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通过多方征集文献和亲身实地考 察,用大量史料证明了所谓少林拳始于达摩和尚和太极拳始于张三丰道士之 说是后人的牵强附会。他还通过校核拳械经谱,剖析字义技法,整理公刊了 一批宝贵的武术典籍。他不仅为中华武术的发展作出了诸多贡献,还为后世 学者树立了实事求是、不畏邪恶、勇于探索拳法源流和技法精要的榜样。唐豪在武术考据方面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对少林武术的达摩创拳说以及武 当武术张三丰创拳说的质疑。他的著作《少林武当考》,分为少林考和武当 考两部分。少林考部分,唐豪从少林寺的所在地、少林寺之创建、唐诗中的 少林寺、少林以武显的原因、达摩与《易筋经》、紧那罗王神话与少林棍 法、明代之少林、少林之兴废等几个方面,用大量史料证明《易筋经》非达 摩所创,指出当时很多著作中如朱鸿寿的《拳法讲义》《少林拳法图说》, 郭希汾的《中国体育史》,孙禄堂的《太极拳学》,汤显的《达摩派拳诀》, 许太和的《南拳入门》等关于达摩创拳说的错误。武当考部分,从武当山之 所在地与其形胜、武当山之山名与神话、明太祖与陈也先较武之故事、成祖 访张三丰之内幕、张三丰与所谓内家拳法等方面用史料证明张三丰为内家始 祖不足信,梦中授拳说更是荒诞。而且《王征南墓志铭》中所说的拳法也没有说是太极拳。关于太极拳的起源,唐豪在否定了张三丰创拳说后,提出了陈王廷创拳说。1932年,唐豪跟随河南温县陈家沟的陈子明到陈家沟实地考察,在那里查阅了陈家家谱、陈氏族谱、陈氏家乘等资料,并在当地进行了大量的走 访、考察。最后他否定了当时社会上流传的张三丰创拳说,而提出了陈王廷创拳说。也许唐豪提出陈王廷创拳说的依据不够充分,但是他对当时社会上 对武术的很多附会的说法提出了质疑,并将疑古的思潮和科学的精神带入武 术研究中,奠定了武术考据学的基础。
唐豪先生一生著述颇丰,关于武术文献与目录类的著作有《戚继光拳 经》《中国古佚剑法》《清代射艺丛书》《中国武艺图籍考》《行健斋随笔》; 关于少林武术的著作有《少林武当考》《少林拳术秘诀考证》;关于太极与 内家的著作有《太极拳与内家拳》《内家拳》《王宗岳太极拳经》《王宗岳阴 符枪谱》;关于民族体育史研究的著作有《中国民族体育图籍考》、《中国体 育史参考资料》(共八辑)。此外20世纪30年代他还在《国术周刊》《国术 声》等刊物发表了大量有关武术的文章。
2.徐震
徐震(1898—1967),字哲东,常州人,生于商人家庭。19岁入东吴大 学,后因病离校,随族叔举人徐寅生在家习旧学。继而师从苏州工业专门学 校国文教师刘巽权,曾得南京图书馆馆长柳诒微、国学大师章太炎赏识,是 章的入室弟子。他毕生致力于古文、骈文、辞赋、诗词等的研究。因为少时体弱,所以学习武术以增强体力。从14岁起开始练地瞠,1919年随马金镖 学习潭腿和查拳,1923年向周秀峰学太极拳,后从杨少侯学杨派太极,从 杜心武学自然门拳术,并得郝月如太极拳真传,他也学过八卦、少林、形意等拳术。新中国成立后还从田作霖学过通臂拳。1920年与赵毅甫、陈研因发起成立正德国技学社,任社长。1935年起兼任正德国技学社总教。徐震喜好考据,每学一种拳技,一定要详细了解其源流,而武术界唯讲 述师承,又多信传说,往往不很明晰,甚至有很多依托附会的说法,极不可信。所以他广泛搜集资料,以考证武术历史。他考证出《易筋经》和《洗 髓经》不是出于达摩。辨明《形意拳要论》不是岳武穆所作,所以形意拳 是否由岳飞所创还是疑问。他在看了李亦畲手抄本的《太极拳谱》后,否定了张三丰创太极拳说,并进一步考证认为唐豪的“陈王廷创拳说”也不可信。他认为陈王廷所创的拳是长拳、炮捶而不是太极拳,陈家沟的太极拳是 由王宗岳传入的。他还与唐豪合作,以大量确凿的事实证明,紧那罗王传授棍法之说其目的是为了增加少林棍法的神秘色彩,少林武术实际上是广泛吸取民间武术的精华而创造的。
