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初年,邹宏义决定将自己创立的梅花拳发扬光大,离开徐州北上,广宗、威 县几经辗转,最后定居于河北省平乡县后马庄村,设立拳场收徒传艺,影响了周边数 十个县,甚至山东、河南等地众多尚武之士,纷纷慕名来后马庄拜师学艺。数年之后, 邹宏义之子邹文聚继承父业,把梅花拳推向冀、鲁、豫三省。邹宏义之孙邹克诚,继 承祖父遗志,广收门徒,专心推广梅花拳,进一步使梅花拳弟子遍及全国各地。梅花 拳自创立以来,历经几百载风雨,而今已传二十多世,其中名家辈出,历久不衰。梅花拳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强筋健骨、防身自卫和祛病延年的实际效 用,加之武德高尚,尊大爱小,谦虚忍让,历来深受人民的喜爱,实是中华武术宝 库中的绚丽瑰宝。自明末清初以来,历经沧桑风雨近四百年,传承历史非常悠久。 时至今日,河北省平乡县的梅花拳活动仍兴盛不衰,这里拳场遍地,名师辈出。梅 花拳分作桩步五势,宛若梅花怒放;而行步三法,又恰似梅花枝干穿插交错;相传 最初多在梅花树下习练。此外,梅花拳还有取梅花在冬天未尽、春天未到之时开放, 蕴含先知先觉之意,暗合先备先用之理,达成先发制胜之效。梅花拳的内涵非常丰富,格局非常宏伟,它不但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武术体系, 而且有一系列的复杂文场架构,这也是梅花拳独特的凝聚力和顽强生命力的重要表 现。这个拳派能在历史上发挥如此重大的作用并不是偶然的。梅花拳有文场、武场 之分,文场敬祖师,研究拳理,他们集佛、道、儒三家学说、周易之理为一体,有 丰富的文化典籍世代相传,修身养性,炼神炼气,称为文功。文场老师领导拳派的 整个活动,负责教育门内弟子;武场主要进行武功锻炼,其武术内容丰富多彩,有 独特的练法和风格,一切都与当前流行的武术套路完全不同。它不仅有明显的强身 健体作用,还有极强的技击实战能力。他们练武的目的是练形练气,由外及内,再 由内而外,达内外一体,精气神合一,最后上升到文功。我们调查中就亲眼所见,各地许多梅花拳师不仅武艺高强,且精通文理,善用阴阳八卦,能行医治病,他们 虽都是七八十岁以上的老人,但体健神旺、思维敏捷。梅花拳的演练变化灵活,攻防范围包括上下左右四面八方,攻击诀窍为时时接 近敌人,处处攻击对方,每防必固,每攻必克,乘虚而入,所向无敌。梅花拳的兵 器种类丰富,形式多样,以棋盘大枪为帅,春秋大刀为先锋,除刀、枪、剑、戟、 斧、钺、钩、杈之外,还有许多罕见的器械,如:链耙、燕翅锋、拦马根、提戟、 文棒、九环锡杖等,长短杂陈,奇正并有。更让人惊叹的是,把所有兵器进行组装, 可以成为一辆小车。这辆小车也是一件独特的兵器,转移时把兵器组成小车,推着 行走十分方便,停居时把小车拆散,每样兵器就可单独使用。梅花拳多以口传身授形式授徒,基本内容包括文理和武功两大类:讲究文武双 场结合,文理指导武功,以武强身,以德育人,练功讲究内外结合,形神合一。文理方面,梅花拳强调“未学艺,先知理”。梅花拳的文理吸收了佛、道、儒 三家的思想理论,融合了周易八卦阴阳五行等精义妙法,讲究修身养性,炼神炼气, 要求练功者身心并练,做到文武兼备。方可知“进退之中有妙招,趋避之内有利 害”“如天之无不覆,地之无不载”。武功方面,练习梅花拳要从基本功开始,主要包括拳法、腿法、腰法、步法等 内容。功锻炼的层次和形式分为架子、成拳、拧拳、器械四部分。在文理、武功的 关系上,梅花拳强调以文养武,以武济文,指导思想和具体套路均遵循中国传统文 化“五行八卦九宫太极无极”的哲学原理,因此梅花拳又被誉为“文化拳”。在拳法系统中,梅花桩基本拳架称为“干枝五势梅花桩”,简称为“梅花桩架 子”,它是梅花拳内外兼练,易筋易骨,改造筋骸的根本大法,是梅花拳弟子毕生 练习的内容。梅花桩拳法技击分为上、中、下三部分,称之为上、中、下三盘。上盘:拿、 锁、带、勾、搂、刨、打、崩、挑、劈、砸;中盘:沾、粘、连、随、吸、卸、柔、 化、推、托、领、带、辗、转、扭、蹭、挨、膀、挤、靠、偎、身、靠、打;下盘: 踢、点、截、撞、勾、挂、踩、蝙、跌、扑、滚、翻、前后扫踵、左右撑拨等。此 种功夫打的是“一身之法”。身体的每个部位都在技击之中起作用。梅花桩除有精深莫测、奥妙非常的技击三盘招法外,在与人交手技击时,还特别讲究身法和步法。 梅花桩一种特有的技击步法叫“八方步”,又名交手认路战巧法,俗称导虚之法。 