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民间习武盛行,民间各种习武组织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出 现,如武术会、拳术社等。清末时期,最有名的是天津技击武术名 家霍元甲创办的精武体操学校。这些组织和协会的成立,充分表 现了武术在当时的盛行,而各武术馆、社之间的交流则主要是通 过相互“打擂台”的方式进行的。

民国初期,受西洋文化影响,武术趋向现代化。河北武术大 师霍元甲在上海创立精武体操学校,后改为“精武会”。河北马良 创编并推广中华新武术,中央国术馆也相继成立。

辛亥革命后,我国传统武术的发展获得了各界广泛的重视, 以至于在一些大城市出现了一大批武术会社。这些成果都是当 时的武术发展的写照。同时,这一时期,武术的生存环境也由农 村转向了城市,并逐渐形成以城市武术组织为中心的武术发展模 式,各大城市开始有组织地推广武术,开展武术整理和研究。

1928年,民国政府在南京成立了中央国术馆。也是在这一年的 10月28日,在南京举办了第一届国术国考。散打比赛就是其中的一 项国考内容。当时的散打有了较为合理的规则,具体如下。

(1)比赛在长方形的场地举行。

(2)不以体重分级。

(3)采用双败淘汰制,共打三局,首先取得两胜的一方获胜。

(4)手、肘、膝、脚击中对方任何部位即可得点。

(5)比赛双方不可穿戴护具。

(6)凡击中对方喉部、眼部、后脑、裆部等危险部位即为犯规, 犯规三次,取消比赛资格

(7)严重违反体育道德者,直接取消比赛资格。

1933年,第2届国术国考仍旧在南京的中央国术馆举办,比 赛项目有男、女散打,男、女短兵,中国式摔跤和国际拳击。这届 的散打规则与第一届相比,取消了时间限制,而且双方的搏击击 打要求点到为止,不可真正发力攻击。规则的这些改变重视了参 赛者的安全性,但是在“以手指摸到对方的头发也算得一点”的这 种“特殊”限制下,众多比赛选手根本不可能放开手脚展示技击技 艺,散打比赛的观赏性大大降低。

1929年,浙江国术馆承办了国术游艺大会,参加散打比赛的 有125人,参赛者需要穿着大会统一规定的短装,腰部要扎腰带, 腰带分红、黑两色。大会首先进行了套路表演,随后进行了散打 比赛。散打擂台高1〜3米,长20米,宽18. 6米,在擂台中央设 定一个粉色的圆圈区域作为比赛区域,参赛的双方选手在粉圈上 相对而立,听到第一声笛后,上前相互行鞠躬礼,第二次鸣笛即开 始正式的比赛。这个时期的散打运动中,规则尚不够完善,为了 保证比赛的公平,甚至边打边修改规则。

1933年,在南京市举办的全国运动大会上,散打依旧作为主 要比赛项目出现。这次比赛除了以性别分组外,还将运动员的体 重作为分级标准进行分级,允许运动员穿着护具(棒球的护胸和 足球的护腿)比赛,比赛规则规定“禁止击打头部和裆部等危险部 位”“将对方击倒”才算获胜,没有比赛时间限制。

整体来看,近现代,我国武术散打无论是在官方还是民间,都 得到了广泛的开展,比赛形式也具备了完整的体育性质。但在当 时的国际环境和社会背景下,武术散打运动无论从比赛的规模、 竞赛的制度,还是技术本身,都没有形成统一的规定与形式,欠缺 制度化、规范化和体系化。

(三)现代散打运动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急待发掘一些能够代表中华民族风 貌的传统文化以振兴民族自信心。经过精挑细选之后,武术散打 就成为其中之一。它被当作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加以宣传和推 广,并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和发展支持。

1950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召开武术座谈会,武术发展得到 了大力的提倡。1952年,国家体委成立后,民族形式体育运动委 员会成立,针对武术的系统的挖掘和整理工作相继展开。1955 年,国家体委在运动司下设武术科(后改为武术处),武术开发整 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国家高度。

1958年,中国武术协会组织部分专家起草了《武术竞赛规 则》,这是中国第一部以长拳、南拳和太极拳为主要竞赛内容的武 术规则,武术比赛越来越正规化。

20世纪70年代,我国掀起了一股开展武术运动的热潮。国 家体委为在未来全面将散打运动在全国铺开获得相应经验,1979 年3月决定在浙江省体委、北京体育学院和武汉体育学院三个单 位开展武术对抗性项目的试点训练,并在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 上作了汇报表演。在大会上,除上述三家试点单位外,广东、福建 等省的代表也作了散打表演。同年10月,在第4届全国运动会 举行期间,国家体委又调浙江省和北京体育学院散打代表队赴石 家庄赛区,与河北省体委选拔组成的散打队进行公开表演。此 后,在多次全国武术大会上,都有散打公开表演赛。

