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初期,是顺德辖区汉族统治的恢复期。此时的军事训练与 民众的身体锻炼有着直接的关系。明太祖朱元璋不仅注重军中练 武,而且提倡民间习武。他仿照正在国民中流行的时文考试,创造性 地实行了时武考试,即通过定期科举考试,选拔大最民间武勇充实军 队。令人遗憾的是,这种时武考试不以文化为基础,而是单纯地建立 在军事训练的基础上。一般情况下,对投考者没有文化知识的要求, 关键因素是身体素质,身体素质的显示要通过军体项目的举重、剑术 和射箭来进行。许多军事荣誉的追求者们纷纷投奔寺观武僧或其俗 家弟子,公开演练武术兵械。也有的进入武校或演练营,练习举重、 剑术和射箭。据《顺德大同观碑记》载,当时的兵部尚书赵孔昭、吏部 尚书王本固、大理寺丞杨珍、大理寺卿孟国栋、副都御史米裳、户部尚 书李起元、刑部侍郎李若主、吏部侍郎崔恭、通政右侍郎张绍先、铁面 御史吴相、兵备副史毛术、右参政朱天宝、户部主事李尚宾、童州判官 陈观、户部主事王可信、副渡御史朱正色、左布政史马全等52名文武 进士,均因文武兼修,文才出众,武技过人而及第成名。
明洪武初年,在大规模的移民潮中,落脚南和县贾宋村的李贾, 原本是山西泽州郡(今晋城)人,家承宋时抗金名将岳飞之师、拳学大 家周桐之拳械,后迁至洪洞,明洪武八年(1375)随着山西移民迁到了 顺德府的南和县贾宋村,在贾宋村设场教拳,既传嫡孙,亦传乡邻。 虽有时断档难考,但其大致流传过程也相对清晰。
随着张三丰创始的以“防”见长的内家拳术体系的建立,武术在 顺德府民间得到了公开传播。据李万春的《河北武术史》载,前元大 将李元福在广宗、巨鹿、平乡、南和一带屯兵多时,办起了武学堂,教 授出许多民间武勇;明永乐四年(1406年),山东武师杨四海迁居广宗 大柳树电(三杏村),教授秘宗内家拳;五台山的一位号称“铁头罗汉” 的武僧云游到威县、清河、南宫、广宗一带,教授少林拳;明万历三年 (1575年),平乡冯马寺的方丈老养大师公开启坛授艺,传授清拳;河 南武师高老计先后云游顺德府辖的大半区域,将少林拳传至内丘、将 太乙拳传至威县,当时,许多庄民慕名而至,向其学艺,一时习武成 风。此间出现的16名武士和81名武举就是在这个时期习武成名。
满清重骑射。清军入关以后,把满族最撩长的骑射本领带到了 中原,大大丰富了时武考试的训练内容。当时的武校、演武堂的训练 项目中的拳械、举重和剑术没有多大改进,射箭则由原来的步射迅速 发展为骑射。在进行骑射考试时,要在阅武场上挖一道深度约为半 尺的直沟,号称“马沟”.投考者跨I二战马,沿马沟疾驰,相继通过距离 约六丈的三个箭靶。骑手每向一个箭靶射击时,都要擂鼓助威,每射 中一筋,都要通过主考官监靶。这种独特的时武考试,空前激发了邢 地民众的习武热情,造就了一批独具才能的“雄杰之士:这一时期 出现的铁胳膊、武进士李永吉、刘娃源、郑之宗、李宵、杨时荐、田象 三、军启宗、葛清等人力挽强弓、骑射争雄的故事,广传于后世。
清朝初期,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改变了武术价值的内涵。 武术已由单纯的战争工具变为谋生技能,由单纯格斗的范围扩展到 防卫、健身和娱乐领域。武术本身与其使用价值的改变,促使武术普 及于民间,促使拳种流派迅速地繁荣发展起来。应该说,拳种真正作 为武术流派的主要标志就是在这一时期。此时顺德府武术活动的特 点有二:一是套路武术的产生和完善。所谓套路武术,就是以实战为 目的,以格斗技术为形式所组成的动作组合。它具有技击、健身、艺 术欣赏三大功能,并具有陶冶性情,锻炼意志的作用。可以说,套路 武术的出现,是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社会文明在武术领域内的具体体 现。二是涌现出了一批职业武术家。在清代的顺德府武坛上,可以 说是人才济济,名家辈出。