有“大八方”“中八方”“小八方”三种,“小八方”脚步动时落三点,“中八方”脚 步动时落五点,而“大八方”为乱点,也叫群步。练会“大八方”与人交手搏击之 时已无定形定步,根据技击时的需要,步随身换,脚随手出,皆随意而布,随势而 布,见机而行。武功锻炼的层次和形式分为架子、成拳、拧拳、器械四部分。其左右对称,犹如梅花五朵,灿烂开放。架子是梅花桩武功的基本功,俗语 叫拉架子、摆架子,由桩步和行步两部 分组成。桩步为静,行步为动,动静分 明,交错出现。桩步有五势,也叫五势 头,即大势练习时,静止站桩、可循环往复,符 合传统的五行相生相克学说。五势练习时要静止站桩,五势与金、水、木、火、土五行相合,按五行相生相克之理,生者变,克者不变。此外,架子中还有运动变化 迅速的行步。行步有“三法”,即摆法、扎法和撤法。运动变化灵活迅速,忽进忽退,忽上 忽下,行东就西,灵活多变,使敌坠入五里雾中而不能辨其方向,因此,是练习手、 眼、身、法、步的最佳方法,宛如梅树枝干。摆法是在拳场中的横向运动;扎法是 在拳场中的纵向运动;撤法是在拳场中斜线上的运动。由行步三法组成架子的四门八方,如梅树之枝干,是架子的举路。每次练功先 要在一个方向上练一遍左右动作相同、运动方向相反的五势及其变化动作,如盛开 的双朵梅花。然后再走行步朝第二个方向练习左右五势。如此动能相间、周而复始, 从第一方向练至第八个方向后,再返回第一个方向就是一越架子。练功者可根据自 己体力和功力的情况,由半趟、一趟,直至练到两趟为止。每次练功不论半趟、一 趟或是两趟架子都要一气呵成,中途不要断开休息。梅花桩架子除桩步五势固定不变外,五势变化及行步三法都有无穷的变化。先学会一两种基本变化,待整趟架子的四门八方练熟后,再学各种变化,掌握其规律后就可随意变化了。梅花拳架子是练功之法,但也包含着技击的基本功训练。架子中的桩步为静,行步为动。练习时要静如山岳,有磐石之稳;动似江河川流不息; 行之似波浪,有起有伏。桩步练全身之气,行步练行动之迅。桩步静时要彼不动已不 动,能动中求静;桩步动时是彼微动己先动,能忽然而动。没有动中求静的本领,大敌当前不能临危不惧,也不能在纷乱中无思无往、一切皆空。由静而动都是忽然而动, “忽然”二字说明了此动是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有自然之态。架子可以单练,亦可二 人、四人等多人对练。特别在多人对练中要照顾四面、总揽八方,能进能退,知宽知窄,上述之一切都是技击所需要的。桩步与行步相结合犹如枝干相连,很有讲究。因为邹宏义精通周易八卦,阴阳五行,此套拳就是按照五行易理创立出来的。因其开始在桩上练习,所以称为 “干枝五势梅花桩”。梅花桩是站在桩上练功与技击。桩的直径为3至5寸,下半 截埋在地下,上半截离地3尺3寸。桩与桩之间距离:前后为3尺,左右为1尺5 寸。随着功夫增长,可不断加快桩的高度。桩法有“三星桩”“五形桩”“七星北斗 桩”“八卦桩”“九宫桩”“天罡桩” “繁星桩”。梅花拳站的“繁星桩”,故有“空中 梅花”之称。梅花桩除单练外,也可两人以上站在桩上练,围成一圈集体练习,或 开或合,变化无定。梅花桩势有“丹凤朝阳”“二郎担山”“大鹏展翅”“琳猴攀枝”等,练时可互变互换。后来渐渐由桩上改为地下练习,称“落地梅花”,但仍保持 了原有的套路、风格和招法。成拳是抓拿摔打的对练套路,初练时有一定交手,也要走四门八方的行步,是 比架子更高级的练习方法。在部分交手中所使用的步法称为“八方群步”,也叫“八 方败手”。成拳要在每一个练桩步五势的方向上练一手成拳,同时还要在每次行步 的撤法中也打一手成拳,因此每趟成拳要有十三手对练的套路。成拳套路的变化也是无穷无尽的,虽然都是些抓、拿、摔、打的对练,但对练双方要互相喂拳,练者 要让人摔、让人打、让人拿,不要只当赢家,要通过喂拳学会“运动知觉,知觉运动”的本领,锻炼“逆来顺受”“舍己为人”“间化为上”的能力,不要把成拳的对练看成对打。成拳套路中的抓、拿、摔、打动作,不是在技击中使用的,而是在练 习手、眼、身、法、步使用的。成拳实质上仍是练法,只是比架子更高级的练法罢了。在成拳的部分交手所使用的步法,称为八方群步,为了喂拳的需要,仍以中八 方和小八方为主,有定手定步。拧拳已无定手定步,也不需要喂拳了。拧拳使用的步法已是无拘无束,乱而不 乱的大八方为主的步法。拧拳是训练出手引手,见手使手,察敌人之来势,审敌人 之短长,见劲使劲,借他劲和他动我亦动,占其行气、出其不意的能力。
浏览54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