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类著作是借用西方的体育科学解释武术的著作,比如章乃器的《科 学的内功拳》。由于我们对西方科学的研究还不是很深刻,所以这个时候有关这方面的著作也仅仅是对武术中出现的某些身体现象用西方的理论去解释 而已。大批知识分子习武,刺激了武术著作的出版,而知识分子所著的武术著 作,对武术的理性分析多了很多,而不仅仅是对武术技术的记载。
2.
1919年精武体育会创办的《精武本纪》是民国时期最早创办的有关武 术的杂志,从此断断续续有武术的杂志出版,直到1928年中央国术馆成立后,出版的杂志忽然增多,其中包括中央国术馆馆刊以及一些各省市国术馆办的刊物。大多有文人参加的国术馆或者团体一般都出版一本刊物,作为组织的宣传刊物。
民国时期出版的杂志按性质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一些组织或者团体的会刊或者馆刊,这些会刊或者馆刊大多数
①® 不肖生.拳术[M].十一版.上海:华联出版社,1926: 11, 78.
分属两个系统,一是精武会系统,一是国术馆系统。精武会为了加强各分会的交流,1921年,上海精武总会创办了《中央》杂志,作为上海精武总会会刊,1923年,该杂志改名为《精武》,有时还被称为《精武杂志》《精武 月刊》《精武月报》。除上海精武总会有会刊外,中央精武会也有自己的会 刊,1927年8月,《精武画报》作为中央精武会的会报出版。另外,办得比 较好的精武分会如佛山精武会、香港精武会、厦门精武会都有自己的会刊。 1928年中央国术馆成立以后,首先在1928年7月创办了自己的会刊《中央 国术馆汇刊》,后来被《中央国术旬刊》所取代。《中央国术旬刊》于1929 年10月在国民政府的直接关注下创办,是中央国术馆早期刊物之一,该刊 共出了 12期,继之者为《国术周刊》,1930年5月出版,成为中央国术馆 最具代表性的期刊,延续时间较长,该刊办到第115期的时候,推出了《中央国术馆六周年纪念特刊》作为《国术周刊》的116-12。期。另外,上海市国术馆、北平市国术馆、天津市国术馆、浙江省国术馆、江苏省国术馆都 创办了自己的馆刊。
另外,还有一些组织如上海中华武术会在1921年办了《武术》杂志, 上海国术统一月刊社1934年7月创办了《国术统一月刊》。山西省国术促进 会在1934年8月办了《山西国术体育旬刊》,该刊主编为马耐冬,1935年 10月办至第2卷第4期后,不再出版。1934年10月,山东济南健康实验学 校编辑出版了《求是季刊》,该刊办了 2期,改为《求是月刊》,《求是月 刊》创办于1935年2月,第一卷8期,第二卷12期,1936年9月第三卷改名为《侠魂》,共3期。1935年2月,天津道德武学社创办了《国术周刊》 (天津),创办人为金警钟,天津道德武学社的创办人为孙锡坤,该刊共办了 16期。1939年陕西省城固县国术研究会创办了《国术月刊》,这是抗日战争爆发后我国境内创办的唯一的国术期刊,该刊时间很短,1940年,办 至2-3期合刊就停刊了。1932年,上海扬武国术会创办了《国术半月刊》 (上海),该刊1-2期合刊,共办了 4期。还有几本刊物,本来也可以成为连续性的会刊,但是因为经济等原因, 只出了一期就停刊了,如:1924年,北京体育研究社编辑出版的《体育丛 刊》,仅一期;1932年5月,湖南国术训练所编辑发行的《国术半月刊》
(湖南),只办了一期;1936年1月,浙江国术馆创办的《国术——动的特 刊》,仅此一刊,可能由于财政状况不好。
第二类是纪念刊:为了纪念某次比赛或者活动,或者为了纪念某个团体的周年庆而办的纪念刊,一般都是单行本。