徐震的著述很多,考据类的著作有《国技论略》《太极拳考信录》《太 极拳谱理董辨伪》《在乃周武术学》《太极拳史考》《少林史实考》《〈少林 宗法图说〉考证》等;编订的著作有《芸氏武技书》;解释古代拳术理论的 著作有《太极拳谱笺》等;阐述拳理、拳法的著作有《太极拳发微》《太极 拳新论》等。
唐豪与徐震的研究开启了武术考据学的新篇章,不管他们考据的结果正 确与否,但是他们把疑古的思潮与科学的精神带到了武术研究中,引导武术 摆脱神秘,向科学的道路迈进,这无疑对武术发展的影响深远。
(三)武术著作与刊物
民国时期一系列的国术团体建立后,对国术进行系统整理,通过出版刊 物或者武术著作来展示国术研究成果,记录各机构的状态,加大国术的宣 传。同时大批知识分子的加入也推动了武术的研究进展。
1.武术著作
20世纪前期的武术著作主要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记载武术动作。主要以某个拳种的某个套路为主。如孙禄堂的 《形意拳学》(1915年)、《八卦拳学》(1916年)、《太极拳学》(1919年), 陈微明的《太极拳术》(1925年版,中华书局)等。这类著作的作用在于记 录,作为武术练习者的资料,谈不上科学。第二类是侧重于武术的技术理论、拳理的讲述。这方面向恺然的著作算 是上品。向恺然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他在武术方面的著作比较有影响的有 《拳术》《拳术见闻录》《拳术传薪录》《拳师言行录》等。他的这些书,内容具体生动,文笔犀利风趣,而且大都以短文的形式出现,所以不仅武术爱 好者喜欢,而且还拥有一批普通读者。只是他的拳术著作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实际上向恺然的武术著作,在武术界是难得的上品。向恺然的《拳术传 薪录》被编入1923年出版的《国技大观》。他的《拳术》对武术理论的总结也非常精辟。
《拳术》首集对步法、手法、势、力与劲之别、用劲之法、理法、拆演 法、演式、独习法、对习法、通臂功、沉托功、功劲等都作了详细而深入的 解析,并提出不可强分门户,不可妄言家数。《拳术》次集内容包括八法之 十六手,八法之特长,八法之难处,八法之奇正,八法之态度。八法十六 手,不仅讲动作要领而且讲动作的攻防原理。八拳所论之八法指的是沉、 托、分、闭、起、顿、吞、吐。一法一奇一正,所以八法分十六手。向恺然 说:“八拳一式,只此十六手,然其奇正变化,如环无端,虽拳术大家,不 能穷其用,奈世重文轻武,深造者少,故此式几于沦亡。余昔从王子志群 游,稍得其要,即知非世俗拳师,所能企仰其至……八拳之不遇知者,故八拳之不幸,亦拳术界中黑暗之一大原因也。”①在《拳术》中,向恺然对武术理论有很多非常有见地的见解。他用书法 理论来解释武术的阴阳劲。“外家分阴阳二种。阴劲如习字之藏峰,圭棱不 露。其局度有如汉隶,愚意以其局部过紧,难得其用力之处,颇不良于初学。阳劲则字之颜柳也,笔笔须用中锋,易求其穿插布白之法。习之日久, 自然合拍,习阳劲既得,再求阴劲,功过半矣。”①关于劲与力的区别,他 认为限于肩背者谓之力,能倏达于四肢者谓之劲。拳术之用,不贵于多力, 而贵于有劲。这些对武术拳理的阐释,是拳术练习者对传承下来的武术的经验总结。 这种总结让我们看到不同武术拳种之间的拳理是一致的,是可以沟通的。武术的技术理论是武术的基础,对武术技术理论的阐释还是中国传统的思维, 用中国的传统哲学对武术拳理进行阐释,是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反映。
同时向恺然也认为:“古之拳术杀人,今之拳术育人,人人之百为也, 基于其躬,练拳术则身健,身健则魄力雄,意志强。魄力雄,意志强,则天 下事不足为也,故余之所述者,本诸见闻,求取实用,不张怪诞,以与邦人 君子商之。”②知识分子提倡拳术的目的性更理智,也更多地从健身、育人的 角度出发。
浏览50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