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武术之现代变迁,正处于由师徒式教育向学校教育过渡之时。当下的武术已蜕变为影视作品中的“功夫”,课堂和比赛场上的竞技运动,其师徒式教育尽管保持着组织形式上的“门派”,却丢失了术德并重、教学相长的精神,甚至产生“拜师不习武”现象。中华武术正在丢失“寓文化于技击”的鲜明特点。研究拟揭示中 华武术现代传承的困境是什么,引起困境的原因何在,继而反思当今武术以及师徒 式教育的价值,提出未来武术传承的基本思路。为此,本研究通过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等人类学方法,对邢台地区梅花拳的传承活动进行了考察,得出如下结论: 武术现代传承的困境是在武术由师徒式教育向学校教育的演变中体现出来的。传承场域由乡村拳场过渡为现代学校;师生关系从“父传子”转变到现代的师生教学;内容从术德并重,转变为对单纯武术技术的训练;教学方法从言传身教,变化为课堂教 学;诸如梅花拳的亮拳表演这样的武术活动,也由民间的自发组织,转变为市场与政府主导;至于习武目的,则从人们对仁义道德的向往退化为对财富权势的贪婪。传统武术的文化对象定位一直是中下层阶级,也就是广大民众,但梅花拳对传承对象的要求却是不仅要习武理,更要通文理。它不像别的拳种,任何人都可以习练,梅花拳有自己的原则和要求,它的传承对象必须有武术基础,同样也要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同时拥有以上两个特点的大多为上层阶级。这一现象使得文化定位 v你 和传承定位产生了差异性,文化对象定位和传承对象定位的这种矛盾使梅花拳的传播和传承都有了很大的局限性和束缚性,也给梅花拳的发展造成了相当大的困扰。 乡村拳场的整体式微,城市中“拜师不习武”现象的出现,学校教育中武术的竞技 化趋向,构成了现代社会武术传承困境的表层特征;习武目的中呈现出的人们真善 美观念的衰退以及财富、权力欲望的膨胀是困境的中层特征;而习武者信仰的缺失 体现了困境的深层特征。但从根本上来看,作为教育的武术与经济、政治之间的不平衡关系,并由此而引起的文化精神的缺失,才是武术现代传承困境的问题所在。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这需要从武术传承的内外部环境的变迁中去寻找。 困境形成的原因包括内外两个方面:
一、外部因素的影响
生计方式、社会结构和文化生活共同构成了武术传承的外部环境。在传统社会,单一的生计方式、频发的自然灾害和密集的人口造成了苏皖豫鲁冀的交界地带经济的落后和农民的贫困,复杂的社会结构和多元的政治环境致使这一区域社会动荡,在这种动荡不安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寻求自我保护的能力是民众习武的最直接动机,人们习武甚至是凭仗武艺去抢劫也仅仅属于一种自我保护和谋求生存的手段而已。另外,这一区域众多的民间文化中不乏历史上的英雄传说、侠义故事及古代名将戏曲,为当地的习武传统奠定了良好的精神土壤,而各种各样的民间宗教也使 得许多中国民间武术具有了某种信仰成分。但是,经过近一百年现代化的演进,武 术赖以生存的土壤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背井离乡的打工生活成为众多乡村青壮年的增加家庭收入的主要方式,民众自发组织的团体越来越少,电视等现代化媒体的普及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村民,尤其是青少年对民间小戏、评书、大鼓以及拳场习武的兴趣。总之,民众的生存方式在现代化的强烈冲击下发生了巨变。
(一)生计方式的支迁
梅花拳发源于苏北,并沿着苏鲁皖豫冀的交界地带向北传播,到了康乾时期已经形成了以苏皖豫鲁冀的交界地带为核心并向四周扩散的局势。可见,梅花拳主要流传于中华汉文化腹心地带黄淮海平原的中心地区,这里是历代帝王将相逐鹿的地 方,同时也是历史上旱涝灾害和战争灾害高发区域让我们看看梅花拳形成并传播 的土壤——黄淮海平原中心地带的自然经济情况。黄淮海平原又叫华北平原,由以 黄河为首的海河、淮河带来的大量泥沙沉积而成,属于典型的冲积平原。整个平原 以黄河干道为分水脊,北面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南面则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形成一个向渤海、黄海倾斜的大冲积面。平原内地势低平,地表形成系列高差不大的河道、 高地和河间洼地,彼此重叠,纵横交错。行驶在高速公路上,放眼望去,一马平川。 黄淮海平原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变化明显,雨水比较集中。浑浊的黄河与稠密的海河、淮河水系孕育了肥沃的土地,使该地区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粮食生产区之 一。但平坦的地势与较高的地下水位共同造成了地面排水困难,使得该地区夏季涝灾频发,土壤有不同程度的盐碱化现象。在梅花拳盛行的苏鲁皖豫冀交界地带,土壤、气候并不理想。