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述自己由家中的宝刀而产生的人生感叹。早 年习武的经历,以及少年任侠的天性,使得王寅在人生游历中,关注 武艺人,推崇武艺人。同时也表现出对武术器械的钟爱。
在明代后期,歙县另一位知名文学家程嘉燧,在其人生经历中, 也有一段习武经历。钱谦益在《程嘉燧传》中有云:“程嘉燧,字孟 阳,歙县人,侨居嘉定。少学制科不成,去学击剑,又不成,乃折节读 书,刻意为歌诗,三十而诗大就。”也就是说这位被称为新安二布衣之 一的文学家(另一位为吴非熊),早年有段习练剑术经历①。
汪宗沂,字仲尹,晚清歙县人,被称为是“江南大儒”。虽为文儒, 汪宗沂却喜好武术,除练习拳术外,在剑术上造诣也很深。曾搜集整 理前人关于剑术的招势,汇辑成《韬庐剑谱》。“韬庐”是他居室的别 号。黄宾虹在《汪宗沂传》中就提到其晚年武艺不凡:“及年七十余, 须发未白,颜如渥丹,尚能日行百里,身任数十斤之金物,勇壮过于少 年。又自号天都老少年。凡遇少年之文弱者,莫不以强身相规,以此 为人立身之本与救国之本。”也就是说,汪宗沂不但自己习练武术,还 积极倡导身边的人加强强身训练。《皖志列传》说他晚年在家时,常 佩剑出游,还随时舞上几圈,遇到一些乡下节俗,还面饰粉墨,手握短 剑,舞于街衢之间。
汪宗沂兵学著述颇为丰富,有《武侯八阵兵法辑略》一卷、《卫公
®《新安二布衣诗》,四库禁毁书丛刊,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 兵法》三卷等。清末浙西人袁昶在《汪氏兵学三书序》中说:“汪先生 仲尹,肝衡时变,采辑群书,既撰述《逸军礼》三篇以原朔,又取太公 望、葛侯、李药师三家之佚文而搜补讨论之,以为《兵学三书M”
据汪宗沂曾孙女在《汪宗沂和他的著录》L中介绍,他的遗著共 四十六种,梓以行世的只有十六种“其所辑录的《韬庐剑谱》尚未刊 梓。因此我们只能从其他相关史料中略知其习武练剑的情况.他曾 撰有《韬庐二剑歌》,记述了一剑得之于山东太守家,一剑得之于黄山 某处。但是二剑在颜色上澄净如白练,十分锋利“从“其光熊熊逼流 虹,其气激濒涵晴空”的描写可知,这是两把好剑。黄宾虹曾于光绪十二年( 1886)拜汪宗沂为师,从其学习古文,同 时还跟随
其习练剑术。一直到光绪十六年(1890),黄宾虹仍然问学 于汪宗沂。黄宾虹后来曾与清末科武举人洪佩泉、科武秀才汪佐臣 聚众于岳营滩,习武练兵,以图在清末大举。我们知道黄氏家族习武 之风源远流长,而且技艺高超,黄宾虹能够较长时间跟随汪宗沂习拳 术与剑术,表明了汪宗沂在此技艺上的造诣。
另外我们从袁昶《答汪仲尹山长书》中,可知江仲尹对兵学源流 是精微朗畅。同时提到二人关于习武的重要性的论述:“古人二十以 前无不习武事者,故儒者多强壮,不怯弱。”还提到伴乐而舞,即舞武 中音乐的重要性。
在明清徽州习武的文人中,一位徽州围棋界的高手汪幼清,不仅 棋艺出众,列为明清徽派围棋的大家,同时也是一位武艺高手。清初 诗文家钱谦益在为汪幼清所撰的《棋谱新局》所作的序文中说:“幼 清节侠奇士,从余于行营万马之中,单骑短槌,冲锋突刃,以捍余于濒 死。秋高口紧,合围大腊,腾上胡儿马,夺其劲弓,弦响霹雳,箭如斗 氏鸟,连贯雉兔,掷草地不复顾。控弦鸣铺者,咸为咋指”从钱谦益
第二节武举人物
据李琳琦研究,明清徽州所辖六县有武进士 167人(明代56人, 清代111人),其中明代歙县武进士 21人,休宁17人;清代歙县武进 士 66人,休宁24人。也就说明清两代歙县、休宁武进士人数占有绝 对优势。上述数据不包括武举人以及武庠生,可以推测明清徽州武 举人与武庠生人数远远超过武进士人数。为便于研究,将武状元、武 进士、武举人、武庠生合论为武举人物。
《明史•选举志•科举》有云:“穆神二宗时,议者尝言武科当以技 勇为重。万历之末,科臣又请特设将材武科,初场试马步箭及枪、刀、 剑、戟、拳搏、击刺
