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式:推山入海(虎撑式)
上身与上肢不动,沿圆弧向左行走。步法、身法、呼吸仍与第一式同,圈数多少不限。落脚时,呼气,气沉涌泉,有人地三尺之感。与落脚的同时,两肩向前松劲,两掌向前塌劲。一步一息、一松一塌,要配合好。
松劲时,胳膊不要向前伸,只是以意领气贯入掌指,由夹脊发力,以肩催肘,以肘催手,这就是在意识引导下的定式松紧活动,是内家拳练大力之法门。
回身时,两手似鹰爪向下抓回,握拳置于脐下。同时,右脚尖极力向里扣,身向左转180。,左脚提起置于右踝骨侧,脚掌离地约3厘米(一寸),摩胫。稍停,即将左脚迈出,落于右脚前约一脚半之远。与落脚的同时,两拳自胸前上钻至高与口平,再变掌向右前方推出,与起式时动作相同,唯方向左右相反。然后沿圆弧向右行走,圈数不限。
此式不仅手足之阴阳得到调整,气血畅通,而且脊背足太阳经连同督脉皆获得通调之功。
5.第五式:建龙浮水(三圆式)
起式仍同第二式。两手握成量形掌(食指稍向回勾,与大拇指成蟹钳状,虎口撑圆,其余三指一齐屈回),左掌沿右胸前向上钻起,高与肩齐,掌心向左;右掌置左肘下,掌心向上。随即腰向左转45。,与转腰的同时,左掌连翻带拧向左前方撑出,左肘屈曲,左膊成半圆形,掌心朝外,左肘与乳中穴同高,小臂水平,大膊斜向 下;右掌于左掌拧翻的同时,亦翻到 掌心向下,仍置左肘内下方。两眼自左小臂上边平视左前方。
用劲仍是顶头,竖项,拔背,涵胸,肩向前松,肘向下坠。上肢与上身不动,沿圆弧向左行走,圈数不限。落步为呼,气向下沉,背向前催,肩向前松。小臂、手腕、掌指,似松 而紧,一步一换劲,变换不已。
换式时,右脚极力向回扣,身向左转180。;左脚提起置于右脚踝骨旁,脚掌离地面约3厘米(寸许),摩胫。右掌自左臂里上钻至左肩上,掌心朝右;左掌翻至掌心朝上,置于右肘下。左脚向前迈出,与右脚相距一脚半 远之处落地。与落脚的同时,身向右转约45。,右小臂内旋,向右搠出,翻至右掌心向外,右肘高与乳中穴同, 右臂成半圆形;左掌亦同时翻至掌心朝下,置于右肘内 下。肩松,背圆,目视右前方。一切与左式相同,唯方向左右相反。出右足,沿圆弧向右行走,步法、用劲同 前,圈数不限。
此式要背圆、臂圆、虎口圆,故名三圆。向外搠之劲更要圆而富于弹性,周身活而不僵,以腰胯之旋转带 动全身,发挥大小周天之作用。两手意在拇指、食指, 使肺经与大肠经格外通畅。换翻掌时,用劲在掌外经缘 与小指,肘虽抬起而向下坠劲,乃得使脾经之气自双腿 内侧上行会心经直贯于少冲。阴阳变幻,其味无穷。
6.第六式:推窗望月
起式同第二式。两小臂外旋至掌心向上,右膊上抬,右小臂内旋,右掌边抬边翻,翻至掌心朝上,置于额前上方约6厘米(二寸许);同时,左小臂内旋,旋至左掌心朝外下方,置于脐下左前 方3分米(七八寸)远处。两肩既要沉劲,又要向前扣,向里合。两肘要向外撑劲,又要向下垂劲。十 指分开,虎口撑圆,掌向外塌劲, 掌心向回缩劲。身向左转约45。, 目视左前方。头要顶,颈要竖,下颌微微内收上身上肢不动,两足沿圆弧向左行走,步法、身法、 呼吸,仍如第一式,圈数不限。落脚时呼气,气向下沉, 五趾抓地。两膊根要松,梢要紧,劲向外吐,仍是以意为主,不是形动。随步之起落。气有升降变幻,劲有松紧吞吐,日久自能意、气、力三者合一,不论步法,身法如何进退变幻,气与神总能凝而不散。
换式时,仍是右脚尖极力向回扣,身向左转180。; 左脚提起置右踝旁,摩胫,与前式回身法相同。同时,两小臂外旋,左掌向回,右掌下落,两臂交叉,置于腹前,右掌在上,左掌在下,两掌心均朝上。左脚向前迈出,落于右脚前一脚半之远。同时,左掌上翻,右掌向右下前方塌出。一切均与前同,唯方向左右相反。然后上身上肢保持不动,两脚沿圆弧向右行走,圈数不限。
此式之两掌两臂,起落,翻转,圆撑,手三阴三阳 互为转换,可使心经与心包经之脉络格外畅通,起到补心、定心之大用。
7.第七式:象笏朝天
