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散打的起源

散打,又叫作散手,是古代徒手搏斗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历代 有着不同的称谓,如“相搏”“角抵”“手战”“手搏”“相搏”“卞”“白 打,,“拍张,,“抢手,,“打擂台,,等名称。

散打运动是中国传统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武术中技击 方法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以武术技法徒手搏击的散打,其形成 源于人与兽、人与人的搏斗活动。

(一)散打的劳动起源

散打运动起源于古代人们的生存需要和生产劳动,并以此为 基础慢慢演化而来。

远古时期,人们的第一需要是生存发展的需要,在最为原始 有限,人在与自然猛兽进行搏斗的同时,为了抢占更多的能满足 自身的生产、生活资料,各族、各部落之间也会产生争斗。这时, 人们日常劳动中所使用的各种技能被应用到斗争中,使得以前原 始的生产劳动技能开始逐渐往军事需要方面转化,这就是早期的 人类的战争。

早期人类的战争并没有武器的大量出现,人与人之间的斗争 主要是通过近身的徒手相搏来实现的,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力 量、技巧较量来决定胜负的。其中,更多的是以摔跤的形式,以人 与人之间单方面的力量对抗和技能对抗来解决部落争端和村寨 争端。这为散打运动的运动形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军事战斗 的需要极大促进了人们对肢体能力的充分发挥,激发人们各种生 存、生产、劳动等各项身体技能的进一步发展,并形成了一种系统 的体育(对身体的教育、训练)活动。

当然,军事技能及其训练不属于体育活动。在各部落、民族 和平相处的时期,战争中的许多和散打技能有关的方式、方法成 为人们日常休闲内容,此时的“人与人搏斗”活动的性质脱离了军 事特征,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体育活动。至此,散打运动不仅确 定了其运动形式,也充分具有了体育的性质。

二、散打的发展

(一)古代散打运动的发展

夏商与西周时期散打运动的发展

散打从生存技能最终成为一种系统的“道”或“术”,并形成具 有一定规则技巧的拳技搏斗之术,其主要发端于奴隶社会的夏商 与西周时期。

散打运动作为一种重要的徒手搏斗技能,在夏商与西周时期 获得发展,主要受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

(1)百姓对拳勇的崇尚

在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力 量与技巧方面。人们对于个体的崇拜更多的是以其是否具有能 获得更多生存生产资料的肢体技能来作为评判。

对个体技能的推崇在我国的古代典籍中有所体现,最早出现 “拳”字的文献是在《诗经•巧言》中。古语注释中,“拳”可以被看 作是“力”。拳,代表力量,勇,代表勇气。《诗经•巧言》一文中, 以“无拳无勇”的语言来讽刺一个人。由此可见,在当时那个时 代,“有拳”才人更符合人们心中英雄的形象。

周代时,人们已用“拳勇”一词代表武艺、勇力等,尽管当时并 没有形容拳法之类的词,但“拳勇”一词就已经完全包含了徒手搏 击的武艺之意。

 

(3)军事战争的需要

正如前面对散打运动起源的解析一样,在奴隶制社会,对生 产资料的争夺主要是以战争的形式来实现的。

早期人与人之间争夺生产资料的战争与搏斗形式主要是徒 手进行的。这与人类早期生产工具和兵器的有限具有重要的关 系,此外,人与人之间的短兵相接过程中,兵器掉落是非常常见 的,因此,徒手搏斗在斗争或者说在战争中非常重要。

古代近距离的“肉搏战”中,更多见的是敌我之间的徒手搏斗 进行厮杀。早从商周时期开始,徒手搏斗技能就已经是军事训练 的重要内容了,这一军事训练内容甚至一直流传至今。

《礼记》中对早期的军事训练中的“手搏”具有详细的描述,文 中叙述道:“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这里的角 力,即指徒手搏斗技能)、“凡执技论力,适四方,裸股肱,决射 御。”这段文字详细描述了周代士兵在冬天还要进行角力的武艺 训练,在军事训练中,为了显示力量和水平,人们会故意选择不同 兵器的方式和方法进行徒手搏斗。

(4)阶级统治的需要

奴隶主为了更好地进行阶级统治,会设置一定的暴力机构来 维持国家统治的正常运转。据相关资料记载,在周代的类似衙门 类的官吏都要进行专门的手搏训练,以便于在拘捕犯人时,为制 服犯人的反抗,利用手搏擒拿技巧将犯人制服。

春秋战国时期散打运动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手搏技能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与夏、商、 西周时期相比,这一时期的手搏在系统性和目的性上进一步提 高,徒手搏斗技术更趋成熟,搏斗过程中,双方也非常重视战术的 运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散打系统体系初步形成。

