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传统太极拳的整理与挖掘研究


古时习武之人因为文化水平低下,所以真正以文字的形式流传下来的东西并不多。所以对太极拳的研究首先是要记录当时口头流传的理论。“前清时传习拳棒有禁,故私家授受,绝少刻本,其所传皆以浅俗歌诀记之,不能 详言其理法,盖传习者,多非文人,势使然也。”

②杨氏太极拳的记录者主要是陈微明。1925年由中华书局出版,致柔拳

  • 徐致一.太极拳浅说[M] 〃杨澄甫,等.太极拳选编.北京:中国书店,1984

  • 仲澜氏瑞沅.太极拳势图解•跋[M] 〃杨澄甫,等.太极拳选编.北京:中国书店, 1984社发行的陈微明的《太极拳术》一书是杨氏太极拳出版的最早的著作。这是 陈微明根据杨澄甫的口述内容所编写的,后来送给杨澄甫以表感谢,又经杨 澄甫的同意出版。《太极拳术》的内容包括:张真人传,太极拳术源流,太 极拳术十要(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松腰、分虚实、沉肩坠肘、用意不用 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太极拳式(包括动作名 称、动作图片、动作要领),推手(包括合步推手、换步、换手、顺步推 手、活步推手、大捋)。后附各图目录,对王宗岳的论著进行讲解,最后还 刊了《太极合老说》。后来陈微明在他所著的《太极剑》中附录有《太极长 拳》,在杨澄甫所授的太极长拳的基础上,加上了大捋的靠劲,并将太极拳 中有左式而无右式者或有右式而无左式者加入。将陈氏旧派中的倒撵猴,改 名为退步搂膝加入,共108势。原太极长拳有60个动作。如原只有琵琶式, 调整后的动作既有左琵琶,也有右琵琶,左右对称。太极长拳只有动作要领 而没有配图。还附有《太极拳名人轶事》,陈志进的《太极拳与各种运动之 比较》《太极拳之品格功用》。陈微明的《太极答问》的内容包括:太极拳 源流之补遗及小说之辩证;太极拳之姿势;太极拳之推手;太极拳之散手 (各动作的用法);太极拳之劲,太极拳之导引与静坐法;学太极拳之体格及成就;太极拳之效益。在《太极答问》中附有《太极拳单式练法》,主要 介绍太极拳单式的练法并附单式图片。许禹生的《太极拳势图解》的内容分为上下两编。上编包括太极拳的意 义,十三势名称之由来,太极拳合于易之点,太极拳之流派。下编包括太极 拳路之顺序及运动部位图,太极拳各式图解。许龙厚并没有用西方科学去解 释太极拳理论,而是用朴实简练的语言解释了太极拳理论中晦涩难懂的中国 传统哲学,讲明了太极拳理论的由来,对于明白太极拳理论有很大的帮助。许禹生的《太极拳术图解》的动作虽然是74个,而杨澄甫著的《太极 拳使用法》中的动作是78个,但是实际上许禹生的套路与杨澄甫的套路是 一样的,只是少了四个小动作而已,或者非常个别的动作与杨澄甫的动作顺 序上出现了前后的小颠倒,因此许禹生并不是如一些研究者所说的另编了个 官套。师徒传授过程中个别动作上的小差异是很正常的,这在比较了他们的 著作后基本一目了然。陈微明的著作一方面是对杨氏太极拳的记录,填补了普通拳师的遗憾, 另一方面对太极长拳有了自己的发挥。另外许禹生和杨澄甫的著作也是对传 统的杨氏太极拳的记录。当陈氏太极拳被重视后,代表陈氏太极拳理论的经典之作陈鑫著的《陈氏太极拳图说》也终于面世。陈鑫(1849-1929),字品三,河南温县陈家沟人,家传陈氏太极拳,是陈氏太极拳第八代传人。陈鑫自幼从父亲习武, 深谙太极拳拳理精奥,后又习文,可谓文武兼备。他为了阐发太极拳拳理, 先后写成《太极拳真检》四卷、《太极拳图谱》四卷、《太极拳图画讲义》 四卷,最后定名为《太极拳图画讲义》。该书从1908年动笔,1919年才完 成初稿,后几经修改完善。1927年曾交他人联系出版,两年未果,而且被 告知书稿遗失,幸亏还有初稿。陈最终没有在其有生之年看到自己的著稿发 表。为了完成他的心愿,陈去世后,其嗣子椿元召人对其初稿加以修订整 理。稿成后,经族孙陈鸿烈在开封多方奔走,几经周折,终于得到河南省国 术馆馆长陈泮岭,河南省通志馆馆长韩自步,河南省博物馆馆长关百益,河 南省撰修协张孚、王可亭以及绅士张霁若,开明印刷局王泽民,代表白雨生等名流七百大洋的资助,在1933年由开封开明书局将这部太极拳理论巨作出版,定名为《陈氏太极拳图说》。该书出版后,引起了武林界人士广泛而持久的关注。另外陈鑫还著有《太极拳引蒙入路》一卷及《三三六拳谱》 等,其中以《陈氏太极拳图说》为代表。


