现出价值是技击类项目的 技法运行的核心,而抗击打能力则是选手发挥技法与保证技击思维 网络流畅的前提。在武术技击的技法表现中,总体为腿(踢)、拳 (打)、摔、拿“四击”之间相生相克,如拳克摔、摔克腿、腿克拳、拿克 缠抱(拿在缠打中控制与反控制的作用尤其突出)。当然,在条件允 许的情况下拳克腿、拳克拿、拳克拳也都是很正常的现象。

要想在技击类项目中赢得胜利,控制与反控制是一定要高度 重视的内容。要想顺利完成技击对抗,基础条件是构建一套完整 且自成体系的技击思维网络,网络必须统筹兼顾到技击对抗的所 有要素,保证自身的体能、技术、战术、心理、智力均可发挥出最佳 状态,从而顺利掌握对抗中的控制权。因而,达到技击目标的方 式和途径就应运而生,技击目标也能够充分发挥其价值。

截至当前,.和武术散打制胜规律相关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少, 已经存在的只是关于传统武术技击制胜规律在特定环节的个别 研究,但对当前武术散打项目具体技法的实践指导依然处于空洞 状态。指导散打实践活动必须要有更加具体、更加有针对性的理 论,这样产生技击效果的理论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活动。当前, 开展武术散打项目的框架建立在传统武术的基础上,同时借鉴了 很多外来搏击技法而逐步性形成的,对抗表现形式是在借鉴和改 进西方技击类项目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将散打规定为在一 对一、分级别、有相对完善的规则和裁判等条件环境中开展的一 项体育比赛,将传统武术中的比武作为比较对象,则散打对抗中 的比武目的、比武条件、比武性质、比武方式、比武规范性等方面 都与其存在很多不同点。很明显,这些方面的差异表现在二者背 后更深层次文化的差异,在对制胜规律的理解与要求上具有较大 不同。所以,我们既不能将传统武术中的技击理论和方法生搬硬 套地放到当下正在开展的散打理论与实践中去,更不能用西方搏 击类运动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直接替代我们散打的理论和方法。 我们要抱着扬弃的态度去萃取传统武术,并抱着借鉴态度去学习 西方搏击类运动,从中摄取许多我们所需的实战经验、技击思想 和理论精华。

第二节散打技法的合理运用

一、散打技法运用的规律

(一)初级阶段以拼为主 ,

自1982年第一次举行全国武术散打邀请赛开始,到1989年 武术散打被正式列为全国锦标赛为止,在这7年的全国武术散打 试验性比赛中,运动员使用技法的表现形式上主要是以盲目乱拼 为主?在那个时期,武术散打运动还处在试验阶段,广大群众对 使用武术技法展开人体格斗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全体参 赛队员都只是业余爱好者,不仅没有接受系统性训练,也没有较 强的技能与身体素质,运动员赢得比赛主要凭借勇气、体力以及 感觉,只有一小部分运动员表现出较高的技术水平。但从总体来 分析,运动员使用技法的多数状态都是盲目乱拼,这种状态只是 看似异常精彩。

(二)中级阶段反击为主

经过几年的胡打乱拼之后,运动员看出这种做法的弊端和劣 势,开始尝试使用防守反击的打法。因为运动员运用技法主动进 攻的水平与身体素质比较有限,所以难免出现很多破绽并十分明 显,为防守反击运动员带来了很多有利条件,在对方主动进攻未 能出现理想效果的情况下,只要防守反击的运动员守株待兔、思 路清晰就可以顺利反击。

因此,当大家认识了这个问题以后,都开始采用防守反击的 打法。双方运动员都防守反击,你不进攻,我也不进攻,加上场上 裁判员对于运动员消极的处罚不严格,因此导致了武术散打比赛 不激烈、不精彩。这种现象在1987年哈尔滨举行的全国武术散 打比赛中反映得最为突出,可以作为从初级阶段开始向中级阶段 迈进的标志。

尽管运动员运用武术散打技法是将防守反击作为常用手段, 同时使得比赛的激烈程度和精彩程度难以保障,但站在运动技法 的发展规律来分析,表明运动员正在从盲目乱拼的感性阶段逐步 过渡到有效使用技法的理性阶段。通常情况下,新运动员和不存 在比赛经验的运动员出现随意运用技法的情况比较常见;性格内 向、沉稳、经验丰富、体能差的运动员喜欢打防守反击;兴奋性的 运动员、身体素质好的运动员、技术水平明显高于对手的运动员、 比分落后的运动员喜欢主动进攻。从整体的情况来判断,技术发 展中级阶段的运动员使用技法是以防守反击为主。

 

浏览81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