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武术与舞蹈
武术文化与传统舞蹈有着很大的联系,两者甚至在很多地方 都有着共通之处,而且中国舞蹈在被创编以来就在很多动作上也 包含有武术动作的影子。在我国古代的舞文化中,实际上呈现出 的是一种“舞”“武”交融的场景,舞中有武,舞中现武,舞中存武。 与此同时.武术中也包含有许多“舞”的元素,一些武术技击套路 经过进一步艺术化,出现了剑舞、拳舞等。武术与舞蹈最佳的融合形式是“武舞”,武舞的形式可以表达 舞蹈中的思想感情.也能表达武术的力度与技击特点,由此武舞 具有了独特的娱乐性和艺术性.但同时也具备一定的实用性。在武术的技击性、套路演练性与舞蹈的艺术性尚没有充分发 展的时期,很难区分武术、武舞与舞蹈。
(二)武术与杂技
杂技是我国传统艺术中的重要项目,究其历史来看,杂技与 武术出现的时间相仿,在表演形式上是一种直接反映人体各种技 能的艺术.也是一种以超常的技巧为特征的表演艺术,其在一些 动作的基本形态上与武术有着诸多相似的地方,而且练习杂技的 人也需要练就坚实的基本功。传统武术的训练方法,自然也为杂 技所运用.如“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等,正是武术与杂技共通 的训练原则。而就武术运动来看,其中许多绝活武技甚至也可以直 接作为杂技节目进行表演,如闭气功、铁布衫等。另外,许多兵器成 为杂技的表演道具,如“飞叉”就是由武术器械演化而来的。从这不 角度来看,我国的杂技艺术也对传统武术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影响。
(三)武术与书画艺术
中华武术中蕴含的其他传统文化众多,其与我国的壁画、书 法等艺术形式也有诸多关联。由此可见,武术与艺术的融合可以 体现在方方面面。其中最为明显地体现在许多宫室、庙堂中绘制的壁画上,武 士、侍卫以及多种武术相关活动都成为绘画的主题。而书法与武 术的相通之处有四点:第一是书法讲究“劲力”,这与武术讲究的 劲力相似;第二是书法用笔有收有放,每往必收,每垂必缩,含蓄 而锋芒不露,这与武术中的拳打脚踢肩撞等都有的放矢,要求攻 守兼备相似;第三是书法重神韵,而武术也对更加深层的“神韵” 有着较高要求,而不是仅仅追求动作上的相似;第四是书法讲究 刚柔之法,而武术也强调刚柔并济、亦刚亦柔、变化万千。总的来看,我国的传统武术拥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正因 为其中饱含的文化,才使得传统武术成为我国的一张出色的文化 名片,传播到全世界,始终为我国在国际上的文化交流做出卓越 贡献。
六、传统武术文化与宗教民俗
(一)武术内容与宗教
宗教对于传统武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得传统武术中也蕴 含着一些宗教文化。仔细来看,宗教对武术的影响涉及武术的思 想理论、技术战术和内功修炼等各个方面。对传统武术影响要数 我国本土宗教道教最多,特别是道教中的武当等内家拳最具代表 性,这种影响几乎是全方位的,一方面它不仅使武术保有了高度 成熟的技巧、迷人的神韵,而且还让武术蕴含了深刻的哲学思想, 增强了武术的独特魅力。例如,道教有“我命在我,不在于天”的 主张,这个主张用今天的话来描述就是“以人为本”,而当其运用 到实践中后就可以理解为期待通过自我后天的锻炼来实现强身 健体,维持良好健康状态的目的。另一方面,道教还以“道”和 “德”作为宗教信仰和行为实践的总原则,以清静为宗,以柔弱为 用。武术家们以'.我命在我,不在于天”的思想为指导,刻苦习武 健身、修心、养性;以“德”自律,培养自己的武德和高尚情操。道教对传统武术的影响具体来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 方面,道教的思想理论被武术家们所学习、掌握、吸收,使得传统 武术中有许多技击原则和理论依据与道家理论类似,甚至是相 同。另一方面,传统武术对道教文化的吸收,还表现在以之指导 武术的动作、招式、步法、套路和技术应用。其中,至今还在被广 泛用于武术的技能锻炼的道教内丹功仍旧发挥着不可替代的 作用。由此可见,宗教推动了中华武术史的变革与进步,进而也证 明了宗教文化是传统武术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武术流派与宗教
我国传统武术的流派众多,风格各异,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 的武术流派要数少林和武当。民间传说认为少林武功的创始人 是南北朝时期南印度禅师菩提达摩,而武当武术创始人则为武当 山道士张三丰。不过,关于这两大武术派别创始人的正史则没有 绝对可信的证据或翔实的记载。事实上,形意拳也是传统武术的流派之一。然而其创始人姬 际可并非某种宗教的信奉者,但他在创立形意拳的过程中也受到 浓重宗教思想的影响。此外,还有八极拳、八卦掌、迷踪拳、迷踪 艺、燕青拳、秘踪拳、岭南白眉派、大悲陀罗尼拳等门派创始人也 都与宗教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三)宗教与武术发展
习武对宗教发展起到助力作用
