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武术是最具民族特色和运动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也是现代 竞技体育项目中不可或缺的,具有浓郁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武术套路与其他 体育项目一样都具有针对该项目在教学中的具体要求与原则,形成了较为完善 的教学体系。武术套路教学在具体的实施中既有较为普遍的共性,又有突出的 项目特征,这一特征决定了武术套路教学的特点、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武术套路教学是在教师的组织和学生主动参与下,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 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学生传授武术理论知识、技术、技能,培养学生综合素 质和能力以及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由于武术套路教学包涵着诸多因素,是复 杂的教学过程。主要通过直观的认识、思维以及记忆,达到不断熟练和提高的 过程,教学中“双边”活动显得尤为突出。从武术套路教学特点来看,是一个由 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从直观动作到体会动作内涵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武 术套路教学主要涉及教学特点、教学原则、教学阶段和步骤、教学方法等。只有 灵活地运用这些教学内容,才能使武术套路的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一节武术套路教学的内容与教学任务

一、武术套路教学的内容

武术套路教学的内容主要是依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 系统的教学。其内容主要包括武术理论基本知识、技术和能力培养三个方面。

(一)理论教学

通过系统的理论讲授、课堂讨论、理论作业及多媒体教学等形式,使学生掌 握武术的基本理论知识:武术运动概述、武术运动的特点和内容、武术套路相关 的技法、武术套路教学的原则和特点以及教学的组织与方法、武术套路竞赛与规则知识、武术套路创编与图解知识等方面的理论知识。

(二)技术教学

技术课的教学任务是通过教师的口传身授和学生的反复练习,使学生掌握 武术套路的动作方法、动作要领以及武术套路教学方法;提高武术套路动作的 规格和演练水平;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在技术课的教学中把理 论知识贯穿于实践之中,促进学生对武术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动作技术方法的掌 握;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技术课的教学内容根据武术 套路教学课的结构可分为:

L教学课的准备活动

武术套路教学课的准备活动是教学不容忽视的内容,是有意识、有目的的 各种身体活动。通过必要的身体活动,增加身体各部位的运动幅度,使关节、肌 肉、韧带都得到充分的活动,使人体各器官系统机能迅速进入运动状态,以调动 学生的积极性,为顺利完成基本部分的任务做好体力、技术和心理准备为主要 目的。准备活动可分为一般性和专门性准备活动两种。准备活动的时间一般 持续15〜20分钟左右,其内容和时间长短应根据基本部分的任务、学生的具体 情况和天气情况而定。准备活动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慢跑和徒手练习:原地或行进间的徒手操、自编武术操,原地和行进间 交替进行的各种跑、跳、行步、击步、绕环抡臂、躯干弯曲和各种踢腿、小跳、转体 等练习。

(2)手型手法、步型步法和基本动作练习、身体各部位柔韧性练习、肩和腰 背力量练习以及滚翻类灵巧动作的练习。

(3)徒手或持器械基本动作练习、大幅度比划套路动作,以活动身体为目 的,同时也可结合套路中的跑动步法、助跑起跳等技术动作的练习。

(4)趣味性、竞赛性游戏活动:以身体活动为形式,活跃气氛,促进学生身心 健康为目的,以特定的内容、规则和要求为特点的综合性身体活动。

2 .技术课的基本部分

基本部分的练习是武术套路教学课的主体内容,教师应根据武术套路教学 的特点和课的主要教材进行设计,课的基本部分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基本功、基本动作练习:手型手法、步型步法、神态、抡臂翻腰以及各种

腿法、跳跃和平衡等动作练习

(2)拳术类套路动作练习:基本动作、主要动作组别练习;难度动作、各种组 合动作、分段及全套动作练习;结合拳术套路动作的攻防演练。

(3)器械类套路动作练习:器械基本技术练习;难度动作、各种组合动作、分 段及全套动作练习;结合器械套路动作的攻防演练。

(4)对练项目(徒手、徒手与器械、器械对练)练习:跌扑滚翻动作练习、对练 基本技术、两人或三人攻防配合练习;组合动作、分节及全套动作练习。

(5)素质练习:速度(动作速度)、力量、柔韧、灵敏与协调、力量、平衡的控制 力和耐力等方面的专门练习。

以上各种练习应围绕教学课的主要教材合理选择,并根据学生不同的技术 层次,提出相应的要求。要完成好教学课的主要教材还必须经过有序的教学步 骤,通过一些必要辅助练习、分解练习、强化练习逐步掌握完整动作技术,使套 路动作规格、流畅、节奏分明,达到突出项目的特点,这也是武术套路教学中不 可缺少的内容。


