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练兵也同古代有着相同之处。不论是顺德武备营中的游 击、中军千总、外委千总、外委把总、马前戍守兵,还是驻县郡之游击、 都司、守备文科、中军千总、马前戍守兵,莫不训练兵操,演习武技。 除了在军界提倡武术训练外,晚清在广宗、内丘、柏乡等地流行的民 间镖局,招募来的镖师也都是武艺超群,以武为生。镖局经常组织武 术训练,习练各种功夫。
当时的许多有识之士抛家舍业,云游四方,访得名师,便习拳棒。 回到家乡,扬我国粹广宗的德元曾经三次投奔冀县马头李家庄,拜 卢玉璞为师,学习三皇炮锤;宇晋郭家台武师郭天雨向隆尧枣町武师 任登先学艺,把少林拳带回故乡;毕家庄的赵金标从师于新河武师程 勇,将八卦拳传入宁晋东南部,兴办了“荣庆镣局丁众多的有识之士 师承众师,博采百家,进一步丰富了顺德府的拳术内容。一些以武为 生的武林高手云集集镇,摆摊设点,教授生徒,也有的在某一家客传 三五。农村百姓白天下地营生,夜晚设馆授徒。业余之时,又以武术 为娱乐手段。凡遇庙会盛节,各地绅商均请武师做各种表演。大部 分农村每年一度的庙会上,都要搞神前献技活动。武术素有“拳打卧 牛之地”的说法,路旁道边,街头巷尾,均信手可练。顺德府的武术扎 根于民众之中,有着广泛的民众基础,是顺德府武术繁荣的根本原 因。
在邢台境内,拳种的众多是一种由历史延续下来的必然现象。 不仅大众拳种非常普及,稀有拳种也是独具特色。像蛇行拳、蛇行 掌、二郎拳、清拳、达摩拳、乾坤拳、佛汉锤等等。但也有些传统的拳 种在外埠广为流传了很长一个历史时期后,传入邢台的时间却很晚, 比如“拦手”,虽说在清代无名氏的小说《三侠五义》就有描述,但是直 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才从天津传入邢台。再如金刚力功,虽然宋 代也已有之,但传入邢台也只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
19世纪中后期,现代军火装备进入军队,处在清朝末年的中国虽 然落后,但也不得不被动地适应。尽管如此,由于中国军队是从外国 政府手中购买军械,其数量和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世界。传统武术 仍然是军队重要的战术手段。能够客观地看待这一点,对于19世纪 末和20世纪初的义和拳起义与景廷宾起义中,以梅花拳为主,大量 的红拳等武术拳种的拳民们的参加就不难理解了。
进入20世纪初,中国武术进入了一个重要的承前启后的历史时 期。义和团反清运动之后,封建统治者对顺德民间武术的摧残变本 加厉,重文轻武之风日甚一日o辛亥革命以后,国民政府将武术作为 国术,予以保护和研究。顺德府的武术也开始蓬勃发展起来,1918 年,“邢台师范学校国技队”成立。1926年,在北洋政府的倡导下,顺 德府将济南镇守使马良的《中华新武术》定为各级学校正式体操课。 据1929年傅振伦等主修的《新河县志》记载:民国初年,新河县的武 术会“种类颇多,有少林会技击角力,练习拳术、刀枪棍棒之属,南关 者成立甚早;有五虎会化装表演武术故事,与少林会梢异;他若张砖 村之钢叉会、沙洼村之八卦会,均农民锻炼体育之组织也“。国民党 顺德府曾经指令政府秘书长褚汉英负责推行中华新武术。褚汉英是 一个有很深造诣的武术名流。1930年春节,在他的精心组织下,邢台 市700多名小学生表演了太极操,博得满场赞誉。
1928年,中央国术馆在南京成立。随后,全国各地也出现了许多 以国术为名称的武术机构。为了贯彻中央国术馆制定的《省市国术 馆组织大纲》和《区村国术馆组织大纲》,顺德府的府、县各级行政机 构相继设立了国术组织一国术训练处或国术训练所,均令各级行 政最高长官任处(所)长。一个全府性的国术系统自上而下地成立起 来。1930年秋,原邢台少林会也正式更名为“邢台国术社截止 1933年,一府九县共建国术处(所)34个,其中邢台县为最多,共计6
处。国术系统的建立,为提倡武术、推动武术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些国术组织采用举办期限不等的短期培训I班、设立辅导站和派出 教官或辅导员到机关学校辅导等形式,开展武术的推广普及工作6 截止抗战前的1936年,受训者达870余人,培养了众多高水平的武术 骨干人才。
