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梅花拳,清乾隆年间已发展成很有影响力的武术拳种。目前已演变为梅花 拳老架、梅花拳大架、梅花拳新架和梅花拳小架四大支系。而且参加国内传统武术 类比赛的次数较少,每年春节后定期举行一次梅花拳联谊会活动,每年在正月十六 等农闲时开展敬师祭祖和交流拳技的亮拳活动。邢台梅花拳习练人群具有以下特征: 性别以男性为主,年龄以青少年和老年人为主,学历以大专以下为主,收入以中低收入为主,练拳耗费不高,练拳动机主要为传承文化、强身健体、表演展示、社会 交往、娱乐消遣等,多数人每周练拳1 ~ 2次,每次半小时左右。梅花拳广泛流传在华北地区,有其独特的健身、益智功能。梅花拳是中国传统 武术文化中一个独具特色的优秀拳种,至今仍保留着其传统精华和原有传承形式。 梅花拳主要广泛流传在我国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四川、福建等省及美国、日 本、泰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同时还确认平乡县后马庄邹宏义是梅花拳的第三 代传人。震惊中外的义和团运动,著名领袖和创始人之一、威县拳雄赵三多是梅花 拳的第十四代传人。平乡县后马庄被誉为梅花拳发祥地和起源地。《梅花拳》的全称 为干枝五势梅花桩,因习拳者在呈梅花状的木桩上练习而得名,落地演练以后,简 称梅花拳或梅拳。梅花拳组织严密,信仰坚定,内部团结,有许多优秀的传统。梅花拳所敬拜的天 地君亲师,乃是儒、道、佛思想追求的对象化载体。从这个意义上说,梅花拳的价值 追求与社会主流的价值导向完全一致。这也是梅花拳有益于社会群体、主流文化、生 命个体的根本原因,也是梅花拳生存与发展的内在动力。民族文化具有整体性,同时 具有历史传承性。统一思想,是梅花拳弟子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儒学的积极进取和 爱国保民,道家的乐天知命和顺应自然,佛教的慈悲向善和精神超越,水乳交融地浸 润于梅花拳弟子的武术实践和日常生活。如:不准称王称霸,仗势欺人;不准打拳卖 艺,卖弄炫耀自己。虽然尊敬祖师,但提倡平等互敬,能者为师,经常交流文理拳 艺。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在广大农民反对历代封建王朝斗争中,梅花拳自然就成了起 义军的核心工具和宅要力量。上述社会历史调查的成果已被人称为“近代史研究中的 突破”,引起了国内史学界、哲学界、医学界、武术界许多人的密切关注。梅花拳是邹宏义始祖总结了集干枝术数之精华,融阴阳生克之奥理,斗转星 移,寒暑往来,天下始于一,成于三,行于五,定于七,终于九,万物通变之术,皆其术数也。外有五式开合,内有吐纳升降,风格独特,简单易学,常持久练,身强 体健,神清脑灵。梅花拳以文养武,以武济文,吸收佛道儒之精华,是中华武术中 文武双修的拳派。梅花拳是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影响最深的一种拳术,我们从它运动的特点和拳法的特殊结构就可以看出具有以下特点:

一、拳术势无定形,套路多变

它的基本拳路称为“架子”。“架子”的构造很特殊,它有五个基本的拳势称为 “桩步五势”,它们在练习时要静止站桩。此外就是运动变化迅速的“行步”。“桩步 五势”和“行步”的练习要在拳场中走遍东西南北各个方向,也称为“四门八方”。 这种串联起来的拳路可按一定路线周而复始地循环练习。初学者可以先学基本的和 变化简单的,随着功力加深和练功时条件的不同再不断补充和不断变化各种拳势和 动作。梅花拳的对练拳路“成拳”除了必须要在“四门八方”各个方向上练习外, 它的抓拿、摔、打的动作和拳势皆可以因人而异,随时编造。到了梅花拳的更高级 的对练拳路“拧拳”时,更是“手无定手、脚无定步、势无定形、见劲使劲、引进 落空、见空按豆、随势而布”。这种“架子”“成拳”“拧拳”的变化和不定的形态, 使得它们的内容可以灵活多变,无穷丰富。这种拳法结构的特点反映了宇宙万物千 变万化,无穷无尽的基本特性。梅花拳文理中说的:“拳无拳,艺无艺,无艺之中是 真艺。”有拳、有艺,有了一成不变的套路就不是真正的武艺了。正如“道无形”之 理,真正的武功是变而不变,有而无的,它也是“无形”的。不懂我国传统文化中 的辩证思维方法,就无法理解梅花拳的这种特殊结构。

