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最幸福的是身体与精神的健康,如身体不健康,其痛苦不可言状,虽 然有较好的文化、物质生活,都不能很好享用。古人对身体有很多论点,例如:“身 体,一生根本,身弱,则纵有轩天之志,亦徒然耳。”因此,身体健康是每个人的一 生之中最重要的追求。然而由于受自然四时变化和人体本身衰老的影响,不能永久 保持其强壮,而要保持健康、强壮,必须有好的健身方法为人们所用。健身良方众 多,对人们均有功效,但大部分是偏于一方面。有的有益于四肢,有的有益于脑, 有的有益于心气等。上述方法并非无益于人,而是每种都有益,只是不能遍于全身。 有益方法能遍于全身发育,肢体强壮,精神活泼。学武术可为其良方,故武术为中 华之国粹也。练武术虽然有益,其益也很明显,但论其弊也比较多,因练功不当,有的走火 入魔,有的体态畸形,也有的互相忌妒,杀身亡命等。谁都知道武术有其利,必有 其弊,为什么知道其弊,而又称武术为中华之国粹,益大于弊,是以武德和明师教 导以正执行之。古人曰:“知用善用者,逢凶化吉,不知而滥用者,遏吉成殃,善 哉,是言也故练武者须知,不可有丝毫忽略之心也。武林界有一条影响很深、代代相传的传统观念一武德。对武德的论述有许多 格言警语,如:“文以评心,武以观德” “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明德” “尚德 不尚力”“习武先修德”等。武林各家把武德摆在首位。武术是以攻防技击为核心 的,在对打格斗中,要遵守“点到为止”不成文的规定,否则就会引起伤害,切记 之。以新的面貌继承、发展武德,是提倡爱祖国、有正义感、有礼貌、重信义等现 代文明,这样才能充分体现武德新的思想境界。梅花桩注重实战,以技击见长,步法奇巧,瞬息万变,脚随手出、步里藏拳, 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严谨的训练系统和练功方法,使它在各门派中,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击手法,具有自己独特的色彩。梅花桩是古老的内 家拳,它的功法是内外兼练,它要求做到外要练形,内要练气,以达到形气合一, 内外一体终至浑元一气的程度。练形,梅花桩称为练“表”,也就是指人体表皮的、 有形的、表面的、形态的修炼,即俗话讲的“筋骨皮”,并把练“表”称为练“外 丹”。“外丹”练成,若继续不间断地演练,练到“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 合”,能气随意发,力随气使,刚柔相济,一气贯串,而达到“气化”的程度,则 可谓“内丹”养成。也就是俗语讲的“内练一口气”。梅花桩拳理认为“内丹”没 有不借助于练“外丹”而养成的,梅花桩拳把练外丹称作武练,把练“内丹”称为 “文练”。“外丹”与“内丹”练成后,与敌人交手时便可“行气” 了。着人肌肤坚 莫敌者为形,而深入骨髓截断营卫则在于气了。梅花桩拳在选徒之中,注重才能,更重视人品。遵守传统的收徒三原则:一是 练之家可传也,二是不好练之家紧紧收藏也,三是不可传给匪人也。为了增强人民体质,振兴中华武术,把武术活动与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做 遵纪守法的模范,明辨是非,扶正祛邪,助人为乐,团结友爱,共同为中华武术继 承与发展做出贡献,要求门人掌握练拳须知和特定的门规。练梅花桩拳要做到:七 要、七不要、五不教、两慎等规定。练拳要融会科学的思维、科学的概念和科学的方法。武术是一门科学,是以阴 阳五行观指导武术的理论基础,其运动和训练必须讲求科学的方法,这是武术本身 发展和进步的规律。梅花桩拳是以《周易》《黄帝内经》的理论与本身有机地融为一 体,来研究人体基本结构、人体运动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怎样增强肌肉力量、能量 供应及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耐力锻炼与心肺功能,健身锻炼与防伤防病等相结合 的拳种。