随着科举选拔武术人才形式的废除,武术比赛以擂台赛的形式 出现。在民间的年节假日和庙会等庆典活动中,往往有武术表演赛。 1930年,柏乡县召开运动会,首次将武术纳入了运动会,开创了县级 武术比赛的先例,当时大会的会长、县长蒋宝善是个武术爱好者,在 他的努力下,武术第一次被列入了比赛表演项目。1935年,南宫县国 民政府召开全县运动会,3000名中小学生表演了中国武体操。此后 的隆平、尧山、南和、宁晋等县均有武术比赛,这对推动武术的规范化 和科学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近代顺德府武坛上,可以说人才济济,名家辈出。巾帽英雄豆 五妮,南和县东贾郭村人,她在南京国术擂台赛上力挫群雄,一举夺 魁;南和县西宋村的霍如岗,在南京国术馆执教多年,在马来西亚治 堡市创办“甯氏国术健身院”,弟子遍布南洋和家乡南和本县。这些 功勋卓著的武术名家,为提倡国术,发扬国粹,促进顺德武术的发展 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在他们的影响下,顺德府出现了无数云游海内, 寻师求艺的武术老师。清光绪年间,巨鹿夏旧城的夏二云,从师本村 洪拳大师夏老衙,练就一身非凡的轻功;民国初年,巨鹿崇善寺方丈 养性大师,一向以稀有的清拳为长,门徒遍及广宗、平乡、任县、巨鹿 等县,约计五百余众,他与本县大洪拳师柳林村张万盛、王庄村王老 尚、东韩庄韩老继、更旧城村肖凤友、萧人良、何寨村李老景、小洪拳 师西旧城村董石林、薛老印、太祖拳师大马坊村王老兴、傅广顺、形意 拳师城关西街人姚月卿、冯寨村王秒和太极拳师任县王其和等相友 为善,常常聚众切磋,他们均以高尚的武德,独特的武技自立门派,门 徒遍及巨鹿20多个村庄和任县等地;巨鹿的张万盛拜少林洪拳大师 韩老继习武,曾以铁头功和指功闻名冀南;巨鹿县冯寨村王森。
民国武备学堂,官至军中师长,平生酷爱武术,先后拜吴鉴泉、孙禄堂 为师,演练太极拳、形意、八卦等拳种,集各家之长,自成一体,所辖 师、团的警卫连、特务连和尖刀班各个武艺高强,王森退役后,请养性 大师在本村开馆授艺,有力地推动了巨鹿县武术事业的发展;巨鹿宋 庄的刘凤鸣,早年给人当民工,苦大仇深,先后拜梅拳师傅苗某、邯郸 太极拳师杨振基、少林拳师孙通全为师,久练不辍,融会贯通,兼收并 蓄,深得旨法,故而远近闻名。1937年,陈再道、张子恒到巨鹿,刘凤 鸣接受了先进的思想,参加革命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民先队中心 队长,兼青年营氏。为加强队伍战斗力,他要求全体人员进行武术训 练,1942年,在拔掉明村岗楼的战斗中,一举克敌,受到部队嘉奖。解 放战争中,刘凤鸣任巨鹿县县长,解放以后,刘凤鸣成为邢台地区知 名度很高的人物;广宗西屯的李春肖在天津宁河县拜唐卫如、付长荣 为师,学习形意、八卦;杜庄杜更文在沧州拜“单刀李存义”爱徒秦都 行为师,学习“三合拳”;城南街张德荣拜鲁西炮拳大师学炮拳;董里 集张清俊拜镖师毛德庆为师,学习查拳和拆拳。这些拳种的传入,大 大丰富了顺德府的武术内容
在学校的体育教育中,武术也始终是重要的训练内容。不用说 清末的武校武馆,就是到了民国时期的新学堂以及后期的学校中,武 术一向是青少年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自北洋政府把武术推崇为 “学界五学”的中国式体操后,邢台各级学校对武术空前重视,各县召 开的运动会上,小学生表演的太极操、拳术操、器械操等影响尤深。 1932年起,邢台大部分学校都把武术列为体育课内容,使得邢台青少 年练武活动空前高涨。
民国初年,军阀石友三盘踞邢台。二十九军退却南逃后,使邢台 形成权力空白,兵痞匪患,猖獗一时。此间,各武术团体仍然很活跃, 民间习武之风依然很盛。他们平时操练拳脚,有情况互相救援,在防 止匪患,保家自卫的斗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1920年,一帮土匪袭击 广宗大平台。大平台的“大刀会”鸣锣求援,各村大刀会闻讯而至,激 战一夜,歼匪百余。1927年,平乡的“周田大刀会”会同“广宗大刀 会”,共计约28400人,组成“自卫团”,互相支援,抗匪自救。为反抗 广宗知事郭洪益的苛捐杂税和贪污行为,他们冲进县城,进行了财物 清查。1929年,南和县的高焕庭从大名老师处回到本县,在农村组织 青壮年学文习武,发展中共党组织。后来,他领导了声势浩大的农民 运动,还通过“红枪会”首领黄河新,发动了 20多个村的习武乡民,围 攻县乡,要求“清除永河捐款”、“退还八厘公债”,吓得县长紧闭四门, 乱作一团。1931年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宣传下,广宗、威县、内丘、 宁晋等县的许多学校闹起学潮,在当地大刀会等武术组织的支持下, 都取得了斗争的胜利。
浏览42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