等法;二场试营阵、地雷、火药、战车等三项;三场各就 其兵法、天文、地理所熟知者言之。……崇祯十四年,谕各部臣特开设 奇谋异勇科。”明清两朝的科举考试制度及考试内容,推动着民间武术 爱好者或者忠于功名者积极参加武举考试,并且通过对诸多武术器械、 武术拳术的习练,掌握武术技能,增加在科考中取胜的概率。据李琳琦 统计,明清两朝徽州地区有167位武进士,大量武进士的产生,营造了 徽州地区习武练武的氛围,推动了武术技艺水平的提高。
另外,明史选举制还有记述:“崇祯十年,令天下府州县学,皆设武 生学员,提学官一体考取。”这条规定,使得府县学一时增加了大量的武 生学员,徽州地区也不例外。《橙阳散志》卷二《选举》“武庠”目下就记
「李琳琦《明清徽州进士数址、分布特点及其原因分析》,《安徽师范大学 学报》(人文社科版)2001年第1期
载了歙县江村的21位武学生员。这仅是一个村的武学生员数,推而广 之,可见当时歙县的武学生员人口是众多的。有了大量的习武练武人 口,其武术的普及程度以及技术水平,是相当广泛和极其高超的°
纵观明清两朝徽州府县志,在记述武林人物时,或列入科举志中 专记那些考中武举的进士和状元,或列入人物志中专记那些有武术 才能、武术谋略,或者以武保卫家乡、立下功劳的各类人士。在方志 中具体体现为“武举”“武略”“材武”。从另一个角度说,能够进入府 县志的记载,这本身就是对其武术技艺、因武立功的肯定,也影响着 徽州民间对习武的追求。
兹从明清徽州方志中条列徽籍武举人物进行阐述(所选人物以 歙县、休宁为主),以明徽州武举人物的事迹及武艺情况。
清代休宁赵氏家族,一门两武进士。据赵吉士《先考介董府君行 述》①记载,赵氏家族中,共有两位武进士,赵吉士三弟赵靖士、赵吉 士侄赵道致;另有武举人赵吉士侄赵道敷,武庠生赵吉士四弟赵俊 士、侄赵道放。可谓是清代徽州武举世家。赵靖士任杭州前卫,掌印 守备。在赵氏家族中,赵吉士虽为文官,但其军事谋略不浅。其门人 江斗所作的《万青阁全集序》中,就指出了赵吉士在山
西交城县令任 上,讲武、利器械、习弓马,采取六种方式治贼。并且自己也亲率家兵 剿贼,从而除去交城贼患。而我们从其作文方法中所作的譬喻看,赵 吉士也是一位精晓武艺之人,“及力量不济,即便虚掩一刀,抽身而 走,倒在无敌处,支手舞脚,抢刀弄剑,其有不大败者乎? ”
明代歙县沙溪武举人物在凌应秋所纂的《沙溪集略》卷三“庠 序”条中记载道:武庠生有凌汝奇、凌世斌、凌梦雷。在“武职”条中 记载了沙溪有五位凌氏人物因武获职。凌竞甫,因武授蓟辽守备;凌 云狮,万历年间武举人,授把总;凌霄,万历年间武举人,授把总;凌正
赵吉士《万青阁自订全集》卷一,四库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7年版。
赵吉士《万青阁自订全集》卷六《万青阁文训》,四库存目丛书,齐鲁书 社年版.
斌为崇祯年间武举人;凌庆寿,因武授云南卫千户。由此可见,在明 代,歙县沙溪凌氏族人因武封职,是武举世家。
地域性武举人物多。前文已揭《橙阳散志》一个村就有武庠生 21人,可见参与武学学习的徽州士子之多。为进一步论证武举人物 数量上的特点,兹引证如下:
清代歙县人余华瑞所撰的《岩镇志草》对明清岩镇的武举人与武 进士进行了辑录。武举11人:王世守(隆庆丁卯科)、汪弘英(天启辛 酉)、余元韵(天启丁卯)、王庆云(顺治戊子)、吴谦(康熙癸卯)、曹志 宁(康熙戊午)、洪尧昭(康熙辛酉)、方鹤鸣(康熙甲子)、潘铃(康熙 甲子河南)、吴廷遍(康熙庚午)、吴正遂(康熙甲午);武进士 2人:闵 长宁(康熙壬戌)、曹志宁(康熙戊辰、甲戌两科中式)。
同样,晚清歙县人吴吉祜在《丰南志》卷五“武科”条中,条列了 清代丰南武举人与武进士,共计5人:吴攀桂(顺治十八年会试)、吴 瑞(康熙五年乡试、庚戌进士)、吴之骅(康熙八年乡试、庚戌进士,授 河标游击)、吴士瑶(康熙三十八年乡试)、吴之杞(乾隆三十六 年会试)。
明清徽州武举人物的武术技艺与武术谋略,主要体现在因武获 职的军事武术斗争过程中。为揭示明清徽州武举人物的武术技艺, 兹对部分武举人物作介绍
浏览65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