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尼采哲学思想里一个重要的起止点, 也是研究现代人类思想一个重要的切入点,从这一点我们望过去,你会看到在 这个世界上人和人的差异已不再从思想、意识、精神、地位、经济、民族等标 识来开始分析辨别了,甚至可以说对人的差异性已经不再从外部世界开始,而 是要回归到人的本源。身体才真正是每个人存在的标志。一切从身体出发,以 身体为准绳,回归身体,从身体角度重新审视一切历史、文化和传统。那些源 于身体的特征就是自己个性的标志,也就是说人的根本差异性在于人的身体, 这是人的本源,也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本源。那么就让我们从这个本源出发开始 重新认识我们的武术,重新追溯武术发展的本源,重新对隐藏于武术背后的身 体,或者说对武术遮盖下的身体进行一次全新的评判与检视,或许从这个角度 出发我们可以直达武术的理性彼岸,进而对武术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评断,同 时也更有助于武术应对当前的全球化与国际化的挑战,为武术今后的发展开拓 出一条全新的道路,找到一个新的解答:身体一词是外来词,中国古代“身体” 一词基本上是分开用的。“身”在 《说文》中记载:“身,船(同躬)也。象人之身。”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 “契文从人而隆其腹,象人有身之形,当是身之象形初字。”《诗•小雅•何人 斯》中有:“我闻其声,不见其身”这里人“身”指的就是整个身体。包在甲骨 文中“身”字象人身之形外,在古汉语中“身”字亦兼有代词“我”的涵义, 郭沫若曰:“《尔雅•释言》:’身,我也'"o ® “体”则在较早的《淮南子•论 训》中有“圣人以身体之”这里的“体”有着体察、体会的意思,此后在《越 语肯紫录》中记载:“(体)即粗疏庸劣之称,今方言粗体、呆体,俱是也。” 这里的“体”意思是笨,粗劣。最后才成为“髓”的简化字。。由此可见,我 国古人很少将身体两字连用,即便连用也是“身体力行”之类动作指向性很明 确的话,而不是直接指代人体。可以说对现实意义上的身体进行最早关注的是古希腊哲学家们。无论是 苏格拉底还是柏拉图在对身体的观察中都不自觉地就引入了一个参照系——灵 魂。而且他们都认为身体对于知识、智慧、真理来说,都是一个不可信赖的因 素,身体是灵魂通向它们之间的障碍。“因为带着肉体去探索任何事物,灵魂显 然是要上当的。”包他们的认识在西方思想的源头上搭建起一个身体和灵魂的对 立二元论框架,这个对立二元论框架直到今天依然高高地凌驾在我们的上空。 基督教将上帝树立起来,而将身体拉倒。身体成了原罪之体,基督徒的神圣使 命就是回到上帝身边,而在回归途中要惩罚、清洗身体中的罪恶。于是基督教 徒用苦修的方式来进行抑制身体的欲望,禁食、节欲、折磨身体成了通向天堂 的必由之路。一千多年的宗教神权统治使对身体以及对人的蔑视达到顶峰。基 督教对身体的否定,实质是对身体所代表的感性世界的否定,他们要确立的是 以神学为主的理性世界,这一点与古希腊思想一脉相承。文艺复兴时身体虽然有过一个短暂的复苏,但人们只是赞美身体的美感, 人们的关注点还是游离于身体本源之外的。无论是后世的哲学大师笛卡儿,还 是康德、黑格尔他们都只关心人类的意识和精神,人的历史被简单地描述为人 类意识和精神的产物,没有人注意到意识的对应面,应该是那个躲藏在意识巨 大背影下的身体。人们热烈地讨论着的是各种各样的意识形态及其产物,没有 身体。只有马克思注意到意识应该有一个强大的物质基础,否则是要坍塌的。 而且“马克思相信,身体的饥寒交迫是历史的基础性动力,除身体的基本满 足外,还存在一个基本人性,这种人性的惬意满足是历史的最后和最高的要 求。” 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德意志意识形态》 明确提出,要使无产阶级作为’有个性的个人’确立下来。《共产党宣言》进一 步指出,未来新社会的根本特征就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 条件。’《资本论》再次重申这个观点,即未来新社会就是要实现人的自由个整体而言,在西方思想历史演变进程中,身体一直处于思想意识体系之 外,很少进入主流思想中,也很少受到主流思想的关注。西方哲学中对身体的界定一直以来都较为模糊,身体背后所依附的意识指 向较多,所包容的哲学范畴较大,因此,在这里首先要对我们所要研究的身体 划定的一个大致的范围,做一个针对性较强一点的界定。我们研究的身体指的 是与意识相对应的人体本源,同时也包含人体所特有的生理需求、反应与属性 及其支生物。中国武术与中国历史同步发展,在它的身上体现了我国厚重的历史文化传 统,中国武术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它的产生发展有着相应的文化背 景和社会基础,它乂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因此只有从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关于 身体的描述开始发掘,才能真正找到武术中身体的根本与关键之所在。