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传统医学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那就是经络学说。 受此影响,武术中也经常运用到经络学说的理论,甚至一些武术 的动作套路也是以经络学说为基础创编的。由此可见,武术运动 本身具有较强的保健、健身功能。不仅如此,经络学说还为武术: “点穴”法提供了理论基础。下面就以太极拳和气功为例,进一步 揭示传统武术文化与古代医学之间的关系。

(一)太极拳与古代医学

太极拳保健健身的原理主要是通过外动与内动来完成的,以 期使丹田之气受鼓荡而推动奇经中的督、任、冲、带四脉,进而调 节人体十二正经之气血,使人体内部培蓄精气、疏通经络、扶正祛 邪,最终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祛病健身、抗老益寿”的 功效。具体来看经络的活动,它主要是人体的体表和内部各系统脏 器之间的相互影响的活动。许多人在练习太极拳达到一定的时 间后会出现诸如腹鸣、指尖酸麻、有针刺感等现象,这是正常的反 应.是一种人体内行气的现象,表明经络是畅通的。

(1)太极拳中,其功法的“主宰于腰”“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就是典型的锻炼任脉、督脉、带脉、冲脉的方法。太极拳中的腰部 动作经常要保持松沉直竖,并且旋转舒缓轻柔,以腰为轴带动上 下肢的动作,如此动作不仅锻炼了任督二脉,又使带脉膨胀,肾部 充实,日久能使腰部肌肉更加强健,小腹部也冲脉气势旺盛。

(2)太极拳的“缠绕运动,动贯四梢”.要求动作舒缓圆滑,动 作大多呈现弧形,由此使得任何动作在形式上都能成为圆运动的 一个部分。这个动作可以使肌肉纤维、韧带和关节在均匀、连贯 的反复旋转中得到运动.由此利于气血畅通.流转贯注于四肢达 到本周则枝荣的目的。

(3)太极拳的“尾闾中正”练法关键在于使尾闾骨正对前方, 这是在太极拳运动中始终保持身体重心稳定的关键方式°在套 路中的前进、后退、左旋、右旋,中定时始终注意“长强穴”的松沉 直竖。而“长强穴”是督脉的络穴.转走任脉,所以,在注意“长强 穴”的情况下,在整套拳路中不断地运转、压挤“长强穴”,能够通 调任督二脉。

(二)气功与古代医学

气功依附于经络而发挥作用•因此.气功的核心就是明经络。 经常练习气功并且达到一定境界的人通常可以将练功的注意力 从外部的身体形态转移到身体内部,着重通过呼吸的锻炼达到鼓 荡推动的效果•使全身经络气血畅通。让经络之气畅通于任督二 脉的功法,叫小周天运行法。让经络之气畅通于十二经脉的功 法,叫大周天运行法。让气以丹田为基础,使丹田之气循经而通 行全身的功法,叫丹田运行法。尽管这些功法名称与动作有所不 同,但其目的都是一致的,即为了疏通经络。

练习气功主要看重它对于气与意的锻炼,练习时,强调以意引气,带动气沿着经络运行,以此实现治病强身的目的。我国传 统气功尽管种类繁多,但其基本理论是一致的,在练习时都是要 求练习者将注意力集中到某些关键腌穴上,典型的如头部的印 堂,,胸部的膻中.腹部的神阙、气海和命门,腿部的足三里,足部 的大敦和涌泉等。通过这种凝神的方式,可以有效排除杂念,汇 聚真气。这种练功的方法对于一些身患慢性病的人来说是非常 理想的缓解方式,如高血压病人练功时,注意脐下、脐间或大敦、 涌泉穴,则血压会下降;注意印堂、百会则血压能上升,这是气功 与胸穴关系密切最典型的例子。对那些掌握气功真谛的人来 说,通过观想体表经络穴位的锻炼,则会逐渐出现“内景返视”现 象,具体说就是能够将内气沿经络路线运行的场景直观地“看 到”,境界更高的气功大师甚至可由经络部位发放外气.为他人 治病。