就以鲁西南和鲁西北两地来说,这里气候四季变化明显,春季降水少、常干旱;夏季炎热且降水集中,一年中大约有60%的雨量集中在6~8月份, 常有暴雨天气出现;秋季雨少气爽;冬季多西北风,雨雪稀少,寒冷干燥。从年降水量来看,鲁西北相对于山东省的其他地区最少,为少雨区,不足600毫米。从农 耕期和农作物生长活跃期的降水量来看,鲁西平原的降水较少,一般在600毫米以 下,而鲁西北则不足550毫米,春旱几乎年年发生。这两个地方均属黄河冲积平原, 地貌以缓平坡地和浅平洼地为主,河滩高地较少,土坡多为潮土,因河水碱性较大,土壤碱化现象明显,土壤肥力较薄。年降水分布的不均造成了鲁西平原春旱夏涝的 交替现象,旱涝碱三害并存,涝灾更为严重。黄淮海平原自先秦以来都是我国人口高度密集的地方,而在有着武术传统的鲁豫冀地区,人口似乎更加密集。从一本叫作《河北省人口经济地图集》中也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确实是事实。精耕细作的农业 特点决定了这个地方人口的密集,“乡村的活动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农忙与农闲相互 交替,两个时期需要的劳动力数量截然不同”。密集的人口为农忙时节提供了足够的劳动力,但同时也造成了农闲时期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在河北的其他地区,农 闲时节的剩余劳动力可以从事手工业,与农业生产相互弥补,并能保持地方经济的健康状态,当你行驶在苏鲁皖豫冀的交界地带,遍地可见各式各样的经济农作物, 但在以前,这里几乎是清一色的同种农产品。调查表明,甚至到20世纪30年代出 现铁路和商业之后,大约90%甚至是95%的人口还是农民。虽然有些地区种植像 棉花这样的商品作物,但是,小麦、大豆、小米、高粱和其他粮食作物在本地区仍占统治地位 虽然河北地区的手工业、商业、城市和交通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发 展起来,但一直以来,这些经济上的繁荣似乎就没有涉及冀部分地区。倒是传统的 酿酒技术在唐朝时期得到发展,并为政府带来了丰厚的产值。
(二)社会结构的变迁
除了苏鲁皖豫冀交界地带特殊的自然经济之外,复杂的社会结构和多元的政治环境使得大量民众不得不习练拳棒和加入武术团体,以求自保和生存。中原地区自古以来就形成了以亲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结构网络,武术群体的扩大与拓展就是按 照这种结构网络的模式建构起来的。在中国的社会结构中,亲缘关系是所有关系里的基础,而在该地区精耕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地缘的土著和亲缘的结合,“同一地点的 乡亲住在一起久了就变成一家人,使得土著之外也有亲缘上紧密的结合”,这样就 形成了以亲缘为主、地缘为辅的社会关系网络。两周开始所形成的宗法制就是以亲 缘关系来结合人群,实现其扩大政团的目的,遂达成“天下一家”的观念。而在中 原,各种团体和阶层都是利用血亲关系,利用根深蒂固的宗族认同观念来拓展自己 的空间,当然也包括武术群体在内。虽然武术中的师徒大部分没有任何血缘关系, 但他们却是严格按照亲缘关系的模式建构的,亲缘也包括类亲缘,即使不是真正的亲缘,也号称自己是“一家人”,梅花拳就有“天下梅花是一家”的说法。这种社会结构是一种“差序格局”,就像一个蜘蛛网,以自己为中心,每个人 都有一个以亲属关系和地缘关系布出去的网。阶级矛盾的周期性上升一般是在历史 上朝代的末期,为该地区习武传统的积淀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中国封建社会的阶级主要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在中原地区,地主一般由官僚、贵族、豪强和普通地主组成,农民主要包括自耕农、佃农和雇农三部分,地主阶级占有生产资料,通过 出租土地,收取地租而寄生于农民,农民阶级则遭受地主和国家的地租、赋役剥削, 基本不受地租剥削的农民极少。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并且随着剥削程度的变化而变化。“在一般情况下,地租赋税的剥削,大体上只能保持在让农民能够勉强活下去的程度。二者的矛盾处于相互妥协的缓和状态,但 如果地主阶级及其国家的剥削压迫一旦超过这个界限,农民就会被迫‘揭竿而起’, 公开起义反抗,直到迫使统治阶级调整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恢复正常的封建统治 秩序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一半以上都是发起于这一地区,并且全是起因于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的激化,另外,清末的庚子事变也是发生在此地。
浏览39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