但是遗憾的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几乎没有关注过身体,甚至于很少讨论 这些极其个人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中整体向来高于个体。对中国传统文化影 响力最大的儒家学派,其创始人孔子就说过“未知生,焉知死”,他要人们注 意的是我们在人间的努力。也可以说“在中国,重要的哲学家,都是生命哲学 家,孔子是一个重要的源头,他以’仁爱’为中心的哲学,不但给个体的生命 赋予意义,也给群的生命指出了一个永恒的目标。这是一切创造的源泉,伟大 的始基。”。从孔子那里我们所能找到的是对我们这个群体的道德要求和规范, 而很少提及个体,更不用说直接面对身体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较大的还有道教和佛教。道教似乎在某些时候注意到 了人体的差别与不同,但是从总的方向来看,老子所说的“道”本身就是抽象 意义上的、形而上的东西,极其模糊与不确定。至于后世道教中的丹鼎派们则 是以追求长生不死为根本目标,以“养生” “摄生”为首要任务。符箓派则是以 招神抓鬼为本事,两者都谈不上对身体的关注和研究了。佛教是讲求生死轮回 的,对人生的基本态度是离世、出世的,佛教的终极目标是解脱生死的,由此 来看无论是道教还是佛教都谈不上对人身体的认识与关注。至此可以说,产生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武术自然其关注点也不会集中在身 体上,而关注的是术的精进和德的修炼。影响中国武术发展的传统哲学理论也 只是阴阳太极说、五行生克说、天人合一说、形神统一说等。因此,中国武术 主要的文化特征被归结为六点:兼容并包的文化特征;道德至上的文化特征; 宗族中心的文化特征;务实精神和恒久意识的文化特征;崇尚权威的文化特 征;追求中和的文化特征。。这些特征都是意识形态上的,没有反映出武术中 身体文化的特点,这一点值得我们极其注意。可以说从我们的传统文化来说就 将个体淹没于整体之中,就像“众”是由一个个“人”堆积的一样,所有的单 一的个体都高度集中在总体上,无论从表达方式或表达内容来说都预示着一个 群体,而不是单一的个体。自然作为一个人最具体、最根本、最没有话语权的 身体,被隐匿与遗忘那再正常不过了。身体是武术起源的基础和发展的灵魂武术的产生首先是满足个体身体需要的。身体需要是武术最初、最原始、 最根本、最接近真实的存在理由。大家可以想象到在人类的最初,最基础的生 理需求就是存在下去。面对数倍于自己的野兽,面对极其强大的对手,人的本 能就是自卫并存在下去,那么人唯一的选择便只有一条——搏斗。为食物, 为安全,甚至于为一切的生理需要,冲上去击倒对手以使自己生存下去,这就 是武术起源和存在下去的根本理由。现已发现的地下出土文物主要有砍砸器、刮削器和大三棱尖状器等石器, 当然在北京猿人的洞穴中还发现了某些最早的石球以及骨角器等。周纬在《中 国兵器史稿》中指出:“原始人类,工兵不分,石器即石兵也,以石片斫物则 为器,以石片格斗即为兵。” “至于古代石器,首重石兵者,盖古之人与猛兽 争生活,进而与邻族争生存,其正常所需,人不离手,持以无恐者,只此石兵 耳。”因此,发展到后来的拳击、拳术、兵器武艺、摔跤、手搏、擒拿格斗等实际上就是从最原始人类的这种徒手或手持石片互相格斗中发展起来的。°当 然理论上的推断永远也难以复原真实的历史,但有一点是我们无论如何都否认 不了的,那就是当一个人肉体被消灭之后,其他的发展与存在都是极其虚无缥 缈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形存则神存,形渤则神灭”。由此,我们有理由说 身体需求是武术存在下去的最大理由。同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身体也是武术发展的灵魂和根本所在。我们考 察武术发展的历史进程不难发现,身体是武术发展的最根本的物质载体。在武 术修炼或传承中,演练者身体的每一点细小的变化都会给武术本身提供极其巨 大的创造契机和变革空间,甚至于形成一种新的拳种或流派。武术是忠于身体 的,武术强调的是“体悟”,当然我们也不排除思想意识所起的巨大作用,但 物质决定意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样身体也是检验武术的唯一标 准,武术最本质的特点是具有强大的技击性,也就是说武术是通过人体肢体的 一招一式来实现技击任务的,没有身体就没有技击,自然也就没有武术。武术 的所有变化都要在身体上真实地反映出来,所谓“拳打千遍,身法自然” “曲不 离门,拳不离手”。没有身体,武术套路、功法、技法就无从谈起,因此我们 也可以说身体是武术发展的灵魂。

浏览29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