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武术概念的讨论我们明确了武术的两个最主要的特点,即武术技术 上的技击特点和文化色彩上的民族特点。

一、武术的技击特点

“技击”一词最早见于《荀子・议兵篇》中的“齐人隆技击”和《汉书-刑法 志》中的“齐愍以技击强”。当时,技击表示的意思是士兵杀敌的技术;清王先谦 《尚子集解・杨注》:“技,材力也。齐人以勇力击斩敌者,号为技击。”以至于到 了现在仍然有学者将技击定义为人体格斗的技术。可见“技击”一词的本意是 杀敌格斗的技术,回溯武术从诞生之日起,即含有人体格斗技术之意。原始武 术的内容主要以厮杀格斗动作为主;传统武术的内容主要以套路的形式为主, 套路中的动作经过规范性加工之后已不再是格斗技术的动作复现,但所有动作 依然是攻防意识的体现,依然具备技击含义;现代武术的发展不但有套路演练、 散打对抗,还有相关的艺术作品。万变不离其宗,现代武术的所有形式依然从 攻防意识入手,包含着技击、技击含义和技击艺术的内容。具体体现在套路演 练、散打对抗,功法展示中有五弓合一、动即生法、攻防兼备等之说。一是五弓

① 申国卿,邓方华.中国武术导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6. 合一。劲力“一身备五弓”是比喻身躯犹如一张弓,两手为两张弓,两足为两张 弓。“五弓合一”即为全身的整体劲,触之则旋转灵活,能蓄能发,滔滔不绝。武 禹襄在《打手要言》中说:“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 腰,总须完整一气。”这说明,只有以腿弓为劲力的源头,再加之其他四弓的协调 配合,才能发出五张弓的凝聚之力。二是动即生法。“法”,在技击的攻防中指 全身上下多个出击点,是上出下进,左击右打,有直线进攻,弧形近身,侧摆,轮 劈等诸多打法,其劲路及打击目标交叉变化,异常丰富,奥妙无穷。在套路演练 中是指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具体要求是:“拳(手)是流星眼是电, 腰(身法)如蛇行步赛钻,精神充沛气宜沉,力要顺达功宜纯。”即练功要求做到 手捷快,眼明锐,身灵活,步稳固,精充沛,气下沉,力顺达,功纯青。戚继光《拳 经捷要篇》曰:“学拳要身法灵活,手法便利,脚法轻固,进退得宜”。①三是攻防 兼备。“攻防兼备”原义指进攻和防守的实力均衡、相等,也就是有攻有守。清 吴殳在《手臂录》中说“攻为阳,守为阴”,一般说来攻时奋力突进,力法主刚;守 时随人而动,力法主柔,且攻中有守,守中有攻,攻时刚中有柔,守时柔中有刚. 刚柔并济,不可偏废,是各拳种共同的要求。②纵览武术发展进程,无论朝代更 替、称谓变换,也无论其他文化形态依附、渗透、派生、衍化,攻防兼备始终是武 术的本质特征。

二、武术的民族文化特点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的产物,因此,带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民族文化色 彩。一是尚武崇德,武德至上。“习武先习德”是习武者的传统美德。武术礼节 是中华武术精神文明的具体体现。“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是数千年在中华 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尚武”能培养自强不息的精神。习武者在坚持不懈的 武术锻炼中能逐渐养成不屈服于恶劣环境和竞争对手、勇于拼搏、夺取胜利的 精神。文化的深层教育内容就是价值观。武德是习武之人应具备的道德,是习 武者为把握社会,实现社会价值而建立起来的自我约束和精神自律体系。因 此,武德是习武者心中至高无上的道德标准。”武术是一种自我教化,武之教化 是以感性的身体运行形式。'动荡其血脉,固束其筋骸'从而在一种'涵泳从容,

① 戚继光.拳经捷要篇[Ml北京:中华书局,2001.

