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禄堂认为形意、八卦、太极是一个有机的拳学整体,三者的关系是互补、互 融,并将此精辟地比喻为“天”、“地”、“人”。他说:“三派拳术之道始于一理,中分 三派,末复合为一理。其一理者亦各有所得也,形意拳之诚一也,八卦掌之万法归 一也,太极拳之抱元守一也。”®因此,孙禄堂通过对形意、八卦、太极长期的研修, 感到有创立新拳的必要。其目的是使习拳者少走弯路,速悟拳术之真谙——练出 体内一派纯正的中和之气——圆满的内劲,直至拳道相合的境地。

孙禄堂“以毕生精力钻研形意、八卦、太极等拳术,融会贯通,冶三家于一炉, 独创的卓然自成一家的孙式太极拳”,®是以太极阴阳互济,极尽柔顺之至为体;在 运作的过程中参以内外八卦相合之理,求以动中之静,内外合一,以极尽中和灵变 之妙;在运作的每一时刻,则以形意拳之粧步孕育体内一触即发之本能;在运作的 状态上,以“顺中用逆,逆中行顺”为法则,统驭起钻落翻之义;在运作的心理上,以 无为养神之本,虚中以求中和为用,达至“不求胜人而神行机圆而人亦莫能胜之” 之能。故孙式太极拳的功能具有如下三大特征:(1)极尽柔顺中和之至。(2)极尽 灵活巧变之至。(3)极尽整实猛烈之至。1919年,继始创“三拳合一”的孙式太极 拳后,孙禄堂又出版了《太极拳学》一书。“该书为太极拳发展史上第一部公开出 版的著作。先生在该书中指出太极拳之本质不过是研求一气伸缩之道。形意拳、 八卦拳亦如此。一气者即中和真一之气,由无极而生。故拳学莫不是自虚而始再

孙剑云:《孙式太极拳的产生》,《中华武术》1999年第1期,第丨9页。

孙剑云:《灵活巧变的孙式太极拳》,《中华武术》200丨年第3期,第40页。

还于虚。形意、八卦、太极三拳用法不同,各有侧重,然其理则一也。于是揭示出 形意、八卦、太极三门拳学在本质上的同一性和技术体系上的互融、互补性”。^而 这一武学贡献,意义显然是非同一般的,正如一些赞誉所言——“孙式太极拳是形 意、八卦、太极三拳浑融升华后的结晶,是近代拳学发展的至高成就”。

一代宗师,伟业永恒

孙禄堂的武功成就以及所创的“三拳合一”的孙式太极拳的意义及其在中国 武术中所处的地位,从下述当代著名孙门学者童旭东《孙禄堂先生的人生轨迹》中 的相关引文即可见一斑:

“先生逝后,当时的国民政府行政院及中央国术馆、江苏国术馆、浙江国术馆、 上海国术馆等数十家武术团体在上海功德林为先生举行公祭。天津《大公报》评 价先生道:‘合形意、八卦、太极三家,一以贯之,纯以神行。海内精技术者皆望风 倾倒。……为人重然诺,有古风粹然之气见于面背。’……北平国术馆副馆长、太 极拳名家许禹生评价曰:‘孙君禄堂气质超迈、功力弥深,以禹生所躬遇而目睹者, 南北拳家固未见其匹也。’山东国术馆教务长、形意拳家田振峰,一向以反孙闻名, 亦曾感叹道:‘孙禄堂先生这一去,把形意拳的真谛都带走了,从此已没有人真正 懂得什么是形意拳了。’中央国术馆编审处处长、八卦掌名家姜容憔评价曰:‘孙禄 堂的八卦掌早已人了化境,为同辈人所望尘莫及。就是形意拳也极尽其妙。所 以,无形中也就推他为斌字辈之魁首。孙禄堂的技艺无一不精,刀枪剑戟都比别 人来得高妙,所以南北驰名,差不多要压倒那些老前辈。人家就送他一个绰号,叫 做万能手,也真称得起是盖世英豪。’中央国术馆编审处副处长、甘凤池第四代嫡 传金一明在其编写的《国术史》中评价孙先生曰:‘禄堂先生之为人,其技击因已炉 火纯青,其道德之高尚,术与道通。若先生者,可谓合道、术二字而一炉共冶者。

