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林莽,开辟蛮荒,自然的严酷让人类具备了两种能力:为取得生 活资料的劳动能力,为保存自我的自卫能力。早期人类以渔猎和收集果 实为生,猎的对象大多对人类具有危害,趋利避害得到食物的本能要求, 使人类逐渐学会拳打脚踢、绊摔擒拿等手格猛兽而不为兽伤的动作。随 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萌芽,部落间的战争迫使人类改进和发展了格 斗技术。一切因需要而产生,生存斗争的需要催生了原始武术。

武术的发展与战争的发展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战争规模、作战方 式的改变、武器的演变使攻防格斗技术与之相适应,战争对武术的发展 起到推动作用。与武术不同的是,战争是群体性活动,武术在更多的场合 表现出其个体性。具有更高格斗技能(武术)的个体在战争中制敌能力得 到提升,生存几率得到提高。为战争做准备的军事训练对武术提出了新 的要求。国家对军事的重视客观上对武术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管子•七 法》对当时国家考核武术有这样的记载,“春秋角试……收天下之豪杰, 有天下之骏雄”,国家将武士收为己用。“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对武 艺的学习使武术更加贴近民间,民间习武风的兴起又促进了武术自身的 发展。尽管“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的戒律使统治者以文字狱来限文, 以禁武令来限武,但武术依托于民间,获得了极强的生命力。从中华传统 文化中汲取的营养使武术成为受众广泛的大众文化。

长江流域武术起源极早,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地域特点和民族特 色。当武术成为文学创作和影视作品的素材,欣赏者从其中得到武术素 材带来的审美愉悦,同时也期望揭开那些过度描写与过分渲染,蒙在武 术上的怪异帷幕。武侠作家们多次写到的武当的沾衣十八跌、四川唐门 的暗器、辰州言家的僵尸拳等在地域上都属于长江流域,长江流域真的 有这些神奇的武术么?有这些秘密的武术流派么?有这样奇幻百出的武 林么?

大江飒沓武林风,本书将围绕长江流域,勾稽武术史料,旁涉武林掌 故,汇集武术流派,为读者描绘出发生在这块土地上的武术兴衰。武术是 一种纵贯千载,横列万方的文化现象,为了能全面地展现其脉络,在地理 范围上将根据其传播进行必要的扩充。

标规立矩析武林

《辞海》中对武林的解释仅有三字:“武术界”,这一定义过于空泛,为 使武林这一概念内涵准确,外延严格,我们以文比武,通过与文有关的概 念对武林这一概念进行充实。

《辞海》中对“文坛”的解释是“文学界”,对“文苑”的解释是“文士所 聚之处,犹言文坛、文学界”。“文士所聚之处”即形成文学界,可武士所聚 之处未必能形成武术界。龚鹏程在《侠的精神文化史论》中说“目前我们 所熟知的‘武林’,意指武侠活动的区域、武侠所自成秩序的世界。但这个 世界,根本就出于文学作品的创造” 0武侠小说家宫白羽或由“文林”(泛 称文化界)获得灵感,乃相对创出“武林”新词,并使用在其作品《武林争 雄记》中。在《武林争雄记》之前,一般用江湖、绿林等词0但武林并非江湖 的同义词,江湖所涵盖的范围极大,三教九流人士皆有,如命相卜圭卜、和 尚法师,甚至乞丐宵小等皆可称之为江湖中人。武林也非武馆镶局林立 之处,更不是指绿林好汉聚集之地。武林是作家创造的概念,对其概念的 内涵和外延需要从文学作品中进行界定。

范围源自武术人

武林在何处?要界定武林的地域范围,需要从武术人的活动范围着 手。以金庸的《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中的重要人物郭靖为例,其地 理活动范围北至大漠,南至大理,东至东海桃花岛,西至西域。社会活动 范围上至大汗金帐,下至市井荒村,文明繁华至宋都临安,蛮荒草莽至雪山冰原。武林无处不在——武术人所到之处即是武林。

武林包括哪些人?还是以金庸的作品为例,隐居海岛的黄药师,僻居 雪山的欧阳锋,先为君后为僧的段智兴,终生为丐的洪七公,玄门高人王 重阳、丘处机,市井奇人江南七侠……这些人有雅有俗,有善有恶,有正 有邪,其相同点是有习武经历,并以武术作为行为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人 生价值。人生价值依托武术而实现的场所即是武林。