二、拳路糅合阴阳五行学说,出神入化

梅花拳的基本拳路“架子”中有“桩步五势”和“行步”。练拳时“桩步五势” 要站桩,要静止不动;“行步”是不断变化的,动作迅速轻灵,一动一静两种极端的 情况要在一个拳路中交替出现,这真是一种奇特的练法。周敦颐的《太极图说》认为: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 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依据,分阴分阳,两仪立焉。五势之变化“本阴阳之 理,太极之功”,“按五行相生相之理不断变化衍生”。其余如“刚柔”“起落”“进退” 皆可谓阴阳。梅花拳“架子”的结构和变化,正是一幅“太极图”的景象。梅花拳若 要练好,就必须在练“架子”时“动静”要互根,“刚柔”要相济,“起落”、“进退” 要伶俐。这也就是“阴阳不测之谓神”使拳法出神入化、变化莫测的道理。阴变阳合 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运焉。五行,阴阳也;阴阳,太极也。太极本无极 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 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在梅花拳的“架子”中,“动为阳,静为阴”,在“桩 步五势”中的“大、顺、拗、小、败”五势又与“金水木火土”五行相对应。

三、拳路据八卦变易之理,变化无穷

梅花拳的基本拳路“架子”和对练拳路“成拳”都必须要在“四门八方”各个 方向上练习。“四门八方”即为八卦的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个方位,也 称为“四正四隅”。此外,在梅花拳的掌法、拳法和腿法中也要有“九宫之变化”。 九宫也就是四正四隅八个方位及中一点,拳术的变化也是人体的一种形体的运动。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八卦思维是一套直观的形式化系统,它具有巨大的可纳性。梅花 拳把各种拳法的变化和应用都在八个方位上考虑,或者都要符合“九宫”之数,使 得其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使其拳法有无穷的变化。

四、“桩步五势”可练全身之气

在梅花拳的“架子”中因有“桩步五势”和“行步”的不同练法,“桩步五势” 可练全身之气。练时要凝神、聚气、调息,懂聚气之法,这显然是在“练内”;而 “行步”是练步法之轻灵迅速,这主要是“练外”,因此它是“内外兼练”的。不论 在练“架子”或“成拳”都要一气贯串,一气呵成,不散不乱,内外一体。自始至 终都要练形,练气,练神。先要“形气合一”,再“神气合一”,达到“精气神一体” 即“浑元一气”。梅花拳拳法中也把人体看作一个小天地,本“天人合一”之理。 练拳必须知“四时行功加减”及“易筋经”之道理。梅花拳练拳之目的是要“先固 根本”,即“仙炼之则为内丹,武炼之则为外丹,然内丹未有不借外丹而成者。动 静互根,温养有法,自有结胎还原之妙。内丹既成,灵妙莫测,自成金刚不坏之体. 则超凡入圣上乘可登,若云制敌犹其小焉者也。”上述精神就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整体观,正如朱熹说的,“总天地万物之理, 便是太极”“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实际上若细心观察,在梅花拳的“架 子”中两手的动作都在空间全方位上画出了一个个的太极图。

五、“文武齐全”的流传和活动形式

自古以来梅花桩就有文场和武场的活动,它的流传和发展也是“文武齐全”的。 文场敬祖师、掌管着世代流传的经书、辈谱,文场老师在拳派内都是德高望重、文 武兼备的老前辈,平时能医、会算,为人排忧解难,教化弟子、维护拳派的团结和优良传统,用文理的精神指导整个拳派的活动。武场的活动就是练习武功,由于梅 花桩武功是“无字真经”,它练神练气、开发智慧,有教育人的作用。所以,梅花 桩武功是梅拳弟子们的入门和基础。梅花桩文理也就是提高到哲理层次的拳理,由 于它深刻而基本,能适用于万事万物。它不但是梅花桩拳派的指导思想,也是梅花 桩拳法的最高理论和真正精髓。梅花桩拳派这种“文武齐全”的活动形式和流传特 点,是其他任何拳派都没有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梅花桩的文教与武教合一,武 功与武德成为一体。拳法即是智慧,练武就是学习。因此,梅花桩拳法中的拳打脚 踢,才有了灵魂和生命,梅花桩武功在世代流传中才保持了它原有的面貌和基本的 精神,“天下梅花拳是一家”的团结局面就是这种优良传统的体现。正是由于梅花拳 文场活动的存在和它的领导作用,一百多年前梅花拳才发动并领导了义和团运动, 推动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因而梅花桩武功,已经不仅是一个拳术,它也代表了 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历史证明,梅花桩是不能文武分离的。文理如果失去「 武功做基础,就成了玄虚的哲学或说教,人们已不可能理解它,更不可能在万事万 物中发挥作用。

浏览42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