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以降是中国武术的集大成时期,河北地域包含北京的特殊地位,也决定 了其在中国武术发展中不同寻常的作用。从整体上来看,近代以来的河北武术发 展始终站在中国武术演进的前列;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河北武术又堪称起到了引 领中国武术发展浪潮的作用。而这一点,主要表现为河北武术中文通武备的颜李 学派与广博宏富的创新拳学体系、先行一步的近代武术组织和武术教育思想、难 能可贵的当今发展特点与武术时代航向探索等几个突出方面。

第一节颜李学派与创新拳学体系

一、颜李学派“文通武备”的超前意识

颜元(1635—1704),字浑然,号习斋,河北省博野县人,明末清初杰出的哲学 家、启蒙思想家和平民教育家,因其室名“习斋”,故后世学者称其“习斋先生”。颜 元积极倡导实学,毕生致力于文化传承的教学工作,其提倡经世致用的教育观在 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颜元的弟子河北保定人李埭(字刚主,恕谷, 1659—1733)继承并发展了其学说和思想,后世将以此二人为代表的学说称为颜 李学派。颜李学派在清代学术史和思想史上都占有重要位置,同时,颜李学派又 是个主张文武并重并积极从事武术活动的学派,其强调文通武备、德技相长的教 育思想对于中国武术的历史研究而言,尤其具有重要意义。

文通武备、德技相长的教育思想

颜元一贯以与宋、明以来的理学思潮的对立姿态而闻名,尤其对宋、明理学家 重文轻武而给国家社会造成的极大危害深恶痛绝。他曾感慨地说:“宋元来儒者 却习成妇女态,甚可羞!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即为上品矣! ”,“其 遗风至今日,衣冠文士羞与武夫齿,秀才挟弓矢出,乡人皆惊,甚至子弟骑射武装,

父兄便以不才目之,长此不返,四海溃弱,何有已时乎? ”为此,他放弃举业,潜心 教育并提出了 “文武相济”、“兵学合一”的全面发展主张。颜元认为“盖使人人能 兵,天下必有易动之势;人人礼乐,则中国必有易弱之忧;惟凡礼必射,奏乐必舞, 使家有弓矢,人能干戈,成文治之美,而具武治之实。无事时,雍容揖让,化民焊劫 之气;一旦有事,坐作击刺,素习战胜之能”,因此,“一学校也,教文即以教武”,即 学校除了教授学生经史子集之外,还必须教之以射、御及兵、农、钱谷之事,这样所 培养出来的人才,在平时可以“修己治人”,在战时则可“持干戈,卫社稷”,成为能 够“出将人相”的文武全才,在“文武合一”、“兵学合一”的教育过程中,达到文通武 备的目的。对于“格物致知”这一儒家传统命题,颜元也赋于了崭新的意义,他指 出,“格物致知”中的“格”有着与“手格猛虎”的“格”的相似含意,而“格物”就是指 要亲手做事,通过亲身实践来获得知识便是“格物致知”。针对宋、明理学“主敬倡 静”的传统思想,颜元反其道而为之,又提出“习行”、“习动”的体育思想。他认为, 在“动”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使“心上思过,口上讲过,书上见过”的东西能够得以 在实践中得到检验,而另一方面,是使人的身体在“动”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即“健 人筋骨,和人血气,调人性情,长人信义”。尤其可贵的是,颜元还主张德技相长, 把强身和强国连在了一起,提出强身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国家,从而使国 家强盛。他曾说:“动,小之却一身之疾,大之措民物之安。为其动生阳和,不积痰 郁气,安内捍外也”;又说:“一身动,则一身强;一家动,则一家强;一国动,则一国 强;天下动,则天下强。”®

研武习文、躬身履行的毕生实践

“可贵的是,颜李学派的创始者们不只是倡导文武并重的理论家,而且是躬身 履行的实践家,研习和传播武术,以武术为健身修性之道,是颜李学派一个显著特 点”。®

颜元生长在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的河北大地。其父“形貌丰富,性朴诚,膂力 过人”,曾“与人较跌,时称猛焊者莫及;一肩所胜,二夫不能起”。®颜元8岁从学 于文武双全兼擅剑、医的吴持明,其朋友如王余佑、李晦夫、杨计公等皆为当时武 林高手,例如才兼文武的王余佑是孙奇逢的弟子,其《十三刀法》是重要的武术文 献;李晦夫是颜元高足李燦的父亲,有文名而兼习武术,“常挟利刃、大弓、长箭,骑 生马疾驰,同辈无敌者”;杨计公既精于技击,且通西洋数学等;颜元的高徒李恕 谷,“一生好武甚勤,造诣甚高,交游遍天下”。在这样的氛围中,颜习斋从小就养 成了尚武的精神。成年以后,他进一步系统学习各家技艺,坚持演练射箭、拳法及

王明霞:《试论颜元的体育思想和实践》,《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丨996年第1期,第72~75页„

马明达:《颜李学派与武术》,《体育文史》2000年第1期,第38-40页。

张峰、杨祥全:《颜李学派“文武兼修”的实学教育思想形成的原因探析》,《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 科学版)》2006年第3期,第149~150页。

枪刀棍剑之法,“手著作式,尝终夜不綴”,所以,颜元身体非常健康,不但有《四存 篇》问世,更是弹琴、骑马、技击、医术等方面的能手。康熙三十年(1691 ),年已57 岁的颜习斋曾到商水(今河南开封附近),拜访了侠士李子青(木天),“乃折竹为 刀,舞相击数合,中子青腕。子青大惊,掷竹拜伏地曰:‘吾谓君学者尔,技至此 乎! ’遂深相结,使其三子拜从游”。®

