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第二章武术转型的阶段

与过程

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攻击下,中国传统 的冷兵器逐渐退出战场,被迫走向民间。伴随着列强入侵而传入的西方体育 在与中国传统武术的碰撞与交流中日益显示出它的优越,于是中国武术逐渐 受其影响走向体育化之路。

一、战争影响下的武术发展危机(1840—1901)

从19世纪中叶的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笼罩在战火 中,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让中国人开始觉醒,主动寻求救 国图存的道路,中国社会开始转型,中国武术在这个过程中受到了巨大的冲 击,生存岌岌可危。

(-)战争中冷兵器的溃败

1.鸦片战争(1840—1842)

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国与西方的第一次交锋,打破了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秩序,粉碎了天朝上国的美梦。这次交锋迫使中国人开始 睁眼看世界,由此拉开了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序幕。中国在战争中暴露出军 队的脆弱以及战备的落后。鸦片战争中,英国人打败中国的利器有三个:“一战船,二火器,三养 兵练兵之法”①,正是凭着这三大利器,英国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① 魏源.海国图志•筹海篇三:卷二[M].长沙:岳麓书社,2011. 约》。鸦片战争的惨败,让大多数亲历这场战争的将帅们认识到清军如果不 革新武器、制造出坚船大炮,就无法与外国对抗。1841年,广东沿海开始 仿造西方的坚船利炮,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道光皇帝也曾下令各省赶造大 型战船,而且在朝野上下对于武器的革新都进行了一番探讨,但是直到第二 次鸦片战争爆发,这个共识还没有变成现实。原因可能与道光皇帝没有亲历 战争、对蛮夷了解有限、对革新兵器的迫切性认识不足有关。第一次鸦片战 争后,中国革新兵器的时机错过了。耆英是1842—1848年间代表清政府办理对外交涉的主要代表人物。他 把鸦片战争的失败归因于中国水师的脆弱,而脆弱的根源就是中国传统的武 举制度。因为中国传统的武举制度不管是水师还是陆军都以骑射为主要内容,而对于水兵来讲,骑射的作用微乎其微,这就使得实际应用与选拔制度之间存在相当的距离。耆英认为,“水师营以购求操舟驾楫、辨识风云、熟悉枪炮为要务”,而不应该以骑射为主,所以“水师营将备员弁,应请查照定例,专取水务枪炮,即骑射生疏亦当录用”①。耆英从鸦片战争的实际中看到了中国武举制度与水上实际作战之间的距离,中国传统的武举制度已经严重落后于战争的需要。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1856—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又一次以清政府的惨败而告终,清 政府与英国、法国、美国、俄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有清政府腐败无能的原因,有战术失败的原因,但是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武器设备的严重落后。当时英法联军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作战武器,如线膛后装步枪、线膛后装火炮、蒸汽炮艇等,而清军的作战武器相对 于第一次鸦片战争并没有多大长进,还停留在冷兵器、鸟枪、抬枪、前装炮阶段,炮台也是露天建设的,经不住炮火的攻击。两次鸦片战争,是中国的刀矛弓箭、鸟枪土铳与外国的坚船利炮的对抗与比较,比较后的痛定思痛,引发了清政府对西方的重新认识,这种认识终于引起了对中国传统的军制与军备的变革。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才让中

① 《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2510,转引自:

李光和.力争国权,整军经武[J].社科纵横,2006, 07o 国人下定决心,学习夷人之术,在改善战船和火器外,学习西方的养兵练兵之法。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养兵练兵之法开始于洋务运动。1861年,清廷批 准了一个在天津训练几百名官兵的计划。