②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中国武术教程(上册)[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忽不自知'的过程中使习武者养成至善的德性。”①因此,武术是继承和发扬中华 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之一。二是博大精深,兼容并包。1979年,国家体委下发 了《关于挖掘整理武术遗产的通知》.就套路而言,自成体系的拳种就多达129 个,相关资料651万余字,录制70岁以上老拳师共计394.5小时的视频资料, 有关资料482本,古兵器392件,实物92件。尽管这些拳种和套路在运动形式 上有各种差异,但传统武术能够历久弥新、多种技法并存,其奥秘就在于武术文 化所孕育的“兼容并包”的文化发展环境。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到“孔孟 显学”并行天下,再到“儒、释、道”三足鼎立,都造就和体现出文化发展过程中一 种无所畏惧,无所顾虑的兼容并蓄的气派,塑造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博大胸襟。② 武术文化之所以能够历久弥新,发展至今,归根结底是武术发展过程中各团体、 宗族、派别之间的相互融合、共同进步的结果。这充分显现了中华武术“兼容并 包”的文化发展特征。三是注重整体,追求和谐。中国文化强调整体思维方式, 即在对对立统一这个宇宙根本规律的把握上,更注重对立面的统一和协同,强 调用统一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强调事物的整体性和过程性,这是中国传统哲学 天道观的重要特点。③将这种思维方式运用到武术演练中就体现为:既注重每 一个动作的细节和规范,又注重单个动作之间的衔接,全套动作演练的功力和 气势,动作的衔接要顺畅,全套的演练要气韵生动、气势连贯、一气呵成。整体 在与部分的辩证关系中是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所以,从整体上,从演练 的整个过程去评价技艺的优劣是非常重要的。

传统武术由于形成于东方的农耕文明之中,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受中 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因而形成了具有显著“追求和谐”的文化特征。无论 是武术的套路演练,还是武术的攻防理论;无论是闪展腾挪、刚劲威猛的外家 拳,还是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内家拳.中庸、和谐的儒释道思想始终主宰着 传统武术理论的形成。武术中的“动静相随、攻防并存、形神兼备、内外合一” 等技击原理,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贵和谐、讲中道”的追求和谐的文化 特征。

① 王岗.中国武术:一种追求教化的文化口[.体育文化导刊,2007,3.

②蔡仲林,周之华.武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③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中国武术教程(上册)[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第四节武术的表现形式

武术的表现形式也可以说是武术的运动形式,而武术运动形式则是武术在 历史长河中多元发展以及与现在体育的运动形式碰撞、融合而逐渐形成的。如 武术的流派和拳种,是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武术创造性认识和创新性智慧的结 晶。历史上关于流派有“长拳”与“短打”之类、“内家”与“外家”之说、“黄河流 域”与“长江流域”之划分、“南派”与“北派”之分、“少林派”与“武当派”之别等。 这些说法无一不在说明武术流派的“类同合流,壮大拳派”“繁衍支系,发展拳 派”“融合诸家,创立新派”发展方式,使得武术几千年来生生不息。武术运动发 展到今天,它的内容和运动形式有很大的发展变化,其分类方法也不尽相同。 有以竞技武术、健身武术、学校武术、实用武术等功能性分类的,也有以竞技武 术和传统武术的二分法等。而现代武术运动按照现代体育的运动形式,则是以 套路、格斗、功法为主要运动形式的传统体育。

一、套路运动

武术套路运动,是以技击动作为素材,以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 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编成的整套练习形式。套路运动作为武术表现形式发展 至今,其主要原因是有庞大的拳种体系作为形式素材。

套路运动按练习形式又可分为单练、对练和集体演练三种类型。单练包括 徒手的拳术与器械。对练包括徒手的对练,器械对练,徒手与器械对练。集体 演练分徒手的拳术、器械或徒手与器械。

