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武术对于中国武术发展浪潮的引领作用,除了表现为文通武备的颜李学 派与广博宏富的创新拳学体系之外,还突出地体现在其先行一步的近代武术组织 和武术教育思想这一鲜明特点上。而在这一方面,李存义“中华武士会”的创建、 霍元甲“精武体育会”的辉煌、张之江“中央国术馆”的震撼推出及其积极影响以及 许禹生“武术进人学校”的口号提出等则无疑都是尤其令人关注的武术焦点。

―、李存义“中华武士会”和霍元甲“精武体育会”

(一)李存义“中华武士会”的创建

近代以来,特别是辛亥革命之后,在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下,民间武术社团开 始如雨后春笋般纷涌而出,不少武术组织纷纷开始了武术科学、规范发展方面的 探索。丨9!1年,著名形意拳家河北深县人“单刀李”李存义在师弟“闪电手”天津 张占魁先生的协助下,在天津成立了民间武术组织“天津中华武士会”,该会曾被 人称为华夏大地第一个民间武术组织。“中华武士会”得到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 会的支持,为了巩固组织、加强对会员进行“民主革命思想”的教育,孙中山领导的 同盟会委派燕京支部委员叶云表任第一任会长,沧州马凤图任副会长,李存义初 任总教习,后由李存义任会长兼教务主任。“中华武士会”以团结武林人士、进行 武术研究、培养武术人才、振奋民族精神为宗旨,曾在天津河北公园教育会举行盛 大武术表演并于1914年派武术名师郝恩光率员赴日本东京建立分会,1928年停 办,其间为天津乃至全国培养了大批武术人才。

“中华武士会”成立之时得到了众多武术名家的响应,纷纷以各种方式表示支 持。例如,河北武术名家“鼻子李”李瑞东曾任名誉总教习,其他会员如八极李书 文、霍殿阁、马凤图,通背张策,形意李存义、郝恩光、李玉琳,八卦张占魁、韩慕侠 等都是当时中国武林的风云人物,可谓名家荟萃,群英云集。“天津中华武士会” 成立后,李存义、张占魁曾携同韩慕侠等,“痛打了”自诩“震环球”的俄国“天下第 一大力士”康泰尔,为中国武术争了光,同时大长了中华民族儿女的志气。在“中 华武士会”的影响和带动下,天津等地纷纷掀起了如火如荼的习武热潮,两年多的 时间里,天津市内就兴起了道德武术研究会、中华武术研究社、青年会国术社等十 多家武术组织。

 

在积极创立近代武术组织的同时,一些河北武林人士还纷纷走出家门,在全 国各地创造了河北武术的辉煌。其中一个非常有名的例子就是霍元甲“精武体育 会”的创建及其突出成就。丨910年,静海人霍元甲应邀赴上海创办“精武体操学 校”,后又改名为“精武体育会”,“以提倡武术,研究体育,铸造强毅之国民为主旨”。 它是我国较早的以研究武术、提倡体育为宗旨的群众体育组织,迄今已有九十多 年的历史。它“破除门户之见,不争一家一派之短长,不论流行于黄河流域、长江 流域还是珠江流域的拳种都予以提倡”。该会还设有文事部,开设国文、英文、国 医、急救、演讲、书法等文化课程;同时设有游艺部和兵操部等,主持文体活动,教 授兵式体操。体现了以技击为根本,兼重体育、德育、智育的办会方针。到1929 年,精武会已有分会42个,总会员数逾40万,会员遍及许多国家和地区。同时也 向社会宣传武术,宣传精武精神。®

著名爱国武术家霍元甲及其应邀南下上海所成立的“精武体育会”,在人们心 目中享有着崇高声誉,为近代中国武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作为一位传奇 武林人物和中华民族英雄,“津门大侠”霍元甲的高超武功、爱国事迹和由他为主 体创立的“精武体育会”所发扬和传承的精武精神已经成为中国武术的宝贵物质 遗产和精神财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们去前赴后继地为国家 和民族的富强、昌盛而开拓奋斗。

 

 

二、张之江“中央国术馆”的积极影响

“中央国术馆”于1928年3月24日成立于南京,始称国术研究馆,6月易名为 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它“以提倡中国武术,增进全民健康为宗旨”,以“研究中 国武术与体育,教授中国武术与体育,编著关于国术及其他武术之图书,管理全国 国术事宜”等为主要任务,为推动中国武术的继承、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央国 术馆得到了政府的支持,成为官方传播武术的载体,起到了以国家力量传播武术