河南武师白老禅在广宗开办“天友镖局”; 巡抚郑元善在顺德府城内开办武术学堂;南宫开河村张怀武,曾于康 熙二十六年(1687年)在北京开镖局,并被御封为“永胜镖局丁归里 后将威震江湖的金刚少林拳传授下来,南宫方园百里几卜个村镇都 演练此拳,在南宫及周边广为普及;冀县马头李家庄的卢玉璞是三皇 炮锤第五代传人,“京津南会友镖局”的镖师,他在广宗、巨鹿、平乡一 带创办了“国粹武术馆”;乔德元在广宗西关创办“民进武校”,后被选 入清庭“神机营”,成为慈禧太后的贴身保镖,并获赐“五品蓝翎这 些职业武术家的出现,对顺德府武术的繁衍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们把个人的气质、性格、修养和学识等个性特征表现在武术中,使 各武术流派的风格特点异常地鲜明起来。这个时期,武术会馆和武 师遍布乡里,先后涌现出广宗的李永吉、任县的梁尔珂、内丘的田五 柱、唐山(尧山)的王津、巨鹿的袁步云、平乡的赵培基、南和的鹿联、 沙河的张己、顺德府城的劳之等216位武举和武进士。这些人的出 现,说明当时顺德府地区的武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从唐朝至满清,因为吐蕃、南诏、辽、金、契丹和满蒙的入侵,为了 加强防卫能力,无论是武术拳种还是套路,都有较大的发展。各个不 同的历史时期都涌现出了当时杰出的武术代表人物。仅巨鹿县而 言,唐时有常河;元时有常在(千户)和指挥同知常谨立;明朝有指挥 孙安,立陛将军、千户殷守仁,把总杨丞承、宋韩,武举人马尚中、韩文 范、赵允怀、王之堂、李宾、赵云西;后金天聪和清朝顺治年间有守备 杜金台、姚拜秦,千总孟兆雄;康熙年间武举人有王吉士,署参将、封 武德将军,此外还有王士位、司马骥、杜诗、柴世英、马鸿图、贾储珍、 杜齐美、张纶、王单、萧多寿等;乾隆年间武进士、武会元杨景芬任游 击、署参将,武举人有孟元凯(千总)、孙士勇、杨芝生(任千总后升守 备)、孙映藻(侍卫千总)、孟和梅(候补千总)、成廷玉、李如凌(把总)、 李如岗、解景宾、徐昌谦、李茂林(把总)、段飞雄(兴武卫千总)、段魁 泰、左清节、杨戎生(侍卫千总);嘉庆年武进士杨鹤岭任广东都司,以 勇略著名;道光年武进士有马风超、谷景昌(任山西协镇)、申景新(守 备、都司),武举人有董梦雄(千总)、王兆雄、安腾雷;咸丰年的武举人 有孟宪贝、王文魁(兵部差官)、徐成德、卢慎余(兵部差官)、邱凤鸣、 毕上林、卢梁余、蔡茂清、阎鹤其、杨振东,光绪年间的武举人有薄全 章、孟庆帮(兵部差官)、张超群、申宝阴、焦殿甲、田金铎、袁清云、段 二阳、焦殿英、刘国栋。这些人物均以自己高超的武功在抵御边族的 入侵,以及守御边关中立下了不朽的战功,客观上将武术广为传播, 但也在镇压历次农民起义中,为封建统治者起到了刽子手的作用。
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满 清王朝的这一时期,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包括拳击在内的西欧近代 体育传入中国许多大城市。但是,此时的顺德府还尚未接触到,就体 育项目而言,除了上层娱乐、军队训练和民间游戏多有开展以外,最 为普及发展的还应该说是中华武术。清末同治年间(1862年~ 1874 年),由于战事复杂,使顺德府的执政者深感武功之重要,从健康角度 讲,人要健康长寿,也必须习武。顺德府知府徐景曾设拳脚场,亲聘 威县武术名家赵珠为师,到府中传授武术,一直到光绪年间。任县的 杨式太极拳也是在此时传入。当时,任县知县谈时行听说永年太极 名师杨班侯功力过人,遂请入县衙传习。顺德武备营的都司卢等为 抗击洋军,曾提出用武术训练军队。广宗知县张恒吉就是一个主张 武术救国,壮我中华的维新人物,“京津南会友镖局”的武术名师卢玉 璞就是他的镖师和挚友°,由此可见,顺德府、县的执政者对武术给予 了足够的重视,上至知府,下至一般官员,莫不如此。
晚清时期是顺德府及第武举、武秀才、武进士、武状元最多的一 个阶段,据统计有276人之多。咸丰元年(1851),清廷举行全国性的 武举考核。顺德府13名青年武士都是经过层层选拔出来的武林高 手。比赛在一露天剧场举行,到场观赏的全国各界名流达3万余人。 南和县三思村王世清一举夺魁,成为晚清时期顺德府的第一个武状 元。
浏览65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