这一时期,手搏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手搏技术的完善

春秋战国时代,有了近于比赛形式的“春秋角试”,每年以此 选拔士卒;统治阶层中也常以“相搏”来决胜负。手搏已经开始作 为专门性的搏击技能存在了。

《谷梁传》中记载,鲁国公子季友俘获莒国莒孥后说:“吾二人 不相悦,士卒何罪?屏左右而相搏,公子友处下。”

《管子七法》记载,“春秋角试,……收天下之豪杰,有天下之 骏雄”相搏取胜。

《左传•成公十六年》述:“叔山冉搏人以投,中车所轼

《荀子•富国》说:“是犹鸟获与焦绕搏也。”

(2)手搏战术的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人与人的手搏除了重视技术的实施外,这一 时期,手搏战术也有一定的发展。

据《荀子•议兵篇》和《资治通鉴》记载:“若手臂之悍头目而 覆胸腹也,诈而袭之与先惊而后击之,岂手臂不救也。”《庄子•人 间世》说:“且以巧斗力者;始乎阳,常座乎阴,大至则多奇巧。”可 见,在当时两两相搏过程中,双方都很重视战术策略的施,以达到 出奇制胜的目的。

(3)手搏在军事训练中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争端不断,战乱频发,在阶级矛盾和部 落争夺激烈的时间段,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战争的胜利,统治者 更加重视搏击技能的发展。

一方面,统治者鼓励人们发展武艺、投身军营,并举办“角试” 比赛选拔优秀的竞技人才充军。角力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较快的 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多种手搏技术的提高。

另一方面,这一时期的战争过程中,步兵的崛起进一步推动 了徒手搏斗技能的发展。“手搏”成为专门的搏斗技能,并广泛用 于军事领域。各诸侯国都非常重视发展“拳勇”之技,重视士兵手 搏技能的训练与提高。

(4)民间手搏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民间习武成风,痴迷武学的人们非常之多。 甚至有人做梦都在与人相搏,还有的人听说哪里有高手后,不惜重金请对方来进行切磋、比试。

和夏商与西周时期相比,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生产生活有了 很大的改善,这一时期,经济和政治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从社会 发展的角度来说,生产资料的增多使得这一时期,人们不再为基 本的生存发愁,基于物质生活需求之上的精神需求得到了进一步 的发展。人们在生产生活之余多了休闲的时间与休闲的可能,娱 乐性的体育活动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经济、政治都为 手搏的娱乐化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为了促进,武艺、武技交流,相传,每年春秋两季,各路手搏高 手都会聚集在一起进行交流、较量。对于当时民间对手搏的喜爱 程度,以及手搏的广泛发展,有不少文献做了相关记载,如《管子 •七法》的“春秋角试……收天下之豪杰。”充分表现了当时手搏 影响范围之大、群众基础之广。

秦汉时期散打运动的发展

秦汉时期,散打运动更加注重体育性、竞技性、娱乐性,并逐 渐形成了比较正规的比赛形式,与之前的两两相搏形式相比,更 加接近现代散打运动。

(1)秦朝散打运动的发展

秦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统一与繁荣为手搏的发展起到 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 统的伟业,秦王政统一六国,秦王朝正式成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 一政治上的大一统,多民族的统一国家最终得以确立,中国社会 进入了一个多民族融合发展的历史时期。秦王朝的统一与兴盛, 更进一步地促进了民族大统一的实现。文化发展繁荣。在军事、 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治的措施,为散打运 动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文化基础。

秦朝国力强盛,这一时期,军队中流行的搏斗技术和民间徒 手搏击为主的武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发展。具体来说,相搏分 化为“角抵”和“手搏”,“角抵”以摔为主,“手搏”以打为主,同时也 兼有摔。《汉书•艺文志》的残简中有“相错蓄,相散手”的释文, “错蓄”是两人摔倒纠缠,“散手”则是两人分离后空拳而斗,这是 最早在相搏运动中使用“散手”一词。

此外,秦王朝的一些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民间武 术的发展。例如,秦王朝为巩固统治,采取焚书坑儒禁锢人们的 思想,同时,颁布系列的限令严禁民间执兵器习武,并收缴和销毁 民间兵器,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和阻碍了民间武艺的发展。徒手搏 斗由于不使用兵器而得以在民间继续发展。

这一时期,民间的徒手搏击已经出现了专门维护比赛公平的 裁判,展现出了一些比赛的基本形态,具有了体育特征。1975年, 在湖北江陵凤凰山秦墓中出土的木篦上有描绘手搏的彩色漆画, 画中,两人“手搏”,另一人为裁判,整个比赛热烈紧张。

秦朝的角抵与手搏,主要是两两相敌的角力,双方之间既有 力量的较量,又有技艺的较量。

 

浏览64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