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32~335页。

的作用,同时在传播武术的过程中也采取了许多积极、有力的措施,例如,把武术 称作“国术”,提升了武术的社会地位;以“泛学博通”为教学原则,广设武术技术 课;组织出版了一批武术书籍,注重理论与技术传播的同步进行;派出人员到军 校、部队、政府机关辅导武术,设立民众辅导站进行义务武术辅导;提倡“术德并 重,文武兼备”的武学思想;以竞赛带动武术发展并积极进行武术的国际传播等。® 因此,“中央国术馆”在近代中国武术的发展史上具有着重要的作用并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而在中央国术馆的创建及发展过程中,以张之江等为代表的河北武林人 士则发挥了骨干作用。

张之江(1882—1966),字子姜,号保罗,河北盐山县人。武术教育家,国民党 陆军上将,曾任西北边防督办兼任国民军总司令国民政府禁烟委员会主席、中央 国术馆馆长,是原西北军系统的著名将领。张之江将军一生提倡武术,在张家口 期间,曾指示武术名家马凤图等筹办新武术研究会,为国民军编定《白刃战术教 程》等,退出军界后,又发起成立中央国术馆并亲任馆长,称中国武术为“国术”,提 倡国粹武术,致力于“强种救国”。1933年添设“中央国术体育传习所”,1934年改 称“中央国术体育专科学校”,任校长,组织刊行《国术周刊》、《国术季刊》、《国术特 刊》等,1945年日本投降后,张之江将军又将“中央国术体育专科学校”设在天津。

 

“中央国术馆”由张之江将军发起成立并任馆长,李景林将军、张宪(骧武)将 军任副馆长,而这三人都是河北地域的河北人;“中央国术馆” “武当门”和“少林 门”的门长,也分别由河北武术家的高振东和王子平担任;编审处处长是河北沧州 的姜容樵,为当时的“中央国术馆”编著了大量武术著作;进人“中央国术馆”任职 的武术家中,以马英图、郭长生、韩化臣、朱国福、杨澄甫、佟忠义、孙禄堂等为主体

①郭玉成、许杰:《精武体育会与中央国术馆的武术传播研究》,《体育文化导刊》2005年第2期,第 76-79 页。

的一大批河北武术名人则占据了主体部分,其中仅沧州拳师就有52位;“中央国 术馆”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如李元智、郝鸿昌、曹晏海、常东升、杨松山、裴锡荣等, 其中绝大部分又都同样是河北武术健儿。“中央国术馆”的教学内容涵盖了河北 武术中的形意、八卦、太极、八极、劈挂、弹腿、燕青、通臂、六合等知名拳种,既提升 了河北武术的知名度,同时也促进了河北武术各拳种的发展和传播;中央国术馆 举办的两届国考对于新中国成立后武术的发展也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而在这 些比赛中河北武林人士都取得了优异的战绩,彰显了河北武术在当时全国武林中 具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例如,1928年10月18日,中央国术馆举办的“第一届国 术国考”在南京公共体育场举行,通过历时十天的比武,获得前三十名的优胜者 中,河北地域的河北人共有十三名,其中的前五名,全部为河北人所囊括,其中定 兴人朱国福还被人们誉为旧中国的第一位“武状元”;1929年在杭州举办的散手 项目“国术比赛”中,河北沧县曹晏海,以两战全胜击败上海总镖头刘高升,一时在 武林中传为佳话,1936年中央国术馆运动员随国家队自费参加第十一届柏林奥 运会,闯出了中国武术的威名,而这其中就有河北武林高手郑怀贤等;另外,以张 之江和姜容樵为代表的河北武林人士著述颇丰,在当时中央国术馆的理论成果中 也占据了一大部分等。总之,通过中央国术馆这座在当时而言堪称空前的近代武 术发展平台,河北武术的内涵、高度和风采也同时得到了空前的展现与发展,对于 中国武术整体发展产生了重要而积极的推动作用。

正如一些研究者所言——“近代武术传播史中,精武体育会和中央国术馆的 武术传播最成功、最具代表性,同时,它们也是对近代武术发展做出最大贡献的两 个组织”。®在精武体育会和中央国术馆这两个为近代武术发展做出了最大贡献 的武术组织中,河北武林人士都可以说起到了至为关键的作用。缅怀昔日的光荣 与辉煌,河北武术在近代中国武术发展中所表现出的引领作用并非虚言。

浏览1,55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