单练

指单人演练的套路,包括徒手的拳术与器械。

(1)拳术类 拳术类包括各种徒手拳术,如长拳、太极拳、南拳、形意拳、八 卦掌、八极拳、通臂拳、劈挂拳、翻子拳、地趟拳、象形拳等。简介如下:

长拳

长拳是一种姿势舒展、动作灵活、快速有力、节奏分明、并有蹿蹦跳跃、闪展 腾挪、起伏转折和跌、扑、滚、翻等动作与技术的拳术。主要有拳、掌、勾三种手 型,弓、马、仆、虚、歇五种步型,一定数量的拳法、掌法、肘法,屈伸、直摆、扫转等 不同组别的腿法,以及平衡、跳跃、贴扑、滚翻运动。长拳主要包括普及的初级 长拳,中级套路,以及适应竞赛的规定套路和自选套路。

太极拳

太极拳是一种柔和、缓慢、连贯、圆活的拳术。它以搠、捋、挤、按、探、搦、 肘、靠、进、退、顾、盼、定为基本运动方法(亦称太极十三式)。在国内外广为流 行,以健身修性为主,也是竞赛项目。传统的太极拳有陈、杨、吴、孙、武等式。

南拳

南拳是流传于中国南方各地诸拳种的统称。拳种流派颇多,广东有洪、刘、 蔡、李、莫等家,福建有咏春、五祖等派。一般特点是:拳势刚烈,步法稳固,多桥 法,擅标手,常以发声吐气助发力助拳势。

形意拳

形意拳是以三体式为基本桩法,以五行拳(劈、崩、钻、炮、横拳)和十二形拳 (龙、虎、猴、马、龟、鸡、鹤、燕、蛇、鹰、熊、鹤十二形)为基本拳法而组成的拳术。 其动作特点是:动作整齐简练,严密紧凑,发力沉着,朴实明快。

八卦掌

八卦掌是一种将攻防技术融合于绕圈走转之中的拳术。以站桩和行步为 基本功,以绕圈走转为基本运动形式,步法变换以摆扣步为主,并包括推、托、 带、领、扳、拦、截、扣等技法。基本八卦掌包括单换掌,双换掌,顺势掌,背身掌, 磨身掌,回身掌,转身掌等。其运动特点是沿圆走转,势势相连,身灵步活,随走 随变。

(2)器械类器械是武术演练时使用的器具或兵器的总称。器械种类繁多, 分为短器械、长器械、双器械、软器械四类。短器械主要有刀、剑、匕首等;长器械 主要有棍、枪、大刀等;双器械主要有双刀、双剑、双钩、双枪、双鞭等;软器械主要 有三节棍、九节鞭、绳标、流星锤等。下面介绍四种主要的单练器械项目。

剑术

剑产生于商代,它以刺、点、撩、挂、截、穿、崩、挑等剑法,配合步型、步法、平 衡、跳跃等动作构成的套路。其运动特点是:轻灵洒脱,身法矫健,刚柔相兼,富 有韵律。

刀术

据考证,在旧石器晚期已出现了石刀。它以缠头、裹脑和劈、砍、斩、撩、扎 等基本刀法配合步型、步法、跳跃等动作构成的套路。其运动特点是:快速勇 猛,激烈奔腾,紧密缠身,雄健剽悍。

枪术

枪术属武术长器械,是古兵器之一,由棍与矛演化而来。它以拦、拿、扎为 主,兼有崩、点、劈、穿、挑等枪法,配合步型、步法、身法等构成的套路。其运动 特点是:走势开展,力贯枪尖,上下翻飞,变幻莫测。

