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武术精神的内涵与核心价值观的关联性分析
1.武术精神内涵中的当代价值
先秦时期的武术是我国传统武术的开端.而与传统武术相伴 而来的武术文化也由此开始形成。.最初的武术只是人们强身健 体的方式.同时,在军事领域上有着更多的用途。随着历史的不 断发展及社会文明不断进步,武术与传统文化逐渐融合.另外,其 还被赋予了爱国、坚强、仁义等精神内涵。对于传统武术的习练 而言,如果习练者没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就不配称为一个高尚的武 者。其原因在于习武实质上是一种自身的修行,武术只是这种修 行的外在表现形式,因此,习武不仅要求在技艺上不断地勤加练 习,更要求能够对心性进行磨砺。如果只是在武艺上略胜一筹, 没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充其量就是一个莽撞打手而已。综观我国 历史上的武术大家,无一不是武艺与品德兼修之人。真正的大 师.在长时间的修炼中,会磨砺出坚强、谦让、诚信、友善的高贵品 质,这些就是中国武术的精神内涵。
传统武术的历史非常悠久,其精神的存在吸取了我国古代 儒、释、道的思想,由此使其从古代到今天都对中国人产生巨大的 影响,武术精神一直鼓舞着中华儿女、炎黄子孙自强不息、、不断创 新。时至今日,武术精神的内涵在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中依旧可见,继续发挥着它不可替代的精神作用。当代的价值 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在十八大上提出的,即“24 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 诚信、友善”,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人民的精神内涵,是促进社会主 义建设发展,鼓舞中国人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柱。总的来看,当今所推崇的核心价值观中有许多与传统武术精 神所推崇的内容相近,甚至可以说现代价值观是受到了武术精神 传承的影响。爱国主义、诚信、友善等这些从武术精神借鉴而来 的当代价值观,具有新的时代内涵,不得不说核心价值观是从包 括武术精神在内的传统文化中汲取的。
2.武术精神的内涵与核心价值观的相互促进关系武术精神的内涵与核心价值观之间是一种相互包容的关系, 它们都源于传统文化.拥有共同的文化基础。两者的包容关系具 体解释有如下三点:第一,核心价值观中的一些内容是从武术精神中汲取的,与 核心价值观本体内容结合后形成了新的价值体系,如爱国、诚信、 友善等。在新时代下很显然这种新内涵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也为弘扬传统的优秀文化提供了 桥梁。
第二,武术精神有其积极向上的一面,并且在新时代中,这种 积极的内容仍旧需要进一步创新,以期获得与时俱进的发展。如 此也就使得武术精神改变自己及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框 架中的改革创新就显得很有必要。
第三,当下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武术精神已经与过去有所不 同,它是一种在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指导下创新发展而来的。在当 下,我国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武术精神则成为这种社 会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之一,成为价值观的具体指向,为弘扬 社会主义价值观发挥独特的作用。
(二)武术精神与核心价值观的创新
通过武术精神来影响人们的当代核心价值观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的重大意义在于为了使社 会的发展始终与主流发展趋势相适应•其最终的目标是致力于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为此,许多社会学家和政治学家 都从多个角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分析,认为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是以爱国主义为基础.以以人为本为主体,以 和谐社会为灵魂。武术精神和核心价值观都是立足于我国的发 展与文化传承,两者的统一目标都是以民族精神为根基。在现代 生活中我们极力宣传和学习核心价值观•同时,我们也应积极弘 扬武术精神中的优秀成果,这样才会对当代价值观的传播起到良 好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赋予武术精神当代的精神 内涵C通过核心价值观实施对武术精神指导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武术精神的创新也有一定的指导作 用,这种作用的最大体现就在爱国、和谐和自强三个方面。