1919年上海精武体育总会创办了《精武本纪》,纪念精武会成立十周年。1921年8月,上海中华武士会为纪念第三届征求大会出版了《上海中 华武士会第三届征求大会特刊》。1923年,上海精武会为精武会所举办之游 艺会编辑了特刊《精武特刊K 1928年10月中央国术馆为举行第一次国考 而出版了《第一次国考特刊》。1929年1月,上海中央精武会为成立20周年创刊《精武春秋》,可以看作精武会继《精武本纪》之后的又一次十年总 结。1929年7月,江苏省国术馆为创建一周年出版了纪念专刊《江苏省国 术馆年刊》。1929年浙江国术馆为纪念浙江国术游艺大会编辑印行了专门刊物《浙江国术游艺大会汇刊》。1931年MP县县国术馆为一周年纪念编辑出版了《野县县国术馆一周年纪念刊》。1931年上海精武体育会为精武体育会创立22周年印行了特刊《精武年报》。中央国术馆为1933年10月举行的第二届国考发行了《中央第二届国术国考专刊》,详细记录了这次国考的方方面面的情况。1936年山东济南实验健康学社出版了单行本刊物《国术战绩》, 编辑为田弘毅、马志然。作为单行本出版的还有三版国术规则,1933年中央国术馆举办第二届国术国考之后制定的国术规则《最新国术规则》,是民国时期我国国术界制定的第一个通行国术规则。1936年中华全国体育协进 会也制定出版了《国术规则》,此规则在制定的过程中得到了中央国术馆等国术机构的支持,对涉及国术比赛的所有细节都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1948 年,第七届全国运动会筹备委员会也公布了一版《国术规则》。民国时期出版了大量的武术刊物,据统计有40余种。还有一些体育的刊物中刊登了大量关于武术的信息,比如《勤奋体育月刊报》《康健杂志》 等。国术研究要取得进步不是容易的事情。国术是我国固有的国粹,整理国术,也应该像整理国故一样,非常不容易,甚至相比较整理国故,整理国术是事倍功半。从事国学的人一般都是文学巨子,以前都有伟大精洁的记述,
流传于后世。在清代,整理国故经过国学大师的努力,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甚至超越了前代。而国术的情况则不容乐观,虽然国术在清代也有一些武术名师,继往开来,建中兴之伟绩,但是从事武术的人,一般都是健壮的武人,无文学素养,所以撰写的著述很少。而那些有文学素养的士大夫一般都鄙视武术也不屑为武术著述,所以武术只能靠师徒之间口传身授,或者依赖残缺不全的图谱。每当打开某本武术著作,往往错字连篇,甚至语句不通, 满纸神话,所以从事整理,非常困难。武术研究是伴随着晚清时期救亡图存背景下国学的兴起而被注意的,大批中国知识分子对武术的参与,是武术转型的巨大推动力,他们把国故学的研究方法、西方文化的科学精神带到了中国传统武术的研究中,是武术科学化的推动者和实施者。
(四)知识分子与太极拳的转型
1.不同派别太极拳的形成与传播
(1)陈氏太极到杨氏太极
19世纪中期,杨露禅到北京王府传拳,后来担任旗营的武术教师,杨露禅公开承认,他所教的太极拳来自河南温县陈家沟,从学于陈长兴。但奇怪的是杨露禅所传授的拳与陈家沟的拳却大相径庭,以至于在20世纪30年代,来自陈家沟的陈发科、陈照丕在北京传拳的时候,许禹生等人对其所传的太极拳表现出明显的质疑。这是因为杨家所传的太极拳是缓慢柔和的,而陈家沟的拳却刚劲很多。这种来自陈家沟,但是柔和缓慢的拳术被称为杨氏太极拳。从陈氏太极拳到杨氏太极拳,是太极拳发展史上的巨大变化。首先我们了解一下杨露禅所传的拳与陈家沟的拳在技术上有什么差异。陈绩甫的“太极拳十三势”:①金刚倒捶;②揽插衣;③单鞭;④白鹤亮翅;⑤搂膝拗步;⑥再收;⑦前堂拗步;⑧庇身捶;⑨掩手捶(又 名背折靠);⑩肘底看捶;⑪倒卷肱;⑫白鹤亮翅;⑬搂膝拗步;⑭闪通 臂;⑮掩手肱捶;⑯揽插衣;⑰单鞭;⑱上云手(一名运手);⑲高探 马;⑳右插脚;㉑左插脚;㉒蹬一跟;㉓中单鞭;㉔下掩手红捶;㉕二 起;㉖左脚蹬一脚;㉗右脚蹬一跟;㉘掩手肱捶;㉙抱虎归山;㉚前昭; ㉛后昭;㉒野马分鬃;幽单鞭;㉔玉女穿梭;图揽插衣;国单鞭;⑤左 右中运手;①摆脚;®跌叉(一名堂蛇);⑩金鸡独立;⑪朝天蹬;曲倒卷肱(一名珍珠倒卷帘);⑬白鹤亮翅;⑭搂膝拗步;⑮闪通臂;⑯掩手捶;
浏览51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