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其他文化类型一样,河北武术在其发展、成熟的长期历史过程中,也一直处 于不断的交流与传播之中。长期以来,河北武术所表现出的积极的交流与传播姿 态,也正是其所以区别于一些相对封闭的地域武术类型、同时又以一种博大的精 神内核和气象庄严的武术气质屹立于中国武术之林的重要原因之一。明清以降 是中国武术发展的集大成时期,而近代以来,河北武术的交流与传播现象则较为 明显地表现出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吸取其他地域武技特长,改革创新并发扬光大。这种现象主要以李飞 羽山西学拳并发扬光大形意拳,杨禄禅河南学艺并由此发展出太极拳多家拳派最 终传播世界等为典范。

第二,河北武术内部拳种之间的交流与互融。这种类型突出体现在八极拳与 劈挂拳两者之间的互融现象,形意拳与八卦掌的两拳合一等。

第三,河北武术在其他地域的广泛传播。河北武术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都有 着积极而广泛的传播与分布,其中遍及西北的马氏通备武艺与名闻遐迩的霍家迷 踪拳堪称这方面的表率。

一、花开五朵的太极拳现象

当今盛行的太极拳种类很多,而流传最为广泛的陈、杨、武、孙、吴等五大门派 在河北武术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杨式太极拳始自河北永年人杨禄禅。杨初从 陈家沟陈氏十四世拳师陈长兴习技,后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左右返回永年设教。 将所学陈式老架拳传武禹襄(武河清)、武澄清、武汝清兄弟三人。后至北京传习 拳艺。他为适应保健需要,根据长期的教习经验,改陈式老架拳创编成拳架舒展 严谨、动作和顺、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的杨式太极拳架,经其子杨健侯(1839—1917), 其孙杨澄甫(1883—1936)等人修润,定型为现在流行较广的杨式太极拳套路。武 式太极拳始自河北永年人武禹襄(1812—1880),武禹襄自幼习武好文,约清道光三 十年从杨禄禅学得陈式老架太极拳,于咸丰二年(1852)途经河南怀庆(今温县赵堡 镇),从陈青萍学陈式新架太极拳。此后武禹襄钻研拳谱,揣摩拳架,勤习体验,多 有发悟,创编成拳势紧凑、步法灵活、动作柔缓的武式太极拳。武禹襄关于太极拳 技理的论述颇多,对后世太极拳发展和太极拳的理论建设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孙 式太极拳始自河北完县人孙禄堂(1861—1933)。孙禄堂初习形意拳、八卦掌,民国 初年从郝为真学得武式太极拳后,遂以武式太极拳为基础,吸取形意拳进步必跟、 退步必撤的步法特点,八卦掌拧旋敏捷的身法特点,并融人这两门拳术的一些手 法,创编成孙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始自河北大兴人吴鉴泉(1870—1942)。也有 人认为创自鉴泉父满族人全佑(1834—1902)。全佑初从杨禄禅习杨式大架,复拜 杨禄禅次子班侯为师学杨式小架拳,以善于柔化著称。鉴泉自幼从汉,改姓吴,幼 秉家学,擅长小架太极拳。1921年,吴鉴泉于北京体育研究社执教时,去掉小架 太极拳中的发劲、跳跃和重复动作,突出轻柔、缓慢、圆活、连绵的运动特点,创编 而成吴式太极拳。®

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19-320页。

 

1928年杨澄甫南下上海、南京、杭州、广州、武汉等地传艺。杨氏三代5人专 业教拳,其弟子许禹生、陈微明、吴志青等还出版了文图并茂的太极拳论著,杨式 太极拳弟子李雅轩等则把该拳传人四川等地,为太极拳的传播产生了积极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主要以杨氏太极拳为基础的各式太极拳简化及竞赛套路的问世,又 为太极拳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普及、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武式太极拳到了第三 代郝为真才广为传授,郝为真次子文桂,字月如,于1929年应孙禄堂之请,去江苏 镇江教拳,次年去南京,1935年春任中央大学太极拳教师,从学者甚众,其弟子徐 震字哲东,是近代著名的太极拳家和武术史家,著有《太极拳谱辨伪合编》、《太极 拳考信录》和《国技论略》等书,对太极拳史论,多有建树。近代的武式太极拳主要 名师有“南郝北陈”之称的郝少如、陈固安等。1927年因时风所尚,吴鉴泉南下教 拳并于1933年在上海创设鉴泉太极拳社,1939年于上海西藏路青年会十楼筑“鉴 泉厅”,为吴武太极拳爱好者提供练习场地。吴鉴泉的学生徐致一、吴图南于1927 年后相继出版了《太极拳浅说》和《太极拳》等书,运用现代科学知识研究太极拳 法。吴鉴泉之子吴公仪于1937年在香港成立了鉴泉太极拳分社,并于1954年在 澳门举行的吴式太极拳与白鹤拳之间的“吴陈比武”后影响很大,极大地促进了吴 式太极拳在香港、澳门以及东南亚一带的传播,也正是此次事件促成了后来的新 派武侠小说的兴起。孙式太极拳则由于其创始人孙禄堂的巨大影响,弟子遍布海 内外,同样传播广泛。1928年,陈长兴之曾孙陈发科应许禹生邀请到北京教授陈 氏太极拳,®从而促成了河北地域上以陈、杨、武、吴、孙五大门派为代表的太极拳 “花开五朵,拳传八方”的繁盛局面。