  • .结束放松练习


武术套路运动中的绝大部分项目都具有蹿蹦跳跃、闪展腾挪、起伏转折、快 速多变等特点,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内脏器官的机能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再 加上进行了较长时间或较大强度的套路动作练习之后,就需要通过积极而有效 的放松活动松弛学生紧张的肌肉,调节学生的心理情绪,以消除疲劳,恢复体 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常用的放松活动有以下几种:

(1)局部按摩、拍打四肢和躯干以放松肌肉。

(2)缓慢的上肢、下肢、躯干等部位的伸拉性练习放松肌肉。

(3)以弹动和抖动为核心动作,组成轻松、活泼的放松操,放松身体。

(4)垫上团身波动,放松背部。

(5)配合呼吸进行有意识的放松,例如:吸气时两臂向上、身体充分伸展。 呼气时两臂放松下摆,同时由下至上,身体各环节依次放松前屈。

(6)借用太极拳的理论和呼吸方法,做深呼深吸或用意念放松身体。

(三)能力培养

能力是构成素质的重要方面,它是一种无形的、促使人全面发展的潜在品 质。随着我国学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学校体育教育早已摒弃了单纯强 调知识和技术传授的狭隘观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已成为 体育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武术套路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武术知识和 技能,同时学生能力的培养也是武术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教学的实践中应根据 武术套路项目的特点,结合理论知识与技术课的教学进行。武术教学目的是通 过系统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动作的方法、要领•以及相关拳种的技法,引发对武 术的浓厚兴趣,发掘自己的潜能,促使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武术套路运动的 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科学地掌握武术套路理论和运用方法,并具有看书、查 看视频资料自学武术套路动作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套路动作素材创 编成套动作,自己练习或指导喜爱武术运动的练习者,使更多不同层次、不同年 龄的武术爱好者在实践中感受到中国武术文化的精髓,让中国武术这一宝贵的 文化遗产造福于人类。

武术套路教学应着眼于学生今后的教学及武术相关工作,在培养人才的教 学实践中,不但要让学生系统掌握武术套路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 而且更应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武术套路教学应着 重培养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1)在武术套路教学的实践中,有计划地安排学生相互纠正与练习,提高学 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师生互动,提答问题;运用生物力学的知识分析 动作要领和错误的原因。

(2)进行部分课和全课的教学实习,学会备课、写教案,掌握常用口令、分解 动作(动作名称)的口令、提示性(动作名称加要领)口令,提高组织教学的能力。

(3)完成用文字和简图记写成套动作的作业。

(4)独立创编不同类型的准备活动成套练习,独立创编单练、对练和集体 项目。

(5)完成用生物力学的方法分析武术套路技术动作的作业。

(6)参加武术套路不同类型的表演或比赛活动。

(7)担任武术套路比赛的辅助裁判或执行裁判工作。

(8)面向社会,承担武术套路教学、辅导和表演,以及比赛的组织工作。

二、武术套路教学的任务

武术套路教学任务是指在武术教学的实践中,为完成教学内容和实现教学 目的所提出的不同层次的要求。武术套路教学是以身体运动的形式为载体,讲 求实践教化,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掌握一定的武术知识、技术和技能以及科学 锻炼及养生的理论与方法,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为主 要目的。

(一)尚武崇德的思想教育,塑造健康的人格

“尚武”是倡导刚健有为的民族精神和参与武术锻炼,以求强身健体,自强 不息,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崇德”指推崇道德修养、尊师重道、 讲礼守信、谦虚恭敬、见义勇为,自觉遵守社会公德。武术套路教学应结合武术 的特点及教学规律,重视对学生进行尚武崇德的思想教育,明确习武目的,端正 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养成自律、自束的行为规范教育,净化学生的 心灵,提高学生的品行;吃苦耐劳,不断进取的觉悟教育,磨炼学生坚忍不拔的 精神,立志向上,发奋图强,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教 育,培养学生相互尊重和团结友爱的精神,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通过“武”的手段和潜移默化的熏陶使学生达到外练精湛的技术、内修高尚的品 德,以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为目标。