《陈氏太极拳图说》是一本全面介绍陈式太极拳历史、理论、技术及相 关知识的专著。它分为四部分:卷首、卷一、卷二、卷三。卷首主要阐述河图、洛书、太极、八卦、经络、缠丝等太极拳的基本理论。后三卷主要讲解 太极拳64势,是著作的主体。每势的讲解都非常细致,都配有图解说明。 比如第二势“揽插衣”,将头、颈、肩、肘、臂、手、胸、盖、腰、石门、 裆、膝、廉骨、足等部位都在图中标出,并用线与动作要领连接。这样可以让学习者对动作要领一目了然。不仅每个姿势都有标注动作要领的图解,而 且有的姿势还有“内劲运行图”“足缠丝劲图”等图示。对每势拳理的讲解 一般分为引蒙、内精、取象、俚语等几个部分。该书图文并茂,逐势详述,理法体用兼备,不愧为太极拳的经典之作, 也是陈氏太极拳最全面的记载和研究。以上著作都是知识分子对传统太极拳的整理与挖掘研究,是后人研究太极拳的基础。

  • 借用西方科学的理论对太极拳的研究 太极拳的理论受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较深,是中国文化的产物,在晚清 以前已经有了自己系统的太极拳理论,但是当西方体育科学进入中国以后, 太极拳受其影响,也开始用西方的自然科学的知识解释太极拳,利用生理、 心理、生物力学知识发展太极拳理论。徐致一的著作《太极拳浅说》包含了太极拳的源流,太极拳之优点,太 极拳与心理学之关系,太极拳与生理学之关系,太极拳与力学之关系,太极拳之练法等内容,借用西方的自然科学理论解释太极拳。沈家桢对太极拳的研究在当时也很有影响。沈家桢的《太极拳学》在 《体育》月刊上刊出了两辑.影响非常大。《太极拳学》的第一辑是“运劲 完全为体育论”。沈家桢认为太极一门,自民国十年后,经从政显贵、在野名人提倡,已由锻炼技击观念,变为修养身心之工具。所以这一辑主要从 “太极拳与精神”“太极拳与生理”“太极拳与气功及丹田” “单式运动生 理” “单式运动与气功” “成路运动与精神”等方面论述了太极拳运动是科学的体育运动。作者认为太极拳运动,中正和平,不急不烈,有运动之益而 无运动之害,实为老幼锻炼体格最适当之一种运动。太极拳运动因为不急不徐,不使心脏受疲劳之苦,脉搏宏壮而不急烈,所以能使心脏顺利扩收,有利于血液循环。太极拳呼吸深长能使胸肺发达,促进消化。还可增强骨的强 度,有利于肌肉的伸缩、有利于关节灵活等。沈家桢不仅用西方生理学的知识对太极拳运动进行了解释,而且他实事求是地指出了当前太极拳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一,气因何而归于丹田, 即能去病,成为内壮之功,不受生理上发生障碍之苦?丹田在生理上又系何 物?第二,何以必须气沉丹田,方可在技击上,得见极大功效?作者认为这 两个问题是拳术家所应研究的问题。尤其素以气功为主的太极拳,更不可不知,盖不知气之归宿点,安能得行气之效,运气之本,延年益寿之方乎?沈家桢关于“丹田” “气”等问题的提出,说明他在研究中发现中国拳术的发 展确实需要用西方生理科学的知识作深层次的探究。第二辑中他重点阐述了有关太极拳发劲的理论与练习方法。内容涉及 “发劲与用着之异同”“指掌捶之专习”“发劲根本与重学”“八门五步之单 式发劲” “四正之法劲” “太极第二趟发劲拳”“卷蓄放发与十二字诀”等。沈维周的《何为武当内家拳》认为确定太极拳的原则是:第一,以无力 打有力;第二,手慢打手快。并且他从力学的角度对太极拳进行分析,认为离心力为太极拳动作之枢机;来复线为太极拳动作之线路;摩擦与弹性为太极拳攻守备配之兵力;重心偏差为太极拳动作之发动机;卷蓄与放发为太极拳之谋略与武装;向心力为太极拳攻击之地带。沈家桢对太极拳从力学角度的分析无疑是经典的。


浏览48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