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诸多拳种与流派,因此博大精深成了 武术一个最为人称道的特征。就太极拳而言,在历史上就形成过陈式、杨式、 吴式、武式、孙式五大家太极拳,而且其招式各有所长,各具精妙。当然在日 常练习中我们还会发现即便是当代简化了的二十四式太极拳,在其规范的教法 当中,每个人和每个人在体态、感悟等方面也会有诸多的不同。凡此种种都说 明一点,由于修行者个体身体的差异性,才产生了武术的传承和修炼过程的诸 多不同,最终致使武术呈现出一种博大精深的宏大构成体系。为了能说明这一点,我们有必要低下头仔细地观察一下我们的身体。你 的身体和我的身体相同吗?我们不要纠缠于尼采语言背后的哲学疑问和哲学背 景,我们只要直面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回答一定是明确的——绝不相同。因为 人不是机器工业化下的一如“牛肉罐头”那样的复制品。每一个人从受孕那一刻起就预示着今后的不同,因为我们的本源一一身体是那样的不同。那么产生于身体肢体直接反应的武术,你又如何才能强求统一呢?如此一 说似乎乂陷入另一个悖论,既然每一个身体和每一个身体不同,那又怎么只产 生了五大家太极拳,而不是十大家,甚至于更多的太极拳流派呢?要回答这一 问题我们只能回归到我们的身体.从我们的身体上找寻答案。我们的身体虽然 不同,但我们都会思考,都有意识,而我们的身体又有着极大的可塑性,当你 的身体战胜不了你意识时,那只有臣服于你的意识,这样武术就会得到传承。 而当你的身体积聚了更多强壮因子后,意识已经左右不了你的身体,而反被你 的身体所征服,那么你就作了你身体的主人,这样武术就会得到创新。继承容 易,创新难。可以说武术新拳种的创新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事,正如我们今天 所看到的一样,每一家拳派的创始人是那样的不同。同样,在我们看来武术的 博大精深恰好反向印证了我们的身体是多么的不同。形神统一是武术修炼的最佳途径从哲学角度来说,形是神的物质基础,神是依附于形而存在的,形盛则神 旺,形弱则神衰,当然神反过来也影响着形、作用着形,特别是在武术运动过 程中,内与外、形与神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统一整体,二者是 对立统一的。武术中的形是由人体四肢、躯干以及不同的运动器官来完成的, 这就是身体意义上的形。就人体而言,与之相对的意识方面则主要指的是精 神、意识、思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神”,形是直观的,而神是无形无象的, 是通过形来展现的,神是人体一种理性的控制和把握.神主要体现出一种气势 与神韵,给人以心灵的振动和激励。无神的形是无味、呆板、没有韵味的。概 括起来就是“形为神之本,神为形之用。”体现在技术上是手、眼、身、法步 等有形的动作和意念上的心、意、胆等无形的心理品质。因此,在武术理论上 极其注重的“形神兼备”“形具神生”“以形传神”都成了武术演练的重要原则 和要求。在武术修炼中还特别强调“合”,在整体上有所谓的形神合一、内外合 一、主客合一、理气合一,直至天人合一。在具体动作中又极其强调肢体上的 “三合”,意识上的“三合”,甚至在劲力的表现时也强调“三节” “六合”。而 这种“以意领气,以气催力”意、气、神与力的结合的方法,乂是中国武术的 一种独特的训练思想,同时也是武术在经历上千年历史演变由众多人士总结出 来的武术修炼的最佳途径。身心合一是武术发展的全新境界形神统一再深入地引申一点就是身心合一,身心并完。也许从古希腊哲学 家那里开始身体和心灵便被无情的分开了,分开之后的身体便被心灵无情地抛 弃了,心灵成了纯洁的天使,而身体成了肮脏的流浪汉四处奔走,无家可归。 这一点无论是古代的西方,还是古代的东方都无一例外。但身体终归是身体, 无论其地位如何卑贱,其巨大的作用是任何一个生理正常的人都无法回避的。 特别是身体处于饥饿状态时,对心灵的拷问更是残酷的。当身体和心灵无法走 到一起时,最终屈服的往往是心灵,所以人们胜赞不屈的心灵,因为这样的心 灵太稀少了。因此,在马克思的“理想社会里除了让人的身体所需要获得满 足外——这相对来说容易达到——更重要的是,它还要让人性回到它的自由状 态,这里,人性无论如何应该理解为一种精神的自恰。这,显然是历史唯物主 义的最高目标。” ° “这样的一种人性理想,当然仅仅是身体性的,他还有一种 丰富的内心生活,我们只能将这个人(以及毛泽东改造过的’新人’)纳入精神 范畴之中。”