1980年5月,在太原市举行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参 加散打表演的省、市越来越多。各地各种散打运动比赛也日益增 加,为了规范比赛,散打比赛规则不断修改和完善。同年月, 在昆明市举行的全国武术表演赛期间,国家体委广泛听取意见 后,拟订《全国散打竞赛规则》。

1982年1月,国家体委调集了多个单位的有关人员召开全国 散打竞赛规则研究会,制定了《全国散打竞赛规则》(初稿),并举 行了全国武术散打邀请赛。

1985年,南宁举办了首届全国公安武警系统武术散打比赛, 自此,开创了公安、武警系统每年举办散打比赛的传统,散打成为 公安、武警系统的固定训练内容。 .

1987年,在全国武术对抗性项目表演赛中,首次采用了设台 比武的办法,从而为日后以擂台为民族特色的武术对抗性项目竞 赛形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为了与武术的发展和武术竞赛需要相适应,1989年,国家体 委将全国武术比赛改为全国武术锦标赛,并且进行了一系列改 革,使武术比赛的公平竞争机制得到进一步强化,同时也使武术 套路及技术水平得到提高,为武术竞赛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创 造了有利的条件。

为了在世界范围内推广散打比赛,1988年,在中国武术研究 院、中国武术协会主办的国际武术节上,首次举办了国际武术散 打擂台邀请赛,有15个国家和地区的近60名运动员参加了为期 3天的激烈角逐。中国队获得了 7个级别中的5个级别的冠军。 1989年,散打被批准列为我国正式的体育竞赛项目,这是武术散 打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阶段。

1993年11月,第2届世界武术锦标赛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 坡举行,散打成为世界武术锦标赛正式比赛项目。

1996年,第4届亚洲武术锦标赛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举行, 散打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1996年10月国际武术联合会技术委员会会议在北京举行, 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国际武术(套路、散打)教材和《国际武术竞赛 规则》修改稿。

1998年,在第13届亚运会中,散打被正式列为比赛项目。

(四)21世纪散打运动的发展

2000年,经国家体育总局批准,由国家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组 织举办了“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散打王比赛奖金丰厚,赛事 宣传、组织具有现代水平。在比赛护具和比赛规则上,大胆创新, 将散打比赛护具改为点护式,大大增加了比赛的对抗性和观赏 性。散打王比赛的成功举办标志着武术散打职业化的开始。 2000年诞生的“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不仅为促进当地传统武 术的进一步普及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还为许多具有习武传 统的地方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收益,进一步推动了武术散打的市场 化脚步的迈进。

2002年7月,第1届世界杯武术散打比赛在上海举行,这对 散打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的开展具有划时代意义。

2004年《武术散打竞赛规则(试用)》出台。与旧规则相比,新 规则更适应现代体育发展需求,具体分析如下。

(1)与国际武术联合会制定的散打规则一致,便于国内外

(2)使踢、打、摔技术均衡发展。

(3)得分的标准和判罚更简洁,有利于裁判员的裁定,如取消 高分和击打小腿不得分等。

(4)注重引导技术的发展和规范,如取消“双方互打互踢不得 分”等规定。

这次规则的修订对于运动员参与运动的安全性、散打技术的 发展和裁判员的公平执裁都有着颇多的益处。自此,散打的竞赛 规则逐渐完善、定型。

2013年,第12届世界武术锦标赛在马来西亚举办。国际武 术比赛的开展更好地推动了武术运动向着国际化方向发展。

2016年5月23日,中国男子武术散打锦标赛决赛在河南焦 作举行,此次赛事中充分表现了我国武术散打水平的进一步提 高,共决出12个公斤级冠军。

2017年,世界超级散打王争霸赛将于10月28日重新回归, 现阶段,重新恢复“散打王”品牌,对进一步提高我国散打技术水 平、促进散打运动走向世界、促进武术散打运动的职业化发展等 均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目前,世界上已有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或准备开展散打 项目。散打项目越来越被各国人民接受和喜爱。同时各洲和各 国的武术组织还积极举报各种武术散打比赛,为武术散打真正走 向世界,进入奥运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浏览44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