  1.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太平天国运动是发生在1851—1864年之间,由洪秀全首先在广西金田 发起的反抗清朝封建统治和外国侵略的农民起义战争。这场战争持续了 14 年,太平军的势力扩展到17个省,引起了清政府的严重恐慌。太平军在起 义初期,使用的武器主要是以刀矛为主的冷兵器和少数中国的旧式火器。为了对付清军的剿杀,1853年太平军定都天京后,开始购买洋枪洋炮, 用来更换传统的兵器,并设厂仿造洋枪洋炮。太平军的训练内容不仅包括传 统的武技训练,而且还有射击训练和战阵训练等内容。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则开始大量购买火器,随着火器的逐渐增多,开始加强射击的训练,请一些洋教官教习射击技术,所以当时太平军的射击技术比清军的射击技术熟 练很多。为了剿杀太平军,1853年曾国藩也开始购买洋炮,并在后来对抗太平 军的湘潭和岳州战役中依靠洋炮取得了胜利。但是直到1861年,曾国藩的 湘军还是以传统的刀矛、抬枪、劈山炮等传统兵器为主,洋枪洋炮在军队中 所占的比重非常小,充其量只能是点缀而已,而且曾国藩并不赞成用西法练 兵。1862年,曾国藩所率的湘军在合围天京时,遭到了太平军洋枪洋炮的 沉重打击。这个时候,太平军使用洋枪洋炮的规模远远超过当时的湘军。1862年李鸿章到达上海后,被西方文明所吸引,大力购买枪炮,变革 淮军,并在与太平军的对抗中初步取得了胜利。1862年9月,李鸿章将旧 式枪炮废除,改以洋枪队和劈山炮,后来全用洋枪,劈山炮逐渐减少,原始 的小枪、抬枪、刀矛全被革去,并大量购买西洋炸炮,成立炮队。1863年, 进攻苏州的淮军所拥有的洋枪已经达1.5万~ 1.6万支之多,再加上郭松 林、刘铭传等部所装备的洋枪,士兵所配洋枪的比例达到四分之三,远远超 过了太平军的装备。清军在武器装备上的改进无疑是剿杀太平军胜利的重要原因。在引进西 方的洋枪洋炮方面,虽然清政府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就意识到这个问题,湘 军也确实引进了一部分洋枪洋炮,但是开始的时候却没有太平军那么积极, 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加上太平军使用洋枪洋炮的刺激后,清政府才真正 大张旗鼓地引进洋枪洋炮,并建立自己的兵工厂,仿制洋枪洋炮。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刀、矛等冷兵器逐渐在战场上被废弃。

  • (1853—1868)


捻军是晚清咸丰、同治年间活跃在黄淮地区的一支主要由农民和手工业 者组成的武装力量,纵横北方各省,与太平军遥相呼应,对清政府造成了很 大的威胁。

I860年11月5日,清帝特命蒙古亲王僧格林沁为钦差大臣来对付山东 和河南的捻军,12月中旬,他率领三千五百名骑兵、两万名八旗步兵和五 千名绿营军开到济宁,却在12月26日的第一次作战中失败。后来僧格林沁 使用了天津通商大臣崇厚奉钦命派遣的一营外国人训练的军队——天津洋枪队,才解除了危局。1864年以后,捻军的势力更是强大,成为一支以骑兵为主的作战部队,僧格林沁自己在追击捻军的过程中身亡,标志着僧军对抗 捻军的失败。对抗捻军的失败使得清政府的主要军事力量大受损失。1865年5月25日曾国藩被任命为镇压捻军的钦差大臣,这成为清廷剿捻之战的转折点。1865年6月6日,曾国藩手下的将领李鸿章派六千名士兵乘四艘轮船和五艘西洋帆船前往天津,里面有一千名步枪手和炮手,他们拥 有戈登的一些大炮,并在上海附近受过英国人的训练。当时清政府军队是一 支用现代兵器武装的军队,显然胜过捻军的骑兵。因为捻军仍然缺乏火药武 器,所以对付捻军第二个阶段的战争实际上是捻军的骑兵与清政府淮军的现代兵器的对抗,最后是现代兵器战胜了骑兵。1866年12月7日,曾国藩辞职,李鸿章任钦差大臣,他使用现代武器 和四千九百人的骑兵来对付捻军,欧洲兵器与骑兵的结合给了捻军强大的压 力。1868年,剿灭捻军之战结束后,地方军成为捍卫清朝安全的主要屏障, 其中包括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楚军,以及豫军、滇军、 川军等,这些军队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使用了更多的西方先进武器。随着西式兵器的大量使用,到19世纪70年代清军具备了镇压大部分地区叛乱的 能力。

  1.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武术作为冷兵器在战场上的作用已经被证明是微乎其微的,特别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洋务派开始学习西方的生产技术和军事技术,试图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19世纪60年代,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等是洋务运动时期建立起来的新式军队。

浏览57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