包在这里我们不能不提到毛泽东的“新人”,以及毛泽东早在1917 年4月1日的《新青年》杂志第3卷第2号上发表了《体育之研究》一文。在 这篇文章中毛泽东明确提出了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主张,实质上 归结起来就是他文章里的一个观点“总之,勤体育则强筋骨,强筋骨则体质可 变,弱可转强,身心可以并完。此盖非开命而全乎人力也。” ©身心并完可以说 是毛泽东体育思想里极为重要的一个观点,同时也是马克思理想社会里的高度 自由的未来人类,但真正能做到身体合一,身心并完的则并非一件易事。中国武术发展的最高境界是身心并修,身心合一,练拳要达到以心使身, 再为身从心。练拳首先要净化心灵,排除杂念,具有超脱世俗纷争的意境,这 叫作收心,也叫入静。只有收心,入静,才能在练拳中全神贯注,意识集中, 从形体活动中去贯勤肢体和改变气质、充实心胸,从而在要根本上达到身体合 一,身体心并修,身心并完的武术至高境界。只有做到这一点武术才能达到一种全新的境界,习武修行者,才能成为一个完人,一个新人,而这一点永远是 武术修行者所要不断追求的一个境界。如果我们的武术要走向世界,要想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那么首先是要解 决好一个问题:如何应对这个世界上那些不同的身体?特别是西方的身体观和 东方的身体观是那么的不同,一如中医和西医对待身体一样,中医是针对个体 的一种治疗手段,而西医呢,主要则针对的一个群体,西医眼中的身体在本质 是一样的,那个地方出现问题就解决那个地方,而中医则不然,特别是中医里 的针灸,往往会出现脚疼医手的现象,这是西医怎么都理解不了的。但你用阴 阳五行又解释不清,虽然往往治疗效果不错,但它的不科学性、不准确性、不 标准化、不度量化甚至无法用相关知识去界定的特性,使今天的中医面临着与 传统武术同样一个问题:如何更好地走向这个世界?是一如跆拳道和柔道面对这个问题进行自我删减,以期在身体标准框架下 达成一个统一的模式?还是依然故我,依然将武术在不同的身体上加以继续?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无法回避,武术改革最终要直面身体,武术最终是要回 归于我们的身体的,因为身体是武术发展的永恒终点,武术只是身体发展过程 中一个较为特殊的诠释。那么就让我们从武术身体中出发,去重新反省,重新 认识,重新建构一个全新武术世界,以迎接人类即将到来的一个全新的黎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承载着数千年文化 历史传统的活化石,是研究该地区最为有效的活态资料,包含着该地区民族传 统的文化基因,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中方还是西方发达国家都极为重 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非物质文化遗产还专门颁布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公约》。当前中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社会大转型、大变革。社会转型引起人 们的生活方式、生活内容、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巨大变化,造成一些非物质文化 遗产项目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环境(如村寨、建筑、民族风俗)遭到破坏, 非物质文化遗产千百年固有的生存气息和生存基础逐渐消亡。使得产生和适应 于原始农耕文明环境中的文化习俗、技艺和节庆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加 之社会转型引起了人们对传统文化信仰的冷漠、导致许多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 产所依赖传承的文化土壤、文化环境、生存模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从而最 终使得一些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步从人们的生活中、记忆中走向消亡。
浏览73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