四、传统武术文化与伦理道德

(一)传统武术对武德的崇尚

中国武术博大精深,提到武术和功夫,不由得让人联想到武 侠片中的打斗甚至杀人。综观世界武术,与中国武术不同的是. 其他国家的一些武术的本质就在于如何在实战中取胜对手,是一 种实践性和目的性很强的武术。尽管中国武术的表现形式和用 途也是以格斗技术为体现,但与其他国家的武术相比.我国传统 武术中更蕴含了深奥的东方文明和东方哲理.其中最值得一提的 就是我国武术中包含着非常鲜明的伦理特色.即“武德”。我国武 术中蕴含的丰富的武德非常恰当地诠释着我国是一个仁义之国、 礼仪之邦,以及通过武术来表达一种重传统、重经验、尊师爱徒的 人伦观念。武德体现在许多拳派的门规戒律中,少林《拳经拳法备要》强 调“道勿滥传”,应传“贤良之人'《少林短打十戒》中更强调:“强 横不义者不传,强横则为乱,无义者则负恩。《峨眉枪法》说「不知者不与言,不仁者不与传,谈元授道,贵乎择人。”甚至点穴法的 创造也是仁者精神的体现。少林秘典《罗汉行功短打》说,点穴法 的创造是“圣人不得已而为之”,是为了使人“心神昏迷,手脚不能 动,一救而苏,不致伤人……有志者细心学之,方不负圣人一片婆 心也工 中国武术的伦理思想在儒家仁义精神的基础上,融会了 禅宗佛学的“持戒”“化解”的慈悲胸怀,又以道家的“不争”“虚静” 修身养性来调处,深刻地反映了中华民族善良、诚信、热爱和平的 美德。

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一贯为武林界所尊崇,并且身体力行。 如现代太极拳名师王培生所著《乾坤铭戊己功功谱》中“行功准则 纲要”第一条所讲:“练武者应遵守武德……若能做到心胸坦白、 光明正大,方可德艺兼修,所以说身正则艺正。艺无德不立。总 之,武术也要讲德才兼备,否则必人歧途。”在现实中也确实如此, 不管是历史中的故事还是现代社会的习武之人,其中有些武者由 于没有注重对武德的感悟而偏离了武术的本质,他们利用所学功 夫无恶不作、,恃强凌弱,给社会和传统武术运动带来了非常阴暗 的影响。因此,为了防止出现这种情况,还武术本质精神于其内, 就要在练习武术时,或是练习武术之前.做好武德方面的引导和 传承,真正做到“未曾习武先习德”。

(二)传统武术技法与伦理道德的统一

可以说,我国传统伦理道德与传统武术的技法是相统一的。 这种统一不仅在传统武术的门规总论中体现,它还在武术技法中 有机地彼此融合着,如太极推手有两条原则」见利思义”和“舍己 从人工这八个字是太极技击中拳理的核心,而如果将这八个字 的意义放到整个人生的角度上看,它恰好也符合人生的修为。它 表达的意义不只是高大上的道德理论,更重要的则是要将这种理 念融化在个人的血液当中,表现在行动之上。太极拳在推手中体 味“见利思义”,会证实人际关系中这一至理。推手实战中的失败 者,往往是“见利”而“忘义”,忘记了太极推手不丢不顶的拳理要 义,而被引进打空,导致失败。“舍己从人”看来是与对抗不相容 的.然而世界上一切事物正反相成的道理、阴阳相互转化的规律. 却是真理。太极拳中有一个尽人皆知的理论叫作“牵动四两拨千 斤”.这个道理正是在舍己从人的原理指导下借力发力的技击技 巧。正常思维中,由于质量的不同「四两”和“千斤”是难以等同 对抗的.但为了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使♦,四两”能和“千斤”抗衡, 就需要一个巧妙的“牵动”。其实,这里的“四两”与“千斤”都是比 喻,根本要义是“舍己从人”。“见利思义”和“舍己从人”在现代社 会中依旧有其重要的意义,只有拥有这种道德才能获得真正的成 功,否则已拥有的事物,也可能在瞬间倾覆。由于受我国长期封建社会制度的影响以及自古就有的尊师 重道的美德,武术作为较为完整和具有明显民族特征的“国粹”流 传千载而绵延不断.而且被历代贤能智者奉为文武兼修的人才标 准。自唐代武则天时期开设文、武两科同时科举取士以来,直至 清末光绪年间,延续千余年之久。这种开科取士的形式在一定程 度上对习武之人是一种鼓励和提倡,用现代的语言说就是重视全 面型人才的培养以满足社会需要。而如果传统武术真的只能以 杀戮和野蛮等同的话,那么这种“文明”的形式将很难得到传承。 这种伦常观念一直贯穿在古今所有拳种的门规之中。中华民族 崇尚的是曹丕与邓展比剑那种点到为止的较量,并不赞赏拼死争 斗。这种追求使武术向智巧和养生、艺术表演方面综合发展,只 强调某一点都难以概括中国武学的全貌。古典哲学中真善相通 的观念表现在武术的两方面,总体上讲究德与艺统一,所谓艺无 德不立,没有美好的心灵,就难得高超武艺。把养生健体、修心练 性和技击制敌统一于一体,实在是中国武术的最大特色,正因如 此,它才成为全人类共有的珍贵财富。中国武术文化的伦理特点,对于铸造我们的民族精神有着重 要意义。它始终以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东方人体文化,对于中华 民族崇尚勇敢侠义、刚正不阿、锄强扶弱、助人为乐的侠者精神的 熏陶与培养,拥有永久的价值。

浏览54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