络脉:络脉有别络、浮络、孙络之分。其中别络较大者共有十五,其中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各有一支别络,再加脾之大络,合称“十五别络” 分别由经脉别出,亦有一定循行部位,有沟通表里,加强表里间相互联系与协调的作用。浮络是孙络浮行于浅表者,分布广泛,没有定位,也有沟通经脉与肌表的作用根据《素问•经络论》记载,浮络的属性也有阴阳之区别。孙络是比别络更细小的分支,有行气血、通荣卫的作用。十二经是由正经别出的经脉,属经脉范围。有阴阳之分。阳另,在体内循行后仍归回本经。而阴别,则在体内循行后注入与其相表里的阳经,加强表里两经的联系。 如:手少阴经别,从手少阴经脉腋窝部分出,进入胸腔,归属于心脏,折向上至喉咙, 浅出于面部,在内眼角处与手太阳经脉相合。从而加强了手少阴经与手太阳经的联系。通观十二经别的循行,皆由四肢入胸腹,复浅出于头颅,通达某些正经未能联络的器官与部位,以补充正经之不足。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循行部位上分布的筋肉系统总称,有连缀四肢百骸,维系周身,主司关节枢利的作用。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在体表一定皮肤部位的分布区域,是抵御外邪入侵之屏障。《素问•皮部论》说:“皮有分部,脉有经纪……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表明皮肤划分十二区域,以经脉体表循行区域为依据。因此,十二皮部均按十二经脉命名。网脉:网脉即主要隶属于干经脉络,有别网、浮网、孙网之分。其中别网较大,分别由干经别出,亦有一定循行部位,有沟通表里,加强表里间相互联系与协调的作用。浮网是孙网浮行于浅表者,分布广泛,没有定位,有沟通所有经脉与肌表的作用。孙网是比别网更细小的分支网络,有行精、通气、聚血等强武卫的作用。经络的生理功能:人体是由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感觉思维以及精气神血津液等组成。中国武学家认为:“人之生老病死,生于经藏于络化于脉,经络行则生, 经络旺则健,经络滞则病,经络顿则休,经络停则死。”并认为“警是人类生存的核心,武是人类生存的根本,治是人类生存的关键。”还认为“生源于精气的凝聚,是阴气高度和谐的结晶。老源于动气的衰败,是人体代谢不济的体现。病源于三气的对立,是自我失控的恶果。死源于神气的涣散,是人体通道、管腔、经络失权的结果。”所以说,人的经络具有主宰生老病死的作用。其功能主要表现在沟通表里上下,联络脏腑器官,通行气血,感应传导,生命维持以及调节人体各部分机能平衡等。所谓三气即阴阳禀三气,是人体极为根本的三大动力。中国武学家认为:“三气逆则生病,三气和则健康,三气清则生长,三气浊则萎靡,三气和昌则不老,三气和盛则长寿,三气和足则延年,三气和衰则老化。”其中,阴气即生殖之气是指人体性兴奋相关激素对人体刺激所造成的病理现象;阳气即七情之气是指人体情绪反常相关激素对人体刺激所造成的病理现象;禀气即运动之气是指人体运动锻炼相关激素对人体刺激所造成的病理现象。
联络作用: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以及精气神血液,虽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相互协作,使机体保持着协调、统一、活象。这项维护机体的协调统 一,主要通过经络系统的联络作用而维系着。其人体经脉、经别、经络,纵横交错,人里出表,通上达下,循行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之间。其中,十二经脉及十二经别纵横交错,人里出表,通上达下,循行络属于脏腑和官窍之间。奇经八脉调节联系正经、十二经筋、十二皮部联络筋脉皮肉。十二干经经脉统配、指挥、感受、辨证、应对整个人体的方方面面,是人体适应生存、适应矛盾、适应斗争、 适应攻守、适应战斗、适应社会的根本。脏腑与四肢的联系:十二经筋分属十二经脉,而十二经脉内联脏腑,故使筋肉组织与内脏之间通过经脉联系相互沟通。如手三阴经脉从胸走手,足三阴经脉从胸腹入脏。使内脏与四肢联系。即《灵枢•海论篇》所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 外络于肢节。”从而为肢节运动、气血调节、联络脏腑等内外贯通的武术修炼,提供 了行之有效的理论依据和娴熟的武术修炼运行通道。脏腑与五官九窍联系:十二正经各与相应内在脏腑络属,与五官九窍相连。心经属心络小肠,上行系舌本;肝经,属肝络胆,上行连于目系;胃经,属胃络脾,上行口唇等。从而为五官九窍的武术运动修炼以及调节气血、联络脏腑等武术修炼,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理论依据和娴熟的武术修炼运行通道。脏腑之间相互联系:十二正经不仅各与一脏一腑相络属,形成表里关系。