武术有各门各派,种类不一,武术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 富起来的一项宝贵文化遗产,具有细微、精妙、深远、博奥的境界。看上去如无边 无际,不可掌握,好像有学不成的感觉。练武者应把此看成“学艺无止境”。再是 要投靠明师,否则,如茫茫大海中之孤舟,虽尽力招格,仍如在云雾之中,一望无 际,而不辨彼岸,虽力竭而喘,而亦不能抵岸。因此,必有善使船术的人,给予指 导,虽然也需用力摇摆,终可达到彼岸。练武也是此道理,无明师的善诱,成功很 难。练拳之初,如不知拳之性态,练者只知出力,而不知所然,如有不慎,则误身 心。练拳重要之一是姿势,如姿势不正确,使尽心力练拳,其功力难以增长,必须要 有师父指点,才能人劲。先师经常告诫我们:“天下山多,名山少,山大石多,全玉 缺;世间拳多,名拳少,拳师众多,明师缺。”练拳者须知道,练功不追明师点,枉 费徒劳一片心。敬师即敬业,敬师爱长,为练拳考最重要之处。梅花桩掌行功之法,一是强调系统性,也就是文理和掌理的以武治心的功法为 基础,参考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和运动心理学等理论,将无序的健身、搏击等 技法融合成一个完整的程序;强调科学性,把训练理论和方法与练拳实际结合,是 把锻炼期、提高期、竞技格斗期等不同时期的运动量有效安排,也就是由小到大, 由大加大,适应期,再加大,再适应的行功规律。梅花桩拳行功之法规之甚易,练之实难,至远用之妙,必持百练纯熟,千变万化不为一格所拘,才能得其神妙也。梅花桩拳的运用在于变化,如不求纯熟,不明 变化,追敌时,有力而不巧,有巧而无力,是得不到真活的。因此,只有每日演练, 细推其理、其变化,才能深明进退、阴阳之理,洞察刚柔、虚实之法,修养有道, 动静有法,变化无穷。所谓拳无拳、意无意者方可应用,最重要的是不在拳而在步, 无步法,如人之无足,步稳固,则进退易避之。《梅花桩拳秘谱》指出:“利而诱之,怒而扰之,强而避之,实而躲之。”又指出: “指前而打后,指左而打右,指上而打下,彼进我退,彼刚我柔,以退为进,以柔为 刚,进打而退亦打,柔打而刚亦刃,长来短接,打上而防下,总之随机应变,要在窥 得其间矣。”艺不在多,贵在精,虽学千艺不如真传一点,练百招,不如以快为先。 这是先师留给我们的警言,也是练拳须知的简单道理。
二、梅花拳的文场、武场介绍
(一)榛花率的丈场
梅花拳的文场何时产生,已经很难查证。在拳派内部经典《根源经》中有“小张 山立文武大法流通”,说明自张三省(又名张山,明朝万历年间人)时就已经有了文 场、武场。第三、四代传人邹宏义、邹文聚父子的旧址对联是“文理孰如马庄楼,武 技唯有邹家高"。在这里就明确提出了武功和文理。燕子杰和路遥教授也考查证实, 梅花拳自明末公开流传以后,就有了文场和武场组织,并且是文场领导武场,负责整 个拳派的活动。梅花拳弟子对其非常重视,认为它是“培养大将”之才的学问。梅拳 弟子常说“拳打脚踢小把戏,唯有文理通天地”。“文武大法”也是指导梅花拳弟子们 习武练功,参加拳派活动及其他活动的基本指导思想。梅花拳的文场活动主要是练习文功,教育门内弟子,研习文理,指导武场和拳 派活动、文功就是修身养性,练神练气,追求更高层次的体验。文理是比拳理更高 级的理论,它是文场弟子练习文功的理论指导,也是指导拳派所有活动尤其是文场 活动的重要理论和依据 文理提倡“常无欲以观其妙”,反对沽名钓誉,尔虞我诈, 自立山头。在这种主导思想的指引下,梅花拳在代代传衍中始终保持着统一和拳派 的团结。梅花拳的文场非常注重尊敬师长。该派的门规第一条即为“不准欺师灭 祖”。在杨炳《习武序》的“习武规矩十二条”中有“人则事其父兄,出则事其长 上”和“凡见师面,即便站起,不可视若路人”。同时,梅花拳派的收徒也相当严 格,不仅注重习武者天赋,还对其品德操行有较高要求。 《习武序》中有“凡学技之 士,务要其安详恭敬”,“凡立教之始,务要其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之道”。除了德 行要求,更重要的是“入门”。平乡梅花拳师介绍,一般习武者要拜师学艺,须入“三道门”。
浏览40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