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1年中华武术会发行的杂志《武术》中有几篇文章对武术教育价值的探索值得关注。吴志青编撰,强公润辞的文章《武术之研究》是中认为: “夫武术研究之道不一端虽然,吾窃以为苟不依科学之方式以改良推广则永 无进化之日,盖武术与科学亦有密切之关系者也。请试言研究方法之大略。 (一)须按生理学之义理而不背卫生之要旨。(二)从心理学上研究求学者之知识,如何精确意志,如何高尚情感,如何活泼辅以音乐助学者之兴趣。 (三)须合于教育上之程序,而养成是科人才,谋普及于平民社会。(四) 练习各种动作,须合实用,如交际上跳舞,诸有规则之优美运动,以改造社会粗野之习惯,而以体育辅佐德育精神,养成完全高尚之人格。”①这篇文章提倡从生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研究武术的教育价值、体育价值。新雨的《武术底体育的价值》是根据麦克乐在江苏体育研究会年会的演 讲所发的言论。麦克乐主张采用体育教材要取重天然活动,并根据教育心理 学、天演学、生物学的研究给出了所主张的理由。作者借鉴了麦克乐的理论,也从天演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三个方面阐述了武术作为体育教材的理由。作者认为从天演学的理由:武术是一种天然活动的技能,古时因竞争的剧烈激刺,就想着抵御仇敌的方法,于是就发生了武术本然的活动。教育心理学上的理由,武术最能引起人的兴趣,因为有遗传的精神,历史的趣 味。武术的动作敏捷活泼,也能振刷人的精神,用中国的武术也合乎中国人的习惯。教育学上的理由,武术能栽培耐劳、坚忍、自信、自重、自制、忠 心侠义、胆量、牺牲、顺从、爱人、同情、敏捷思想等一切好品质。并且阐 述了武术的改正功用,教育功用,并通过武术与器械体操,武术与柔软体操,武术与游戏,武术和军操的比较,阐述了武术的优点。《武术底体育价 值》一文,反映了这个时期,人们对武术教育价值、体育价值的探索。在这样的探索中,同时也发现了武术进入教育领域的不足。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指出武术的套拳就像文学的古文,武术的无用的器具就像是旧文的死文字,武 术上很多好看而没有用的花样就是旧文学的骈体文,这些东西都不合现实需 要,在教育上也没有多少价值的。作者认为要根据科学的方法改良武术。要 根据学理挑选武术中有用的动作,然后对这些动作进行合理的改造,做体育的应用教材,也就是把武术的长处加入到体育的范围中。武术底体育价

① 吴志青.应用科学之武术[J].民国国术期刊文献集成,第1卷,第343页。 值》一文,反映了人们对武术教育价值的探索,从对体育教育价值的认知, 进而去分析武术的教育价值,为武术在学校中的发展寻求合理的依据。强公的《武术教师须知》一文则是直接针对学校武术教育的。强公从编 订武术教材的注意事项,示范的注意事项,呼吸口令的注意事项,行动作时的注意事项,关于管理及训练的注意事项等方面对武术教师提出了很多武术教学的经验与方法。《武术》杂志反映了新文化运动后,武术界人士对中国武术教育的关注, 武术的教育价值是武术界研究的重点。1923年唐豪提出:“武术中的名称,如'延庆拳’啦,醉’刘唐’啦, '武松脱梏’啦,同志们,这不都是梁山泊上的英雄好汉么,把这些强盗头目的大名灌输到学生脑海中去,难免不有一种联想,这些联想发生究竟有什么影响,还要请诸同志研究。”①唐豪所说的武术的名称问题也是武术进入 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关系到武术在学校教育中的价值问题。另外唐豪还提到他曾与体育研究会会员讨论过学校武术的教材问题,中国武术门派太多,如此庞杂的武术体系,学校武术该教什么呢?所以他曾提出另编一种新武术教授学生,方有系统。对于练习武术的适宜年龄,唐豪以自己所在的上海公学国技部为例,做了一个简单的统计,认为“高小学生,他们的年龄从生物学进化程序上考究起来,正历到’荒古’'石器'’铁器’三个时代, 他的天性,正在尽力发达,教授这种武术,最合他们的嗜好。”②在结论中唐 豪指出:“武术的本能,除了发达体格和自卫以外,更牵不到侵略上面去。 ……我们提倡武术只在发展儿童天性和人类的自卫这种主义。”③唐豪的观 点也是强调武术的教育价值。

①②唐豪.武术的研究〃向恺然,陈铁生,唐豪,等.国技大观[M].上海:上海书店, 1923 25.