中国武术历来讲求“练武先修德”“先德后艺”“德艺双修”,逐步形成了注重 武德修养,追求技艺精湛的教学模式,将武德教化贯穿于整个习武和教学之中,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因此,习练武术不仅是一种锻炼,也是修炼,“修”者 修德,立德成就人格,“炼”者磨砺进取,练就武功,练就“义勇兼备”的刚强之躯。 通过武术文化的潜移默化及熏陶,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内在精神动源,提高学 生的技艺,在修炼中塑造学生的人格。其基本内容:尚武重义的“侠义”精神,树 立坚不可摧的理想信念和爱国情怀;尊师重道,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武术“抱拳 礼”,激发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重义守信、立身正直的人格品质教育“天人合 一”,崇尚自然的和谐统一,热爱生命的人生观念;长期的实践磨砺,锤炼出自强 不息、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和浩然之气。

(二)掌握武术基本知识和技术,发展技能,提高技术水平

武术套路教学是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学生传授武术的相关知识,使学 生循序渐进地掌握武术理论知识和技术,促进理论和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培 养学生实践能力。

(1)基本知识:武术技术与理论相关的知识,以及与体育相关的其他学科

理论。

(2)基本技术:武术技术是指完成动作的方法,同时技术又是客观和稳定 的,反映运动项目特点和规律。武术套路基本技术主要包括基本功、基本动作、 组合动作、武术技法和技巧等。

(3)基本技能:技能是人们在活动中运用知识经验通过学习而获得的完成 某种任务的动作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技能是知识的积累,积累得越多技能越 强,反之学而不练,不注重实践和知识的积累,就不可能提高其技能。武术技能 是指学生掌握技术和运用技术的能力。武术技能包括技术水平和技术的运用 能力水平两个方面:其一是熟练运用基本技术的能力(包括演练水平和表现力, 分段和整套的演练能力等),其二是学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技术的能力,包括自 我表现和相互评价等,也称实践工作能力。

(4)自我习练的良好习惯:通过自我习练,逐步提高学生体会动作、分析动 作和理解动作的能力。

武术套路教学是教师依据教学大纲,系统地向学生传授武术知识和技能, 把与武术相关的知识引入实际的教学之中,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 会创造并能在实践中灵活地运用。

(三)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身体素质就其本质而言,主要是指人们体质的强弱和运动的机能能力。 1984年《体育词典》中指出:“身体素质是指人体活动的一种能力,指人体在运 动、劳动与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及柔韧性等机能能力」 2003年《身体素质训练指导全书》中指出:“身体素质是指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 的支配下,在运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机能能力和运动能力,这种能力由力量、 速度、耐力、柔韧性和运动协调能力组成。”随着体育运动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参 与体育运动的热情以及健身意识的不断提高,身体素质已成为现代体育运动中 专门的名词术语而被广泛使用。身体素质在体育运动中,可以看成是人体在运 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以及柔韧等机能的综合能力。

身体素质可分为一般身体素质和专项身体素质,它包括柔韧、速度、协调、 力量和耐力等素质。身体素质是运动能力的基础,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 展,对技术动作的学习和技能的提高至关重要。由于武术套路教学的复杂性和 技术要求的全面,只有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才能促进学生技术的学 习和掌握,并将武术套路特有的劲力、速度、节奏、风格充分地表现出来。同时, 在练习和强化训练中,必然会伴随着身体上的不适和暂时性的疲劳,仍须坚持 完成身体练习,才能促进身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因此•全面发展身体素质是武 术教学重要任务之一。

(四)进行审美教育

所谓审美教育也称之为美育。美育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 段,也是人类自身美化和美的情趣、不断完善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审美教育 是运用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手段所进行的审美情感教育,调节情感、塑造 心灵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过程。武术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之所以被 世人所推崇,传承数千年并誉为“国术”,就在于武术从起源直至整个发展历程 都凝聚着中华文明的精髓和中国哲学的智慧,美学的意境,艺术学之神韵,形成 了武术所固有的“美”的特征。武术运动之美,堪称东方古老文明美的缩影。因 此,武术教学具有进行美育教育的广阔空间,充分利用武术的文化内涵,使学生 在武术教学的实践教化中领悟武术文化的精髓,弘扬民族传统美德,树立良好 的审美的情趣和审美观点,提高审美修养、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使学生以审 美的情趣和审美观念指导武术的学习。由此可知,武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民 族文化的传承,也是一种人的全面教育,是“以人为本”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 活,热爱生活,从而成为全面发展、人格健全的“人”的教育。可以说进行审美教 育是当代社会与时代的需要。

浏览55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