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国学研究的兴起


国学一词在中国古代早已有之,一般指的是“诸侯在国都所设之学校”, 但是近代意义上的国学并不是来自中国,“今人所讲之国学,其实是晚清受 日本影响才出现之新事物”①。从1868年明治维新开始,日本主动从各个领域大规模移植西方文明,到明治维新中期,这种全盘欧化引起了日本人对本族文化的反思,出现了一股对抗全盘欧化的“国粹主义”思潮。国粹主义是 对极端欧化主义的一种理性反思,是日本近代由全盘西化走向民族化、本土 化的一个拐点。这种思潮在日本各界,特别是在文化界、思想界引起了巨大 的反响,并引导日本人回归传统文化的新动向。19世纪末期的中国与日本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中华民族面临着来自西方文化与军事的全方位冲击,民族危在旦夕。“国人痛国之不立,而学之日 亡也。”②所以在1902年到1905年之间,中国形成了一个文化流派,称为 国粹派。国粹派的形成是以1905年邓实、黄节等人在上海成立国学保全会 并进而创办《国粹学报》为标志的。他们以保全国学、弘扬国粹为宗旨。国学兴起以后,究竟什么是国学,什么是国粹,却一直是一个模糊的概 念。1902年黄遵宪在《致梁启超书》中说:“公谓养成国民,以保存国粹为 主义,当取旧学磨洗而光大之。……今且大开门户,容纳新学。俟新学盛 行,以中国固有之学,互相比较,互相竞争,而旧学之真精神乃愈出,真道 理乃益明,届时而发挥之。”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在黄遵宪看来,国学就

  • 桑兵.《国学的历史》解说[M] //桑兵,张凯,於梅肪,等.国学的历史.北京:国家 图书馆出版社,2010

  • 黄节.《国粹学报》叙[M] 〃桑兵,张凯,於梅舫,等.国学的历史.北京:国家图书 馆出版社,2010


是相对于外来的新学来说的旧学,是中国固有之学。黄节认为:“夫国学者, 明吾国界以定吾学界者也。”①也就是说国学就是中国的学问。对于什么是国学,桑兵的总结是国学“相对于新学是旧学,相对于西学是中学。引申而言,即中国传统学术”②。国学的出现是中国近代学术在西学的影响下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渡形态。至于什么是国粹,黄节认为:“夫国粹者,国家特别之精神也。”③还有 一些国粹主义者认为,尚武精神是中国的国粹。1915年,《国学杂志》第2 期刊登了一篇《论尚武为吾国国粹》的文章,文章写道:“故不欲保存吾国则已,苟欲保存,则惟有尚武。不欲保存我国国粹则已,苟欲保存,则首宜尚武。盖武之为道,大可卫国,小可卫身,为吾先民遗传之天性,不可一日或缺者也。”④而这种尚武的精神被认为是中国的国魂。尚武精神则可以通过提倡武术来培养。马良甚至为了提倡尚武精神,主张实行佩剑制度,虽说 这种制度不可取,但是精神可嘉,出发点是好的。

1919年,胡适在《新思潮的意义》一文中提出“研究问题,输入学理, 整理国故,再造文明”⑤,开始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整理国故运动。1923年, 胡适在《国学季刊》的发刊宣言中提出当前的国学研究该注意三点:第一, 扩大研究的范围;第二,注意系统地整理;第三,博采参考比较的资料。

在怎样扩大国学的研究范围方面,胡适总结了毛子水在《国故与科学的 精神》一文中提出的国故的概念后,认为国学只是国故学的缩写,中国一切 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一切过去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国故包括国粹也包括国渣。从国学研究的范围来看,不管中国武术是国粹还是国渣都是国学研究的领域。

  • 黄节.《国粹学报》叙[M] 〃桑兵,张凯,於梅舫,等.国学的历史.北京:国家图书 馆出版社,2010

  • 桑兵.晚清民国时期的国学研究与西学[J].历史研究,1996 (5)

  • 黄节.国粹保存主义[M] 〃桑兵,张凯,於梅舫,等.国学的历史.北京:国家图书馆 出版社,2010

  • 王蕴曾.论尚武为吾国国粹[M] 〃桑兵,张凯,於梅舫,等.国学的历史.北京:国家 图书馆出版社,2010

  • 胡适.新思潮的意义[M] 〃欧阳哲生.胡适文集:第2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_)国故学影响下武术考据学研究

