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请进来、走出去”,拓展全民健身理论、项目、人才、设备 等国际交流渠道,为全民健身向更高•层次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 作用。搭建全民健身国际交流平台,加强国际互动交流。传播和推 广全民健身发展过程中的中国理念、中国故事、中国人物、中国标 准、中国产品,发出中国声音,提升国际影响力.将全民健身在推 广中国文化、提升国家形象和增强国家软实力等方面的独特作用 充分发挥出来。

强化全民健身发展重点,对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和重 点人群、项目发展进行重点推进依法保障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对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向农村延 伸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以乡镇、农村社区为重点促进基本公共 体育服务均等化。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兜底线、可持续、因地制 宜的原则,重点扶持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 区发展全民健身事业。将青少年作为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点人群,使青少年体育 活动得到大力普及.使青少年身体素质得到有效提升。加强学校 体育教育,将提高青少年的体育素养和养成健康行为方式作为学 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使学生在校的体育场地和锻炼时间得到保 证,把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纳入工作考核体系,加强学校体育工作 绩效评估和行政问责。全面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积极 发挥“青少年阳光体育大会”等青少年体育品牌活动的示范引领 作用,使青少年提升身体素质、掌握运动技能、培养锻炼兴趣,形 成终身体育健身的良好习惯。

在老年宜居环境建设方面也要进一步推进.对公益性老年健 身体育设施进行统筹发展,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与社区体育设 施的功能衔接.提高使用率,支持社区利用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 场所组织开展适合老年人的体育健身活动,为老年人健身提供科 学指导。对国家全民健身助残工程的支持力度要进一步加大,采取优 惠政策,对残疾人康复体育和健身体育广泛开展起到积极的推动 作用。开展职工、农民、妇女、幼儿体育,推动将外来务工人员公 共体育服务纳入属地供给体系。加大对社区矫正人员等特殊人 群的全民健身服务供给,使其享受更多社会关爱.在融入社会方 面使其获得感和满足感得到进一步增强。

足球运动和冰雪运动的发展要有所加强Q着力加大足球场 地供给•把建设足球场地纳入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因 地制宜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小型、多样化的足球场地。广泛开展 校园足球活动,抓紧完善常态化、纵横贯通的大学、高中、初中、 小学四级足球竞赛体系。积极倡导和组织行业、社区、企业、部 队、残疾人、中老年、五人制、沙滩足球等形式多样的民间足球活 动,举办多层级足球赛事,不断扩大足球人口规模.促进足球运动 蓬勃发展。冰雪运动要进一步普及和推进,通过筹备和举办北京 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契机的利用,使群众冬季运动推广普及 计划得以顺利实施。支持各地建设和改建多功能冰场和雪场.引 导社会力量进入冰雪运动领域,推进冰雪运动进景区、进商场、进 社区、进学校,扶持花样滑冰、冰球、高山滑雪等具有一定群众基 础的冰雪健身休闲项目,打造品牌冰雪运动俱乐部、冰雪运动院 校和一系列观赏性强、群众参与度高的品牌赛事活动。积极培育 冰雪设备和运动装备产业,推动其发展壮大。对各地依托当地自 然人文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冰雪运动采取相应的鼓励政策,使3 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得以顺利实现,同时,也使冰雪运动的群众基 础更加坚实。

(三)全民健身战略的保障措施为了使全民健身战略得以顺利实施,需要采取一定的保障措 施,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全民健身工作机制

通过强化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健身 组织架构,对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具体来 说,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政府要按照科学统筹、合理布局的原则.做好宏观管 理、政策制定、资源整合分配、工作监督评估和协调跨部门 联动;

第二,各有关部门要将全民健身工作与现有政策、目标、任务 相对接,按照职责分工制定工作规划、落实工作任务;

第三,智库可为有关全民健身的重要工作、重大项目提供咨 询服务,并在顶层设计和工作落实中发挥作用;

第四,社会组织可在日常体育健身活动的引导、培训I、组织和 体育赛事活动的承办等方面发挥作用,积极参与全民健身公共服 务体系建设。

以健康为主题,整合基层宣传、卫生计生、文化、教育、民政、 养老、残联、旅游等部门相关工作,在街道、乡镇层面探索建设健 康促进服务中心。

加大资金投入与保障将多元化资金筹集机制建立起来,优化投融资引导政策,从 而对落实财税等各项优惠政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县级以上 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全民健身工作相关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随 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对全民健身的投入。安排一定比例 的彩票公益金等财政资金,通过设立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专项投资 基金和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体育场地设 施.支持群众健身消费。以政府购买服务总体要求和有关规定为 主要依据,将政府购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目录、办法及实施细 则制定出来,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大对基层健身组织和健身赛事 活动等的购买比重。完善中央转移支付方式,鼓励和引导地方政 府加大对全民健身的财政投入。落实好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政 策,引导公众对全民健身事业进行捐赠。社会力量通过公益性社 会组织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用于全民健身事业的公益 性捐赠,与税法规定的部分相符,可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 得税时依法从其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