③ 唐豪.武术的研究[M] 〃向恺然,陈铁生,唐豪,等.国技大观.上海:上海书店, 1923 27.

四、中央国术馆成立后的武术竞技尝试与科学 提倡( 1928—1933)

1928年中央国术馆成立后,成为领导中国武术发展的专门机构,武术的发展受到政府的支持和关注,中国武术进入其发展的黄金时期。这段时间在中央国术馆的带动下,进行了三种不同模式的武术比赛,并且开始关注武术未来发展方向问题。

(—)武术的竞技尝试

西方竞技体育最早传入中国的是赛马,后来田径、游泳球类等项目陆续进入中国。1910年10月,由基督教传教士埃克斯纳发起的全国学校区分队第一次体育同盟会,简称全国学界运动会在南京举办,后来被称为第一届全运会。这次运动会无疑对西方竞技体育在中国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1. 中央国术馆国考


最早主张并实行武术竞技化的应该是张之江。1928年6月中央国术馆成立后,10月就组织了中央国术馆的第一次国考。首先,张之江认为国术实际上是一种竞技运动,如果不进行直接比赛,就无法判断优劣,也不能引起互相的竞争。但是同时张之江又明确表示考试的目的是为了抵抗侵略而不是游戏竞赛。张之江对国术比赛、国术竞技的态度直接决定了中央国术馆对武 术进行竞技化改造的方向。在张之江的领导下,以抵抗侵略为目的的中央国术馆国考开启了中国武术竞技化的第一步。第一次国考的规则是非常不健全的,但是比赛大体的过程则受西方搏击项目的影响较深。考试方法分预试和正试两项。用抽签法决定对试的人选。 采用了体重分级(具体操作时没有实施),为了防止出现伤害而采用了护具,对试采用了三回两胜制。第一次国考后,中央国术馆开始特别注重武术的实战训练,其中起关键作用的当属朱国福。朱国福(1891—1968),直隶省定兴县大朱家庄人。自幼酷嗜武技,曾从张长发习过罗汉拳,从马玉堂学过形意、摔跤、弹腿,也 曾得李存义、张兆东二人的教授。1917年,拜在孙禄堂门下习艺。孙禄堂受徐世昌邀请入总统府后,朱国福从张玉峰先生进修形意、八卦及其散手, 具有了深厚的传统武术功底。而促使朱国福对中央国术馆的武术产生重要作 用的,不仅依靠其深厚的传统武术,还有其对西方搏击的精通与研究。朱国福与西方搏击的联系大约开始于1915年,当时朱国福受李存义的 委托,从天津护送当时的社会名流周善培到上海,并留在上海担任周的保 镖。在担任保镖之余,朱国福开始在外授拳,并创建了上海武学会。当时, 拳击运动已经进入中国,并在上海滩经常有拳击表演,也就是在这个时候, 他开始关注拳击。他在教拳时发现,中国传统拳虽然好,但是不容易练,而 学员对容易出效果的拳击运动则非常期待。慢慢地朱国福也喜欢上了拳击, 他认为拳击动作简单、易学、实用,并请了拳击老师,进行了系统地学习。 由此具有较深传统武术功底的朱国福掌握了拳击技术,并在以后的日子致力 于将中国的传统武术与拳击结合起来,并把拳击的一些训练方法带到了自己的训练体系中,教授上海武学会的会员。后来其弟朱国禄、朱国祯先后来到 上海作为自己的陪练,兄弟三人都注重拳击训练,朱氏兄弟的训练成果很快就得到了验证。中央国术馆的第一届国考,朱国福在15名最优中排名第一,这让朱国 福在结合了拳击的训练体系后,用传统武术的技术站在了技击的制高点。朱国禄和朱国祯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从此朱氏兄弟轰动中国武坛,并受到张之江的关注。第一次国考后,中央国术馆废除门、科制,改为处、班制,朱 国福被聘为教务处长,推行以“形意、太极、八卦、摔跤、搏击、短兵、劈 刺”为主的教学课程,其中最注重的一种是搏击,一种是摔跤。搏击就是实施攻守的技术,天天从事实用技击锻炼,普通讲套数的对拳大不相同。

浏览47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