起式仍同前。两肘下沉,两掌掌心朝里,指尖向上,自下顺胸前往上穿至高与眼齐,距脸面约15厘 米〜20厘米远。顶头竖项,沉肩坠 肘,二目平视。两脚沿圆 弧向左行走。步法、呼吸,一如前式,圈数不限。
换式回身,一切都与第一式相同。
8.第八式:樵夫指路
起式仍如前式。左手掌心朝里, 穿上至指尖与下颌等高,即旋小臂向左平伸出去,掌心指尖朝上,顺胸前向前,指尖向左,肘微屈约 150。〜170。,肩松开;右手同时 置左肘下,指尖亦向左,掌心 朝后,右肩要极力下沉,向前 松劲,背要拔劲,上身与头向 左转。眼看左手。
保持上身上肢不动,沿圆 弧向左行走,圈数不限。步 法、呼吸,仍同第二式。
换式回身时,右脚极力向 里扣,身体向左转至圆弧的切线方向;左脚提起置于右脚踝骨旁,摩胫。同时,两掌收回,仍覆于丹田上,和起式时相同。然后左脚迈出, 落到右脚前一脚半远之处。两手动作与起式时相同,唯 方向左右相反。然后,出右脚,沿圆弧向右行步,圈数 不限。
此式,气走五气朝元之路,举步为吸,一吸则气聚 于丹田;落步为呼,一呼则气贯于四梢,阴升阳降,周流不息。头手四肢之气,同时并行不悖。一吞有鲸吸四海之意,一吐有利矢穿石之感。一收一放,汹涌澎湃,大有不可一世之概。
以上八个式子,可以单式反复操练,也可以合在一起成一个套路来操练,但无论何种练法,总要以意为主,以气为先。桩步要严格,姿势要正规,内气要和顺,步之起落与气之升降吞吐要一致。肌肉之一松一紧,劲路 之一收一放都要用意来操纵。梢节虽有松紧交替,而肩、 背、腰、胯一定要松不要紧。气要沉得下,精神要提得起。切切谨记莫忘!
第三节盘根功祛病养生原理
首先,从东方传统哲学和中国传统医学对人体生命 整体观的角度来看,宇宙是一大天地,人身是一小天地,人和其他物体一样,都属于宇宙间的“万物”之一。因此,作为宇宙万物生成和变化规律的《周易•八卦》之道,必然也代表着人体生命运动的规律。故而人身与八卦的对应关系,便成了盘根运转功锻炼的理论基础。《内功经•纳卦篇》有云:头项法乎乾,取其刚健纯粹;足膝法平坤,取其镇静厚载。若夫肩背易于松活,乃是巽顺之意;裆胯宜于靠紧,须玩兑泽之情。艮象日: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其义深哉!胸欲竦起,艮山相似,胁有呼吸,震动莫疑。坎离二卦,乃身内之义也,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心肾为水火之象,水宜升,火宜降。
这一段话,既说明了八卦在人体中的对应部位,也 说明了对应的意义和相应的锻炼原则:乾卦为天,天在上;坤卦为地,地下在。人练功时,头上脚下,如天地定位;顶头竖项,百会朝天,如天行四时,无物能伤,刚健之极;十趾抓地,膝坚而步稳,如大地之厚德,无物不载;身如鼎器而安安稳稳,属于中央,内气运行于其中,犹如沸水化汽,鼓荡澎湃。督脉在背为阳,总一 身之阳脉;任脉在胸为阴,总一身之阴脉。任、督二脉 勾通,便得阴、阳转化之妙。练功时,凡一出手,先看虎口穴。顶头竖项,提肛缩肾,后脊背用力塌下,则内气自海底升起,由长强沿督脉上升,直达百会,过昆仑, 下明堂,直灌两目,目有神光,自然得其刚健之气。呼气时,走鼻孔,顺任脉而下,纳入丹田。凡一动步,两外虎眼极力向内,内虎眼极力向外,裆胯靠紧,脚趾努 力抓地,尾中大筋要直,膝盖要屈,此之谓“阴阳交 媾”,四面相交,合同身之力,一扭一翻,则足底涌泉穴 之气,便从中透出,腾然而起,大小周天俱通。
巽卦乃柔顺之意,其象为风。风之性,柔而顺。连续不断,无隙不入。练功走架时,内气要和,外形要顺。 横劲、竖劲,并用而不乱,则内气升降如意,与外形之配合,协调自然,便得巽顺之妙。这也就是肩、背宜于 松活的道理。命门之前,膀胱之后,小肠之下,灵龟之 上,乃生气之所,即所谓“西南坤地之乡”,叫做“下丹田”。下丹田主练气。所以练功走架时,裆要圆而竖,两 胯骨缝相对,外阴而内阳,有忽忽相吞并之意,使内气正直上行,不可前出,不可后掀。这便是兑卦虚于外而 实于内,取象为泽,浸润万物,悦成万物,内外相合, 彼此无间之意。