 

在长达五十年左右的教育生涯中,颜元始终如一地实践着自己所提出的文通 武备、全面发展的体育思想。他在招收生徒时,开始便在《习斋教条》中提出了明 确要求:“为徒者,当立志学礼、乐、射、御、书、数,及兵、农、钱谷、水、火、工、虞。” 在其开设的漳南书院还专门设有“武备斋”,教授攻守营阵,水陆作战方法,以及射 御、技击等兵法课程,在我国古代教育史上开创了先河。®在教学生读书作文以 外,他还经常督率学生“习礼,歌诗,学书计,举石,超距,击拳,率以肄三为程”,并 经常和学生“讨论兵农,辨商今古”,在书院外设有“马步射圃”,专供练习骑马、射 箭之用。颜元还在“讲习暇,偕诸子或履桥,或拿舟人(院内水池),弦歌笑语,作山 水乐”,教学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有声有色。在颜元言传身教下,颜李学派中人 普遍重视以武术为主要内容的体育活动。如颜元大弟子李埭武有家学,对射学尤 有兴趣,著有《学射录》,是今天我们研究古代射箭的珍贵资料。颜元晚年弟子王 源,性刚好学,尤好兵法,有《兵论》传世。颜元主持樟南书院时带在身边的弟子钟 陵舞刀时“观者如堵,莫不嗟叹”。1682年,李埭父李晦夫设“谷日筵”,颜元的朋 友、弟子皆来欢聚,席间大家舞刀(单、双)、技击、步射,作文赋诗,这种带有豪气的 “学术沙龙”活动可看作一次颜门“文武”大展示,而且,“这俨然是一次武术盛会, 一次足以令道学家们瞠目结舌的‘狂怪们’的聚会。颜李学派的这种充满豪气的

马明达:《颜李学派与武术>,《体育文史》2000年第1期,第38^0页。

王瑜:《颜元实学教育思想的实践探索》,《理论月刊>2006年第6期,第58-60页。

学术活动,与那些对坐终日参禅悟性、彼此垂目如泥塑的程朱之徒相比,真不啻天 壤之别”!①

(三)河北首创,余响久远的颜李学派

相对于明、清之际士人习武情形中一般意义上的个人行为而言,河北大地上 土生土长的颜李学派以武事为学术,提出了文通武备、德技相长的教育思想,而且 还通过自身近五十年教育活动中的以身作则实践并验证了这一先进理论,不仅 “在事实上使习武具有了体育意义”,而且表现出了明显超越于其所处时代的同类 认识,“这一点,无论在明清教育史上,或在体育史上,都具有首创性质,是值得大 书一笔的”。颜李学派的文通武备思想不仅在当时传播很广,以至于“海内之士, 靡然从风”,而且对于后世也有着广泛的影响,其“体育思想与实践对近代中国学 校体育的发展影响甚大,受到了新式体育提倡者的普遍推崇”。梁启超对颜元的 体育教育思想就有着非常高的评价,曾说:“中国二千年来,提倡体育的教育,除颜 习斋外,只怕没有第二个人。”章太炎曾经指责康有为“外窃颜李以为名高”,也足 见康有为对颜学的推崇。®另外,毛泽东也曾深受颜李学说的影响,其在《体育之 研究》即有“习斋远跋千里之外,学击剑之术于塞北,于勇士角而胜焉。故其言曰: ‘文武缺一岂道乎? ’”的论述,®对于清初以颜习斋、李埭师徒为代表的颜李学派 “文而兼武”的教育思想与实践进行了高度的评价。颜李学派的文通武备思想以 及颜习斋在河北肥乡漳南书院所进行的“习刀”、“击拳”、“技击”、“兵法”等教育改 革实践,在中国武术教育史上的创造性贡献更是空前的,其在中国武术发展史上 的积极作用和巨大影响无疑也是河北武术中一份独一无二的遗产和无比珍贵的 财富。

二、孙禄堂“三拳合一”的武学升华

(一 )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

孙禄堂,字福全,晚号涵斋,河北省完县人,早年精研形意拳,师从李奎元,复 从郭云深,又从程廷华习八卦掌,并得名师郝为真所传太极真谛,于丨918年将形 意拳、八卦掌、太极拳三门拳术从理论到内容提纯升华融合为一,创孙式太极拳。 1928年3月,南京中央国术馆成立,孙受聘为该馆武当门门长,后主动去职,于7 月又被聘为江苏省国术馆副馆长兼教务长。孙禄堂深通黄老,易学,丹经,并博学 百家,故能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与武技为一体,提出“拳与道合”的武学思想,并以 此为指导,完成形意、八卦、太极三拳合一的理论和修为体系。自1915年至1932 年,孙禄堂前后撰写出《形意拳学》、《八卦拳学》、《太极拳学》、《拳意述真》、《八卦

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第三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丨987年版,第595页。 蒋纯焦:《颜元体育思想研究》,《体育学刊》2007年第1期,第85~88页。

二十八画生:《体育之研究》,《新青年》1917年第3卷第2号。

剑学》、《论拳术内外家之别》等重要专著和文章,影响极为深远。孙禄堂在当时武 林中享有“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之誉。孙禄堂虽名满天下,然而一生俭朴,淡泊 名利,立身涉世“诚于中而形于外”,其弟子众多,在中国武术中影响甚大。

浏览1,51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