棍术

棍术以劈、扫、抡、戳、撩、挑等棍法配合步型、步法、跳跃等构成的套路。其 运动特点是:勇敢泼辣,横打一片,密集如雨,梢把并用。

.对练

对练是两个人或两个人以上,按照预定的动作程序进行的攻防格斗套路。 包括徒手对练、器械对练和徒手与器械对练。

(1)徒手对练是运用踢、打、摔、拿等技击方法,按照进攻、防守、还击的运动 规律编成的拳术对练套路。常见的有对打拳、对擒拿、南拳对练、形意拳对 练等。

(2)器械对练是以器械的劈、砍、击、刺、格、挡、架、截等攻防技击方法组成 的对练套路。主要有短器械对练、长器械对练、长与短对练、单与双对练、单与 软对练、双与软对练等诸多形式。常见的有单刀进枪、三节棍进棍、双匕首进 枪、双打棍、对刺剑、对劈刀等。

(3)徒手与器械对练是一方徒手,另一方持器械,双方进行攻防对练的套 路。常见的有空手夺刀、空手夺棍、空手进双枪等。


  • .集体项目


集体项目是三人以上的徒手拳术、器械或徒手与器械的集体演练,演练时 可变换队形、图案,也可以用音乐伴奏,要求队形整齐,动作协调一致。

二、格斗运动

武术格斗是两个人在一定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斗智、较力、较技的 实战练习形式,目前武术竞赛中正在开展的有散打、推手等,尚未普遍开展的有 短兵和长兵。

  • .散打

  • 散打又称为散手,古时候称其为手搏、白打等。散打运动是一项竞力、斗 智、斗勇的体育项目,由于比赛是以徒手相搏相较的运动形式在擂台上进行,所 以又称为“打擂台”。竞技双方按照一定规则使用踢、打、摔等方法制胜。

  • .推手

  • 推手也称为打手、揉手、揭手等,是指两个人按照一定的规则,使用搠、捋、 挤、按、采、肘、靠、搠等技法,双方粘连沾随,寻找时机借劲发力将对方推出,以 此决定胜负的竞技项目。推手有定步推手和活推手两种。

  • .短兵

  • 武术短兵是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中具有特色的一项新型竞技项目。它是指 两个人各手持一种特制的短兵器,按照一定规则,以剑法和刀法为主要技击攻 防方法进行比赛的竞技项目。通过练习短兵可以培养灵活协调能力,提高对抗 性技能,促进身体素质全面发展。

  • .长兵

  • 武术长兵是中国传统武术训练和军事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指两个 人手持一种特制的长兵器,按照一定规则,以棍法和枪法为主要技击攻防方法 进行比赛的竞技项目。

  • 三、功法运动

  • 功法运动是为掌握和提高武术套路和格斗技术,诱发武技所需的人体潜 能,围绕提高身体某一运动素质或锻炼某一特殊技能而编组的专门练习,是中 华武术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之一。

  • .内功

  • 内功是讲究“以气为本”“以内充盈”的气功,泛指习武者通过专门的训练方 法和手段,对人体内在的精、气、神以及内脏、经络、血脉等的修炼。内功是锻炼 “意”“气”“劲”“形”,使其能成完整一体的练习方法。《太极拳法实践》中有“其 专至锻炼脏腑,神经,感觉,所谓精气神者为内功”之说。内功有很多锻炼方法, 大致有静卧、静坐、站桩、鼎桩4种方法。例如,专习“浑元桩”可以调心、调身、 调息;长时间站“马步桩”可以增强腿劲力等。每种方式方法都是练习武术内功 的外在表现形式,都体现出武术运动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以及多用性。

  • 外功

  • 外功,即练筋、骨、皮的硬功,泛指习武者通过专门的锻炼方法和手段,使身 体具有比常人较强的击打,抗击打,弹跳,摔跌,磕碰等身体素质的能力,以达到 强筋健骨,壮体强魄之功效的运动。比如“柔功”是以提高肢体关节活动幅度及 肌肉舒缩性为主的柔韧性练习方法;“硬功”是增强肢体的攻击力度和抗击打能 力的练习方法;“轻功”是发展人体平衡能力和翻腾奔跑能力的练习方法」感知 功”是增强身体神经系统灵敏性,提高身体反应能力的练习方法等。这些主要 提高武术基本身体素质的功法都属于外功。

浏览70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