艮卦为止之意,卦辞日:“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是静而忘我,物我两忘,外虽动而内静之意。静以养气,静以查势,当行则行,当止则止。震卦 有动之义,一切姿势变化,尽从动中得来。即动便有呼 吸,有呼吸便有开合。一气之呼吸是开合,手之出入也 是开合,身之纵横变化也是开合。艮与震,一静一动, 一止一行,一合一开,这是练功者要认真研究的内容。 肾为水,为精,为物质;心为火,为气,为功能。胸虚 而腹实,谓之水升火降,此乃是炼精化气的基本要求。内气能沉入丹田,便是阴阳既济,水火相交,真气能萃, 则精神渐长。所以练功以养生者,贵在养内气,调水火。 在练功走架时,要求塌肩井,提胸胁,反龟尾,都是为了使肾水上升,相交于心;下气、聚劲、屈膝练步,都是为了使心气下达于肾。当然,这其中还要有“意”的 导引作用。
盘根运转,锻炼了人体的四个方面:练形、炼精、 炼气、炼神。《内功经》云:“练形生精,炼精化气, 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精、气、神三者俱全,人体乃健。维持人体生命有三个要素:物质(血肉之体)、能量 (体内的能量储备与内脏功能)和信息。通过练形而筋骨柔韧,肌肉丰满,得到精良的躯体;通过炼精,使体内脏器功能增强,体内物质充盈,并能及时使物质转化成 大量的能量,以供生命活动的需要;通过炼气炼神,疏通经络,扩大了信息通道,产生了大量的良性信息,增 进了内脏功能的协调,保证了生物序正常,调整了新陈 代谢,增强了身体对外环境的适应能力,自然而然地就 取得了祛病、强身、延年养生的效果。
从中医理论来看,在走、转动中,上边顶头竖项,下边缩肾提肛,中间膈肌上下,两胁开合大鼓荡,水升火降,起到了炼精化气的妙用。两脚一摆一扣,一松一紧,足掌与足踵轮换用力,脚掌内侧与外侧松紧交替, 可使足三阴三阳、两跻、两维之脉气同时发动。两臂有 翻转,有拧裹,有缠绕;两掌上托下按,阴阳变幻,与身躯浑然一体,内气与大气相合,充实于内,磅礴于外。 身动而生阳,心静而养阴,故能快胸膈,舒脾胃,理三 焦,提肺气,筋骨、血肉,皆得发展,五劳七伤,未医 而得安也。
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看,天为宇宙场,地为地磁场, 人为生物场而居于天地之间,天、地、人三者之间存在 着十分微妙的关系。从“时间生物学”理论,可以推知 宇宙对生命与智慧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生物对来自宇宙
的各种信号的反应,乃是生物节律产生的外源。从“心 理向量学”的理论出发,可以把人体视为一个球形均匀 容积导体,人体的每一躯段,可以看做是一"I-类似的偶 极磁场。对人体磁性活动的研究证明,心脏的周期性收 缩与舒张,引起复杂的生物交变电流,由此而产生了脑 磁场。其他如肺、肝、眼以及条纹状的骨骼肌,在活动 中都各自有各自的磁场。人体的磁性活动,便产生了所 谓的生物磁场信息。电磁场与生命有密切关系,生物对 于电磁场的变化是十分敏感的,在磁场变化的瞬时,人 的脑或眼中甚至会产生光感觉现象。所以走转于宇宙场 和地磁场中间,引起了三个场之间的变化,也引起了人 体各个局部正负电势的微小变化和人体磁场的变化。人 的生命是一个“耗散结构”,他是从周围环境中摄取负嫡 (信息)以维持自身有序组织的,即使一个微弱的电场或 磁场信号,对人也是十分敏感的,于是在走转运动中, 便可以用电、磁之力以影响人体生命的生长、变导、能量代谢等过程,从而达到疏通经络,调整气血,扶正祛 邪,促进康复之目的。
临床实践证明,此功对肾阴、肾阳两虚,下元亏损 之病特别有效。如由于心阴不足,心阳独亢,而引起的 失眠,阴胜阳虚或心阴被损,肾水衰微而引起的嗜睡, 或阳气受伤阴盛目瞑,或心肾不交而引起的神经衰弱症, 都会在短期内收到明显疗效。

浏览40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