建立全民健身评价体系将全民健身相关规范和评价标准制定出来,建立政府、社会、 专家等多方力量共同组成的工作平台,采用多层级、多主体、多方 位的方式对全民健身发展水平进行立体评估,要对各类媒体的监 督作用的发挥加以重视。把全民健身评价指标纳入精神文明建 设以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和文明校园 创建的内容•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相关内容纳入国家基本公共服 务和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全民健身发展的核心指标、评价 标准和测评方法明确下来,为衡量各地全民健身发展水平提供科 学依据。出台全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指导标准,鼓励各 地结合实际制定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地方标准.推进全民 健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化。鼓励各地依托特色资源,积 极创建体育特色城市、体育生活化街道(乡镇)和体育生活化社区 (村)。继续完善全民健身统计制度,做好体育场地普查、国民体 质监测以及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数据分析,与卫生计生部门的 营养与慢性病状况调查等有机结合起来,对全民健身科学决策的 实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创新全民健身激励机制

将与时代发展需求更加相适应的全民健身激励平台搭建起 来,拓展激励范围,将城乡基层单位和个人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 来•将其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推行《国家体育锻炼 标准》,颁发体育锻炼标准证书、证章,有条件的地方可通过试行 向特定人群或在特定时段发放体育健身消费券等方式,建立多渠 道、市场化的全民健身激励机制。鼓励对体育组织、体育场馆、全 民健身品牌赛事和活动等的名称、标志等无形资产的开发和运 用,引导开发科技含量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民健身产品,提 高产品附加值。大力保障支持和参与全民健身,对在实施全民健 身计划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机构和个人进行奖励

强化全民健身科技创新

将运动促进健康科技行动计划制订出来,并使其顺利实施. 对“运动是良医”等理念加以推广,使全民健身方法和手段的科技 含量进一步提高。开展国民体质测试,开发应用国民体质健康监 测大数据,研究制订并推广普及健身指导方案、运动处方库和中 国人体育健身活动指南,开展运动风险评估,大力开展科学健身 指导,提高群众的科学健身意识、素养和能力水平。推动移动互 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全民健身相 结合,建设全民健身管理资源库、服务资源库和公共服务信息平 台,使全民健身服务更加便捷、高效、精准。利用大数据技术及时 分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体育设施利用率,进行运动健身 效果综合评价,提高全民健身指导水平和全民健身设施监管效 率。推进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创新,促进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升级换 代•为群众提供更加便利、科学、安全、灵活、无障碍的健身场地设 施。积极支持体育用品制造业创新发展,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 工艺,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增加产品品种,提升体育用品的质量水 平和品牌影响力。对企业参与全民健身科技创新平台和科学健 身指导平台建设进行积极的鼓励,使全民健身科学研究和科学健 身指导都得到有效加强。

加强全民健身人才队伍建设

将新型全民健身人才观树立起来,将人才在推动全民健身中 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发挥出来,努力培养适应全民健身发展需 要的组织、管理、研究、健康指导、志愿服务、宣传推广等方面的人 才队伍。全民健身人才培养模式要有所创新,对民间健身领军示 范人物的发掘和扶持力度也要进一步加大,将对基层管理人员和 工作人员中榜样人物的培育作为关注的重点。将全民健身人才 培养与综治、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农业、文化、卫生计生、工 会、残联等部门和单位的人才教育培训相衔接,畅通各类人才培 养渠道。加强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人才队伍的互联互通,形成全 民健身与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良性互动局 面.为各类体育人才培养和发挥作用创造条件。发挥互联网等科 技手段在人才培训中的作用,对社会化体育健身培训机构的扶持 力度要进一步加大。

完善法律政策保障

推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修订过程中进一步完善全 民健身的相关内容,使公民的体育健身权利得到依法保障。地方 全民健身立法速度要进一步加快,加强全民健身与精神文明、社 区服务、公共文化、健康、卫生、旅游、科技、养老、助残等相关制度 建设的统筹协调,完善健身消费政策,将加快全民健身相关产业 与消费发展纳入体育产业和其他相关产业政策体系。建立健全全民健身执法机制和执法体系,做好全民健身中的纠纷预防与化 解工作,利用社会资源提供多样化的全民健身法律服务。完善规 划与土地政策,将体育场地设施用地纳入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 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合理安排体育用地。对保险机构创新开 发与全民健身相关的保险产品进行积极的鼓励,为举办和参与全 民健身活动提供全面风险的保障。

浏览14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