道教和佛教在我国有着广泛的传播。随着这两种宗教的发 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形成了儒、释、道三教互相争夺、互相 吸收又互相配合的鼎立局面。寺院和道观在这一时期已经不单 单只是作为信徒朝拜祈福的场所,而且许多寺院已经开始从事一些经营土地及其他各种营利活动,从而形成了一套寺院经济体 系。这种体系的出现使得越来越多的专心以习武作为主要修行 方式的武僧的出现成为可能,另外,鉴于寺院大多所处深山老林 之中的地理环境特点,为了对付猛兽或保卫寺院,习武也成为必 需活动行为。唐武德年间,少林武僧帮助秦王李世民活捉了隋末割据势力 代表王仁则,使李世民扫除了前进道路上的最大障碍,即位后,他 给予少林寺诸多优待•赏赐大量金银和土地,并允许以寺院的名 义招募武僧,这使得少林寺的武僧人数一度达到2 000余人,少林 寺由此声名大振,广受习武者推崇。宗教环境为习武提供便利宗教寺院的位置多处在深山名胜等清静之处,交通不便、硬 件设施较差。基本的生活都要依靠人本身的能力来完成,如登高 爬山,需要脚力;砍柴担水,需要臂力;夜黑风高,需要胆气;蒲团 从禅,需要毅力。而开阔宽敞的庭院或宽阔的平原都是习练武术 的绝佳场所。在这种自然环境下,观察禽兽动作,思考某些令禽 兽长寿之奥秘,并受启发编制出一些模仿性的武术动作•都是有 很好的条件的
第二节传统武术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理念也在发生着变化。目 前,对于社会的核心价值的理解通常为是与价值体系相统一的一 种集合爱国、富强、改革、创新于一体的综合价值观。在现代,要 想建设出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必须要以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 理念,具体来说就是尊重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将他们的利益放在首位,促进人们全面自由发展。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必须能够反 映社会中主、客体两方面的关系,是互相影响与制约的,具有一定 意义上的相对性,是对自身特点的表示。另外,核心价值观还有 一点是其重要性的表现,那就是它是对社会中出现的事物的是非 判断标准,是最基本且长期需要维持的价值观。
在强调“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发展理念中,要求人的自由发 展需要在科学的指导下完成,如此会更有效率,真正为发展提供 助力。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核心内容便是以人为本,人作为主 体,一切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促进人与社会全面发展。 促进共同富裕首先要坚持公平与正义的社会主义价值观,这是达 到共同富裕的基本条件。
二、武德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武德是武术文化中的重要精髓之一「未曾习武先习德”的古 训也表明了武德对于习武之人的重要性。武德教育中的很多观 点不仅对习武之人有着较为深刻的影响,对于现代社会来说也有 很多适用的地方,并且就现在而言,一些影响已经切实存在,甚至 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也有诸多关联。这里就对武德教 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进行研究。
(一)武德教育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的影响
我国的传统武术不仅是单纯的武术运动,在它内部还蕴含多 种丰富的文化,其中“武德”就是最具代表性的精神意志类文化体 现.这是与所有其他运动所不同的地方.同时,武德也是弘扬中华 传统美德的重要手段与方法。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下,探索 出一条适合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非常关键,而 武德教育就是效果良好的途径之一。武德是中华传统美德中的 一个分支,两者的共同之处众多,而由于武德附着在一个重要的 实体 一武术之上,因此对其的了解更具有显性的特点,更具体、 更形象。在武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武德被大众所接受,并且一致认同 武德所提倡的内容可以对社会主义的文明、和谐、稳定、进步提供 很大的帮助。与此同时,武德本身也会得到更好的发扬与传播。 将武术中的武德教育理念与价值功能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的教育中,对其教育教学的方式是有价值和意义的,并且是一种 创新的教育理念,对武术的发展更是十分有利。