同时通过经别别络使相邻的脏腑也发生一定联系。从而为脏与腑之间相互调节联络等武术修炼,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理论依据和娴熟的武术修炼运行通道。经络系统的内在联系,十二正经阴阳表里相接,有一定的交接和流注次序;十 二正经与奇经八脉之间的分支又纵横交错。如手三阳经与足三阳经均会于督脉,故称督脉为“阳脉之海”,手三阴经与足三阴经、阴维脉、冲脉均会于任脉,故称任脉为 “阴脉之海”。而冲脉又是十二经脉气血会聚之处,故称“十二经脉之海”。而干脉又是所有经脉气血的总指挥,故称“经脉之海”。所以中国武术家认为:“督脉为阳脉之 海,是武家阳性精气血修炼的主要行径。任脉为阴脉之海,是武家阴性精气血修炼 的主要行径。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是武家禀性精气血修炼的主要行径。干脉为所有经脉之海,是武家综合修炼的主要行径。”中国武家就是以督脉、任脉、冲脉的三位一体修炼来共同维护、调节、运化着武家的精气血运行,就是以督脉、任脉、冲脉、 干脉的四位一体修炼来共同支持着武家攻守、表演、保健的正常进行和超常的武术运动能力发挥。
运输作用:在武家的攻守表演运动中,人体各细胞组织器官,均需要一定的精气血来濡润和滋养,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和所需的活动能量。而精气血之所以能运行转化, 畅通无阻,通达周身,营养所有的细胞组织器官,并能发挥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作用,全都依仗着经络动能的推动作用,都是经络动能推动作用的结果。所以《灵枢• 本脏篇》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中国武家之所以能健康长寿,细胞组织器官之所以能健康代谢,脏腑、筋骨、皮肉之所以能生生不息,靠的就是保健修炼、长寿运化、不老调和;靠的就是由保健修炼、不老调和、延年运化给武术运动者带来的健康长寿保障。中国武家之所以能安邦定国,靠的就是攻守修炼、打斗运化、对统调和;靠的就是由攻守修炼、对统调和、 打斗运化给人类社会带来的警觉、攻守、治理等谋略、技艺、智慧的不断提升。中国武家之所以能和谐共处,靠的就是德行修炼、主宰运化、娱乐调和;靠的就是由德行修炼、娱乐调和、主宰运化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平等、互利、双赢局面的支撑。感应传导作用:感应传导又称经络感传现象,是指经络系统对内外刺激具有特别的感应和传导功能,是炎黄子孙在长期攻守实践中反复实验所得出科学结论。就目前已知的几种经络现象,即当我们刺激一定穴位时,人体会产生某种酸,麻、胀的感觉,并沿经脉循行路线而传导放散。人体这种感传现象,就是通过经络的感应传导作用而产生的。其较早的记载见于《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中气穴,则针游于巷。中医常称之为得气或气至;中武常称之为得力、得劲或功至、功到。也正是经过古代武家和医家的反复实践观察,逐步总结形成了后来的经络学说、经络系统、络属脏腑学说等理论体系。正也是中国武家、医家对经络感应传导与放散规律的系统概括总结。调节作用:经络不仅有联络、运输、感应、传导等作用,同时还能保持人体各部机能活动的平衡与协调。当某些原因引起脏腑功能活动或组织器官功能失调时,则通过对经络的调节,使机体活动恢复相对的平衡与协调。当某些原因引起肢体功能活动或运动动作功能失调时,则通过对经络的刺激,使肢体活动恢复相对的平衡与协调。当某些原因引起脑力功能活动或思维调控功能失调时,则通过对经络的击打,使精神活动恢复相对的平衡与协调。
中国武医学家说:“中国武医学家就是通过针灸、刮痛、推拿、拔罐、点穴等对经络的刺激调节作用而达到缓解、治疗、康复伤病效果的。”中国武术家说“中国武术 家就是通过攻击、打斗、对抗、争夺、作战等对经络的冲刺击打作用而达到止戈、治气、修德效果的。”中国武家说“中国武家就是通过恐吓、击打、点穴、按摩、活动等保健手段对经络的刺激调节作用来达到保健、长寿、不老效果的。”也就是说,中国的武术运动是通过对经络的调节、调和、调整作用来达到保健目的的。中国武家就是利用武术运动的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穿蹦跳跃来推动、催动、化动人体的经络运化继而达到调节保健效果的。中国武家就是通过武术攻守的打标点、打营区、打穴位、打位置、打部位等攻击来刺激、激发、激起经络的周行继而达到保健的效果。所以说,中国武家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以及精气神血津液等生理活动的平衡失调都是通过对经络的作用加以调节的。
浏览47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