①吴文瀚:《近百年太极拳的发展和流派的形成》,太原:山西科技出版社2006年版,第28~35页。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开展以及北京所处的首都地位等, 河北武林人士对于太极拳的海外传播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太极拳发展出 现了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而号称“五大门派”的当今太极拳主要支系中,河北武 术中的杨、武、吴、孙等就占有了其中的四席,陈式太极拳亦有较广泛的流传,可以 说,它们为太极拳在国内外的蓬勃发展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中华太极拳的四 海传播离不开河北武术的积极贡献。

二、八极拳与劈挂拳的互融现象

八极拳与劈挂拳都是沧州的著名拳种,二者也自有独特的演练风格和技击特 点。八极拳以动作简洁朴实,势险节短,猛起猛落,硬开硬打而闻名,该拳多肘法, 多直线往返,讲求寸截、寸拿,强调挨、傍、挤、靠、崩、撼、突击;劈挂拳有慢拉架子、 快打拳、急打招之说,演练讲求吞吐伸缩,回环折叠,大开大合,放长击远,其步法 多为激绞连环步(亦称拖拉步),即进步跟步连合交织,快如激浪,步步连环,形成 了逢进必跟,逢跟发进,进跟连环,互为子母,快速连贯的独特风格。这两种拳术 在技术风格上具有互补的特点,以近身突击为主的八极拳加上以放长击远、灵活 多变的劈挂拳,二者的融合必然要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拳谚有“八极、劈 挂不分家”,“八极加劈挂,神鬼都害怕”,“只练八极不练劈挂是半个八极,反之则 是半个劈挂”等说法。历代八极拳家都注重八极和劈挂兼练,著名的八极拳家李 书文等就非常强调这一点。

 

八极门武术大师韩化臣,字惠卿(会清),直隶沧县东南罗疃人,娴习八极、劈 挂,有“铁掌无敌将”之称。韩化臣与马凤图、马英图等一起对于马凤图、马英图习 练的盐山劈挂进行了提升发展,这是八极、劈挂结合的一次重要飞跃。1915年韩 化臣应马凤图之约,赴沈阳巡警学校任武术教习,又与马凤图一起将劈挂、八极拳 法传播于东北地区。韩化臣与马英图曾在南京中央国术馆任教,展示了八极拳的 威名。

 

马英图,沧州东南乡杨石桥回族人,字健勒,幼习劈挂、八极,功力奇大,性如 霹雳,喜较技,擅搏击,出手快且狠,故有“闪电手”和“马狠子”之誉。民国十六年 (1927年),张之江赴南京创办中央国术馆,马以西北军官身份同往,在国术馆为教 师班学员教授八极、劈挂等艺,为当时中央国术馆实力代表人物。劈挂拳南皮一 支的名家“燕子”郭长生也时任国术馆特聘教授,马、郭二人对两支(共五套)劈挂 拳进行了研究和综合整理,并在此期间创编了劈挂刀和疯魔棍,在内容和技术上 都有了相当发展。这一时期,马英图、郭长生等还编创了八极拳对接套路。八极 拳对接套路属八极小架,既有八极拳刚猛暴烈似旱地行舟之特点,又兼劈挂拳腰 背发力、放长击远之特点,既可单人演练,又可双人演练,还可集体演练等,也是原 中央国术馆学员之必修科目。①马英图和郭长生是八极拳、劈挂拳两拳融合的代 表性人物,八极拳、劈挂拳成为当年中央国术馆必修正科,两人都起到了很大作 用。八极、劈挂的互相融合,也创造了中国武术近代史上的一段河北武林佳话。

 

以在台湾传播八极拳而闻名的沧州八极、劈挂名家刘云樵的《八极、劈挂歌 诀》中,有关于这两个拳种不同特点的精辟论述,也从另一个方面恰到好处地证显 了二者相互补充的技术特点,现摘录部分歌诀如下:

“八极厚重,又不可流于笨拙;劈挂便捷,尤最忌蹈轻艳。八极如虎之威猛。 劈挂如鹰之峻切。八极多直进之法,劈挂擅迂回之计。八极要打得步步如木桩深 植,劈挂要打得手争赛蝴蝶翩飞。八极是刚中有柔,劈挂是柔里调刚。八极之功 成,当得虎背熊腰之态;劈挂之功到,每具猿臂蛇腰之致。”®

从以上歌诀的描述,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历代八极与劈挂大师们会如此看 重于八极和劈挂这两个拳种的互融互补了。

浏览99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