(二)武德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武德与国家“以德治国”的方针政策我国武术至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它历经长期发展至今. 绝对是历史的沉淀、演变、传承下来的伟大财富。“尚武崇德”是 武术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这种核心思想决定了我国的传统武术 与其他国家的一些注重实战和杀伤的格斗技术的本质不同,为人 们展现了武术“自强不息”的精神与“厚德载物”的魅力。武德的 内涵主要是要通过习武,体现出仁爱主义、重信守义、刚健自强、 立身正直等,追求人生的自由与平等。可以看出,这与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有许多相同之处。
文化是一种动态的存在,它会随着社会与科技的发展而变 化。目前,我国致力于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方 针政策,如此一来就切实通过有形与无形的方法将治国战略巧妙 结合,对社会的稳定发展非常有价值。从现实来看,目前我国的 法律较多,基本涉及了社会中的各个方面,尽管其中有些内容还 不够细化,但方向是好的,一直在逐渐成熟之中,这需要一定的时 间。相反,从许多社会问题中反映出的德育教育的不足更加被人 们所关注。诚然,这里面有法律不健全的原因,但更多的还是与 人们道德缺失有关,体现出德育教育的不足。这并不是一个小问 题,而是一个关乎具有中华五千年悠久历史传统美德的民族的未 来发展问题。传统武术在全民健身之中是人们热衷的重要项目, 它可以有效促进练习者的身心素质水平,除此之外,在人的精神层面的培养上,武术培育人们自由向上、团结友爱、诚实守信、爱 国敬业,是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方式。在构建和 谐社会的道路上,重新维护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友 爱的关系,达到全面贯彻国家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方针 政策
武德与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上,明确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 基础,以求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中国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坚持“育人 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理念。这些精神都为德育指明了未来的 发展方向。可以说这一决定是非常关键的,它的正确性主要在 于,青少年是未来我国各方面建设的接班人,他们的个人品行直 接影响着我国未来的发展道路。至于弘扬民族精神,传递文明思 想,如果能有一个实际载体才是最为理想的,那么包含中华传统 美德的武术自然就成为这一载体。通过武术的习练来培养武术 者自身的道德修养,把中华民族伟大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同时, 促进武术的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和谐进步。“立德树人”追求的是在“德”的标准下,人们主动地维护社会 的公平与互助。由此,在近些年的教育领域中普遍突出了 “德育 为先”的教育理念。这种“德育”的基础就建立在中华五千年的文 明历史基础之上,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具有与时俱进的 教育理念,是传统美德文化的精华所在。武德蕴含在武术之中, 任何习练武术的人都会在其中受到武德的潜移默化的感染,使其 明白习练武术的本真为何。由此可见,习练武术不单单是一种技 能上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多的是一种民族文 化的传递过程,从它的忠、信、孝、悌、礼、义、廉、耻与扬善、诚信; 爱国、正义等道德观念可以看出,武术在当今时代的价值依旧,并 不与现代社会脱离。现实所处的社会已经被利益太多地浸染,人们逐渐在这种大 环境下迷失了方向.甚至失去了本应有的人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正是为了扭转这种人们的精神缺失而提出的伟大工程•期 望以此重新唤醒人们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视,提高国民的民 族精神与优秀品德,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精神。以“武 德”为核心思想的传统武术已经在大、中、小学中开展,成为不可 或缺的体育教育内容,它将为培养青少年顽强拼搏、勤学刻苦、尊 师重道、爱国主义等优秀品质做出卓越贡献,为社会主义精神文 明建设提供助力。
浏览98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