首先,精忠爱国自不必多说,这是武术精神中的重要内涵。 尽管在现代武术的军事价值大减,但武术强身健体的最大功能依 旧对国家的建设起到重要的作用。其次,和谐是武术精神的品质要求。传统武术的一大特点就 在于其是对习练者内在和外在的双重修炼,达到内外兼修的境 界,实际上这也就是一种追求内外和谐的理念,有时甚至对内的 修炼的意义还要大于外在的修炼,对人达到“育”的作用。而现代 社会对武术精神的创新.依旧秉承了这一思想原则,追求以人为 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最后,武术精神中的自强不息是它的基本诉求。众所周知L 习练武术不是简单的事情,在正式练习武术前要打好坚实的基本 • 54・功,然后才是技术动作的学习,最后还有内在气质的练习。只有 那些拥有持之以恒毅力的人才能最终练成。这种精神对个人的 坚韧品质的历练是这样,而对于一个国家和社会来讲其道理也是 这样,只有国人拥有自强不息的精神,才能在各种环境中都能持 之以恒地为国家的发展与长久的繁荣添砖加瓦。
第三节传统武术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
一、我国传统文化中“和”的内涵
在深层的价值系统层面,特定文化共同体的文化传统与浸润 于其中的人群之间的关系并非是一种游离在外部的关系,而是一 种内在的关系。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历史中也已经有许多 先例证明了过度引入西方文化是错误的行为。只有具有内在生 命力的文化传统的基础后,再对民族优秀文化的整合.才是文化 创新的正确方式。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根基是其民族文化,文化 精神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要全面营造精神和谐的 社会,就必须把思想道德建设与培养民族精神置于一个较为显著 的位置。
关于和谐社会的问题研究,总归不能忽视对一个“和”字的研 究,也就是要了解这个“和”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如此才不会使和 谐社会的发展走偏了路。对这个“和”字的研究.与不同元素搭配 产生不同的含义,每种“和”的元素都对社会与文化产生重要 影响。
(1)我国学者张立文教授认为,“和合”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患 想,所谓“和合”二字中的“和”是和谐、和平、祥和之意;“合”则是 结合、融合、合作之意。在我国近代史的发展中,西方文明进入我 国,一度使我国对自身的传统文化产生了质疑,认为是一种落后 的、腐朽的文化°我国的文化在那一时期的没落速度很快,西方文明快速涌入我国。在这一文化激烈对撞的过程中,人们普遍认 可文化的二元对立观点,认为文化的融合只能是一方吃掉一方的 形式来达到最终的统一。然而,“和合学”不采取二元对立的思维 模式,而以体用论思维方式,即使传统与现代保持一定的强力,又 使其会通融合,即运用融突和合思维模式,使传统文化的诸因素 融突和合“转生,使新生命、新事物生生不息。“和合学”看似和 谐圆满,但这并不代表它本身就不存在矛盾,但其内部的诸多元 素又可以做到互相补充、相反相成,这恰好也成为融合的一种形 式,共同促成了新生。
(2)和生意识是指各民族、文化、生存在社会中的人等都应相 互和生。和生是共荣的基础。不过,我们也应该承认,在和生的 过程中不可能达到完全的和谐,总是会为了某些利益导致争夺或 冲突。不过,这种争夺与冲突的最终结果还是导向和谐与融合 的,以宏观的历史发展来看,总归还是有益的,甚至可以称其为是 一种不破不立的行为。
(3)和处意识是人与自然、社会、他人、心灵、文明,都处在共 同的环境中。人类在这个环境中是最为脆弱的,因为一旦人在离 开自然、社会、他人、文明后,就处于不存在的状态中。所以,为了 人类更好地生存,不仅需要自己生存下来,还需要让周边的环境 也得到好的生存状态,达到“和处”的状态。
(4)和立意识追求的是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独立性,因此对 共同的存在,也就是“立”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人类的本性使得其 总想通过消灭对立面的方式展现自身的威严,其实,这种想法有 人类思维劣根性的影响。实际上,存在的任何事物都有其独立存 在的形式与意义。为了能够一同“和立”,急需建立这个意识,而 不是唯我独尊,强加于人,追求多样、多元的和生、和处、和立,这 便是和立意识或和立原理。
(5)和达意识追求的是在当前多元文化、多元发展、多元样式 各种错综复杂情境中求取协调、和谐,以共同发达的状态。
(6)和爱意识追求的是上述和生、和处、和立、和达意识的基 础和核心。在“和爱”意识的要求下,人们需要懂得爱、珍惜爱、学 会爱•将培养爱的能力重视起来,“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社会 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就不是一句空话。
浏览66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