①孙剑云:《孙式太极拳简介》,《中华武术》1999年第丨期,第19页。

世有狭技凌人者,应以先生为千秋金鉴。’形意、八卦名家张兆东晚年曾对友人曰: ‘以余一生所识,武功能称神明至圣登峰造极者,独孙禄堂一人耳。’国术名家李景 林于民国二十年出任山东国术馆馆长时曾谓:‘环顾宇内能集拳术之大成而独造 其极者,唯孙禄堂先生一人。’……今人,武术家、历史学家、马氏通备传人马明达 先生评价武史人物时说:‘孙禄堂先生是传统武术文化的集大成者,武术领域的珠 穆朗玛峰。他的武学体系是一座文化昆仑,其成就使后人难以逾越。能把他的武 学思想、武学理论弄明白,已属不易了。’当代‘武林百杰’、武术家、原中央国术馆 学员吴江平先生评价孙先生时说:‘孙禄堂先生是武功独步当时,并创立武学理 论,其五部拳著可谓是武学中之无上绝学。’北京市武协八卦掌研究会会长、梁氏 八卦拳传人李子鸣先生评价孙禄堂先生曰:‘综观孙先生之武艺,对于形意、八卦、 太极5家内家拳术均能造其极。本其心得而创造发展,成为孙氏形意、孙氏八卦、 孙氏太极,并创三家合一之说。惟孙先生能将三门拳术融会贯通,合而为一,体用 完备。集内家拳术之大成,为一代名家大师,创宗立派者。”’®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代武学宗师孙禄堂的突出成就和盛大影响,在河北 武林乃至中国武术的发展史上也成为一座永远的丰碑。

三、王芗斋、马凤图的拳学创造壮举

(一)“融通兼备”的马氏“通备武艺体系”

马凤图( 1888—1973),字健翊,回族,河北沧县杨石桥(今属孟村回族自治县) 人,文武兼通,弟马英图受其教导,在原南京国术馆任教,名震武林,马家劈挂、八 极誉满沧郡。马凤图是通备拳艺的继承者和开拓者,对当时流传于北方的劈挂、 翻子、戳脚、形意、螳螂等拳种都有精深研究,在为官之后,遍访各派名师,取诸家 之长冶于一炉,丰富了通备拳艺的技法,创造了一种以“通备劲”为核心的“气势雄 浑,身法矫健,劲力通透,打手洗练”的大型武术流派。®马凤图晚年客居西北,经 过他数十年的传习推广,以“通备劲”为特征的劈挂、八极、翻子、戳脚等拳套拳法, 以及奇枪、风磨棍、劈挂刀、梯袍剑、缠海鞭杆等器械套路,已广泛流行于西北诸 省,成为解放以后西北诸省参加全国性武术活动的代表性拳种套路,影响十分广远。

作为一位武学大家和少数民族爱国民主人士,马凤图经历了自清末到新中国 成立的漫长历史进程。他的武术活动绵延七十多年,留给我们大宗珍贵的武术遗 产。他继承戚继光“各家拳法兼而习之”思想,一生积极倡导和促进武术的跨门 派、跨地域的交流与融合。他提出“融通兼备”的理论,主张破除晚近以来愈演愈 烈的内、外家之说与形形色色的附会虚妄之说,使中华武术走出理念上的困惑。

童旭东:《孙禄堂先生的人生轨迹》,《武林》2000年第12期,第20页。

马颖达、马贤达、马令达等:《一代文通武备的大武术家——纪念马凤图先生诞辰110周年》,《武 林》1998年第10期,第6-9页。

脱俗浅的江湖作风的羁绊,努力建立科学的武术观和理论体系,进而建构一门新 兴的武学学科。“融通兼备”的延展是“融通古今,兼备内外”八个字,这是他对“通 备”学说的重要发展。马凤图对通备拳不断充实、开拓,在理论与技术上形成了一 个完整的“通备武艺体系”,则是其“融通兼备”的武术思想在武术实践中的具体体 现。近百年来,在武术跨地域传播与交流上,马凤图的成就非常突出,这已经成为 一个引人注意的当代武术文化现象。®

马凤图思想开放,胸怀广阔,同时又极具爱国志向。1910年受同盟会燕支部 之命,与同盟会人士、形意拳家叶云表、张恩绶等创办中华武士会,以提倡中华武 术,对抗日本的“武士道”为宗旨;1912年后与弟马英图及八极拳家韩会清等赴东 北,在沈阳结识了郝鸣九、胡奉三、杨俊峰及螳螂拳家程东阁等,彼此引为武艺知 己,与胡、郝、程等结为金兰换艺之谊,成就了武林中一段美谈;1925年在张家口 与张之江创办冯玉祥部的新武术研究会;1933年至1935年之间,创办了甘肃省国 术馆和青海省国术馆,曾兼任两馆副馆长;1945年以后任西北师院体育系兼职副 教授,新中国成立后任甘肃省武协主席等职。清末民初之际,民间武术社团如雨 后春笋纷涌而出,作为这一时期武术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主要推动者,马凤图在 近代的武术活动对于中国武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应该说马凤图是上世纪初中国武术由古典形态向近代转型时期里,最具变 革精神的武术家之一。严守传统与努力创新的结合,充分体现在他的‘融通兼备’ 的理念上,这是马凤图武学思想的核心,也是他留给后世的武学遗产中最值得我 们继承和发扬的东西”。——正如马廉真,张志赋在其《融通古今兼备内外——纪 念马凤图先生逝世30周年》中所评价的一样,马凤图武学思想是河北武术中的一 个突出的亮点,同时也给中国武术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他的开阔视野和创 新精神为近代武术的发展带来了一种清新的风气。

浏览1,54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