国故学的兴起使新文化运动后的国学研究中出现了一股强调科学的精神以及疑古的思潮,这股疑古思潮与科学精神也影响到了武术的发展。中国武术由于习武者的文化水平低下,历史上关于武术的文字很少,造成武术中牵强附会的东西太多。“向逵恺然曰,明戚继光著纪效新书,中列拳经一卷, 吾国拳术始有专书,早岁尝一读之,观其所传三十二式,有法无理,有用无体。精技击者阅之,无裨其长,初学者研之,莫发其蒙,当世盖用之以训练士卒,故无取乎妙理焉。其他散见于杂书者,如武备志之类,择焉不精,语焉不详。而为小说家言者,又多摭拾夸诞不经之说以炫其奇。去拳术之真远 矣。”①这段话倒是真实地反映了近代以前武术记录之稀少,武术的研究之 空白,从而更反衬出如果没有知识分子的加入,武术研究几乎不可能。特别是当民国时期提倡武术的风气渐趋浓厚以后,很多带着迷信的的东西就开始散布开来。唐豪在《武艺丛书•自序》中声称:“武术界中……以口头或著 作作广传其荒诞的、邪魔的、神秘的谬论,毒害了中国一部分人的思想与行 动。”②“语怪与附会,是少林、武当两派武艺作家专玩的一套把戏,民国以 来,此风尤盛。”③关于少林武术的来源,社会上流传着达摩创拳说,对此, 向恺然在他的《拳术传薪录》中说:“达摩非拳术家,今之言武术者,动称少林,而少林又尊奉达摩,一若达摩于武术,无所不精,无技非其所创造者,少林拳术,少林棍法,皆久已有人著为专著,其假托与穿凿附会之迹。 今阅者肤粟三日,近年复有所谓达摩剑者亦成专著刊行于世,是达摩又多一门本领矣。”④

Stanley E. Henning的《从历史视角看中国武术》(The Chinese martial arts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分析了中国武术的发展过程,他认为中国武术很 难摆脱神秘的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的错误认识:一是把中国拳术的起源归

① 不肖生.拳术[M].十一版.上海:华联出版社,1926 77.

②③ 唐豪.少林拳术秘诀考证[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3.

④ 向恺然.拳术传薪录[M] 〃向恺然,陈铁生,唐豪,等.国技大观.上海:上海书店,

1923 12. 于印度僧人达摩,另一种是把太极拳的起源归于道家的隐士张三丰。在国学 研究的影响下,武术研究首先需要将武术史中那些附会的东西去掉,从而揭 开蒙在武术上的神秘面纱。Stanley E. Henning认为民国时期,武术开始揭 开神秘的面纱,其首先倡导者是唐豪和徐震。他们开始用考据学的方法对武 术的很多资料进行考证。

1.唐豪

唐豪(1896—1959),字范生,号棣华,祖籍江苏吴县,出生于上海市, 著名的武术史学家、文史专家、律师。1916年,唐豪师从山东德州名师刘震南学习潭腿及六合拳。1919年,同周启明在上海公共体育场创办江苏省 教育会附设体育研究会国技部,聘朱国福等任教;同年创办“暑期武术传习所\ 1923年4月,同马良、许禹生等在上海联合全国武术界人士,发起组 织“中华全国技击运动会”,并在会后与卢炜昌、向恺然等著《国技大观》。 1929年初,赴日本避难,避日期间,在东京“大黄学社”学习日文,并学 习劈刺、柔道等技击术。1930年1月,受张之江邀请,任中央国术馆编审处处长,并负责主编《国术周刊》。1931年5月唐豪离开中央国术馆,并于同年秋加入上海市国术馆;10月20日,唐豪同上海国术馆其他成员组成上海抗日同志救国会,提出接受军训,共赴国难,推行战士化国术。1935年初,唐豪被聘为上海市国术馆总务科编译股主任,负责编译国术图书及出版事项,同年6月,担任上海市国术馆月刊《国术声》的主编。

唐豪先生致力于民族体育史与武术史的研究,是武术史与民族体育史学科的奠基人,也是迄今唯一对武术文献和民族体育文献作过系统整理的学者,亦是武术文献与目录学的积极整理研究者。他通过研究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戚继光等人重战场实用、斥花假套路的史实,认为应在学校和军队推行实用性武术,以备抵抗外来侵略之用。

浏览37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