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第二章武术转型的阶段
与过程
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攻击下,中国传统 的冷兵器逐渐退出战场,被迫走向民间。伴随着列强入侵而传入的西方体育 在与中国传统武术的碰撞与交流中日益显示出它的优越,于是中国武术逐渐 受其影响走向体育化之路。
一、战争影响下的武术发展危机(1840—1901)
从19世纪中叶的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笼罩在战火 中,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让中国人开始觉醒,主动寻求救 国图存的道路,中国社会开始转型,中国武术在这个过程中受到了巨大的冲 击,生存岌岌可危。
(-)战争中冷兵器的溃败
1.鸦片战争(1840—1842)
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国与西方的第一次交锋,打破了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秩序,粉碎了天朝上国的美梦。这次交锋迫使中国人开始 睁眼看世界,由此拉开了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序幕。中国在战争中暴露出军 队的脆弱以及战备的落后。鸦片战争中,英国人打败中国的利器有三个:“一战船,二火器,三养 兵练兵之法”①,正是凭着这三大利器,英国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① 魏源.海国图志•筹海篇三:卷二[M].长沙:岳麓书社,2011. 约》。鸦片战争的惨败,让大多数亲历这场战争的将帅们认识到清军如果不 革新武器、制造出坚船大炮,就无法与外国对抗。1841年,广东沿海开始 仿造西方的坚船利炮,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道光皇帝也曾下令各省赶造大 型战船,而且在朝野上下对于武器的革新都进行了一番探讨,但是直到第二 次鸦片战争爆发,这个共识还没有变成现实。原因可能与道光皇帝没有亲历 战争、对蛮夷了解有限、对革新兵器的迫切性认识不足有关。第一次鸦片战 争后,中国革新兵器的时机错过了。耆英是1842—1848年间代表清政府办理对外交涉的主要代表人物。他 把鸦片战争的失败归因于中国水师的脆弱,而脆弱的根源就是中国传统的武 举制度。因为中国传统的武举制度不管是水师还是陆军都以骑射为主要内容,而对于水兵来讲,骑射的作用微乎其微,这就使得实际应用与选拔制度之间存在相当的距离。耆英认为,“水师营以购求操舟驾楫、辨识风云、熟悉枪炮为要务”,而不应该以骑射为主,所以“水师营将备员弁,应请查照定例,专取水务枪炮,即骑射生疏亦当录用”①。耆英从鸦片战争的实际中看到了中国武举制度与水上实际作战之间的距离,中国传统的武举制度已经严重落后于战争的需要。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1856—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又一次以清政府的惨败而告终,清 政府与英国、法国、美国、俄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有清政府腐败无能的原因,有战术失败的原因,但是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武器设备的严重落后。当时英法联军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作战武器,如线膛后装步枪、线膛后装火炮、蒸汽炮艇等,而清军的作战武器相对 于第一次鸦片战争并没有多大长进,还停留在冷兵器、鸟枪、抬枪、前装炮阶段,炮台也是露天建设的,经不住炮火的攻击。两次鸦片战争,是中国的刀矛弓箭、鸟枪土铳与外国的坚船利炮的对抗与比较,比较后的痛定思痛,引发了清政府对西方的重新认识,这种认识终于引起了对中国传统的军制与军备的变革。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才让中
① 《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2510,转引自:
李光和.力争国权,整军经武[J].社科纵横,2006, 07o 国人下定决心,学习夷人之术,在改善战船和火器外,学习西方的养兵练兵之法。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养兵练兵之法开始于洋务运动。1861年,清廷批 准了一个在天津训练几百名官兵的计划。
浏览57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