武林有秩序么?秩序是依靠道德和法律来维系的,朝廷有法,武林有 理,武林的“理”在于维系武林的秩序。书生习武,儒家的仁和礼自然成为 理的标准;玄门习武,清静无为融入了理;佛子习武,慈悲普度拓宽了理; 市井习武,崇义重信支撑着理……武术以大众文化之身份,进入社会各 个阶层,不同阶层用自己的道德价值来充实武林的理。武术将这些不同 阶层的道德价值连接起来,以俚俗的语言来表述武林之理。如《水浒传》 中的武松就曾言“我平生专打天下硬汉,不明道德之人”,文康的《儿女英 雄传》中有“我平生惯打无礼硬汉……并非图这几两银子”……“不明道 德”和“无礼”就是在指责违背武林之理的习武之人。

综上所述,可以给武林这样一个定义:不限地域范围,不限习武者身 份,只要能习武学艺,并且用武林之理约束行为者活动的地方就是武林。

贤愚不等武林人

武术传承两千余年,习武者遍于各行各业、三教九流,习武者的习武 目的、行为方式因人而异。武林有共同遵守的道德规律,尊崇信奉者有 之,唾弃违背者亦有之。正所谓“十个指头有长短,荷叶出水有高低”,根 据武林道德标准,人们将武林中人作了以下划分:

最上层谓之武侠。《辞海》对“侠”的解释是“旧称扶弱抑强、见义勇为 的人”。武侠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独特的地位,特别是在百姓心目中,武 侠与清官一样受到特别的崇敬。骆玉明在《中国游侠史》中说:“侠之立世 存身,大抵重快意而尚豪迈,不欲琐琐鄙鄙,曲意顺人。其重然诺,轻货 财,拔人于厄难,曾不虑生死,则尤为世所称羡者。”金庸则将武侠的道德 标准加以提升,“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不仅是对侠的提升,也是对武 德的肯定。

较次者谓之武士。武士指武技在身、混迹于社会、安身立命者。武技 对这类人是谋生的手段,为己是这类人的第一原则。当武德不与个人利 益冲突,这类人可以为善;当武德与个人利益冲突,这类人可以为恶。这 类人依附于侠,自然有侠的豪气;依附于豪门权贵,则少不了仗势欺人的 嘴脸。

最下者谓之贼。贼指凭仗武技欺压良善、危害地方、欺男霸女、助纣 为虐、掠人财物、毁人名节者。既为正派武林不齿,也为安善良民所恨。

武术是一种技能,武林人必须掌握这种技能。怎样使用这种技能,则 依赖于武林人的道德良知。道德差异造成武林人良莠不齐,正派的武林 人将武德置于首位,在传徒授艺上坚持“人品不端者不传;不忠孝者不 传;人无恒者不传;不知珍贵者不传;文武不就者不传;借此求财者不传; 俗气人骨者不传;市井刁滑者不传;骨柔质钝者不传;拳脚把势花架者不 传”。没有合适的传人,“宁可失传,也不轻传”。

武林生涯江湖路

武林人又被称为江湖人。何谓江湖?《辞海》中解释为“泛指四方各 地,亦指底层社会”“旧时指各处流浪,靠卖艺卖药等谋生的人;亦指这种 人所从事的行业”。生活永远比书本丰富,江湖的含义除上述之外,所指 甚多。庄子云:“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这里的“江湖”是本义上的 江河湖海。杜牧云:“落魄江湖载酒行”,这里的“江湖”指下层社会。范仲 淹云:“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里的“江湖”是远 离官府、远离朝廷的地方。民间俗话中的“老江湖”,释义为社会阅历丰 富、见多识广之负面人物……

还是用武侠小说家的语言来解释江湖吧。古龙称“人在江湖,身不由 己”,这里的江湖是指武林人生活的社会环境。但世界不可能单独为武林 人划定一个范围,武林人生活的社会环境也是普通人生活的社会环境。 通市大衢、幽谷峻岭、荒村野店……人迹所到之处只要武林人介入,就成 为江湖。武林人想用自己的价值观来改造环境,于是啸聚山林的梁山泊 出现了,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场景出现了,隐居绝域潜修绝世神功的图 画渐渐清晰……武林人由于武技在身,又崇尚武德,将他们生活的环境 变成了江湖,江湖路是武林人为自己创造的路。

 

浏览46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