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7月编印的《国术运动》中指出,应该让国术普及于民众,渗 入到各种社会、各种阶级,以至整个的民族生活中,才能使国术发挥国民体育的作用,建立国术在世界体育中的地位。这种提法实际上就是以国术是健身的、国术是体育为前提的。1932年11月,福民在《谈谈习国术》中说: “我们习国术的宗旨,第一是脱离病弱,入于健康,第二是锻炼勤苦耐劳的身体和大无畏的精神,第三便是因遗传性的关系,而获得坚壮得子女。”① 在福民看来,国术的宗旨是关于健康与精神而不是技击。1933年4月蒲芳 节在《自救救国》中说:“在今日而言救国,当先从自救始,自救之道为 何?曰:养成健全人格是已,而健全人格的养成则从四育着手。即体育、智育、德育、群育。而国术则为体育的重要手段。”②蒲芳节认为,体育是养 成健全人格的需要,国术则是体育的一种。1935年3月姜侠魂在《国术与 运动咸宜以普遍为先》中说:“国术经当道提倡,课余业余之从事练习者尤 多,但以国考之举行,亦促成学者注重竞技之一途,考国术之历史其兴起实 亦为锻炼身体,且备戮力疆场,其主旨极正大。泰西体育传入之始其主旨亦 注重于学生身体之发达,俾工作顺利思想活泼,其为体格主旨一也。”③“以 今日之中国,不必有新旧之争更毋庸明中外之便,惟祈练习广达于人人,则 体育武术之实效,即国族振兴之成功。”④姜侠魂认为,不管国术还是体育, 都是以锻炼身体为第一宗旨。


  • 福民.谈谈习国术[C] //释永信.民国国术期刊文献集成:第14卷.北京:中国书店 出版社,2008

  • 蒲芳节.自救救国[C] 〃释永信.民国国术期刊文献集成:第24卷・北京:中国书店 出版社,2008

  • 姜侠魂.国术与运动咸宜以普遍为先[C] //释永信.民国国术期刊文献集成:第22卷. 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8

  • 姜侠魂.国术与运动咸宜以普遍为先[C] 〃释永信・民国国术期刊文献集成:第22卷. 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8


总之,中国武术面对来自西方体育的挑战,出于民族的自尊心,首先想到的是从中国内部寻找与体育相近的项目来证明自己也有,于是发现了武术,为了与西方体育抗争,中国武术努力让自己和西方体育一样优秀,能救 国、能竞技、能健身,而且还是科学的。在中国武术与西方体育的较量中, 中国武术面对强势的西方体育,不自觉地接受了体育的思想,逐渐将西方体育的理念融入到武术的发展中。所以说中国武术与西方体育的冲突是近代武术不断发展变化的动力,这种动力因为最后导致了武术大范围的巨大变革, 从而引起了武术的转型。

三、武术转型的本质

中国武术与西方体育的冲突是武术的转型的动力,而这种冲突的结果是武术的核心价值功能从技击向健身转化,这种变化实际上就是武术体育化, 使武术成为一种体育。

(-)对于武术本质的探讨

近代中国武术的发展之所以称为转型是因为这个时期武术在本质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所以在探讨武术转型的本质之前,必须要了解武术的本质是什么。新中国成立后对中国武术本质属性的研究很多,对于武术的本质属性主要有三种不同的理解。

  1. 武术的本质属性是攻防技击性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明确武术的发展方向,曾对武术的本质进行过大范围的研讨,大家比较一致的意见认为,技击是武术的本质属性。后来在经历过一段时间的“唯技击论”批判后,对武术特殊的技击属性重新认识,再次将武术的技击性作为武术的本质属性,并且将武术的本质属性是技击属性写进了教科书。

  1. 武术的本质属性是武术的文化性


近几年来,对于技击是武术的本质属性的质疑越来越多,其中王岗认为 “技击是武术的本质特征”的论断是一个历史的论断,是一个依附和假如的论断,是一个封闭的论断,是一个军事技能的论断,是一个习武人的论断。 他认为武术的本质特征并不是人们所臆想的技击。中国的武技在淡化了技击的本质属性后,形成了今天的中国武术,这是一种在民族文化渗透下的文化演变。由此可见,他所强调的是武术的民族文化属性。王岗说:“在世界武 技的大概念之下,之所以将中国武技称之为中国武术,关键在于中国武术存在着与世界其他武技不同的运动形态和不同的文化核心要素,而不是与世界武技共同存在的技击价值。这个文化核心要素是伦理型中国文化,这个不同 的运动形态是武术套路。”①同时他也指出中国武术之所以讲求技击是因为技击是武术的原点特征,在社会的巨变之下,武术的本质很难不发生改变。

  1. 武术的本质具有多层次性


同样是对技击是武术的本质属性的质疑,洪浩认为:“技击不是武术的唯一本质,武术的本质具有层次性。”②洪浩在“提出技击本质不是武术的唯一本质的基础上,将武术的本质分为一般本质和特殊本质。一般本质是武术与其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共同具有的健身本质和民族文化本质,而特殊本质是武术区别于其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技击本质”③。

对于武术的本质,很多研究者有不同的认识,但是对于近代中国社会发生巨变以前,武术的本质属性是技击性是没有异议的。王岗认为武术的技击是武术的原点特征,在近代社会巨变以前,技击是武术的本质特征。洪浩认为武术的本质是多层次的,但是也认可武术区别于其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本质特征是技击特征,他承认技击是武术的本质,只是不是唯一的本质。同 时他们也认可武术的体育属性是近代中国武术发生巨变以后才具备的。所以不管现在武术的本质是什么,在社会巨变之前,武术的本质属性就是攻防技击性,这是武术从产生之初就具备的,且区别于其他身体运动项目的特殊本质与功能。

(~)武术转型的本质

西方体育传入中国以后与中国武术的冲突是近代中国武术发展转型的动 力,而冲突的结果是中国武术最后跟随了西方体育的步伐并最终走向体育。

① 王岗.对"技击是武术的本质特征”的另类思考[J].搏击:武术科学,2007 (11) 1.

②③ 洪浩.论武术本质的层次性[JL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 (11) 95.

化之路。

不管对于武术的本质有多少不同的说法,不管武术的本质是文化的,还 是技击的,有一点是明确的:武术是一项身体运动技术,这种技术具有文化属性,具有多种功能,而且主导武术技术发展的核心功能在近代发生了重大变化。根据泰勒的文化理论,文化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物质文化,是指凝聚着一个民族精神文化的生产活动与物化产品的总和;第二个层次是制度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生产与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规章制度,包括法律、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等内容;第三个层次是精神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共有的意识活动,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内容。文化的这三个层次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其中物质文化是最外显的、最容易发生变化的, 相对于武术来说,主要表现为武术的技术。制度文化不像物质文化那么有形,但是一旦形成,相对稳定,相对于武术来讲,制度文化包括了武术的各种规则、制度。精神文化层是文化的核心层,虽然看不见,但是相当稳定, 精神文化层直接影响着一个民族的行为方式,对于武术来讲,精神文化层包括了武术的价值观念,直接影响着武术的发展方向。武术作为一项身体技术,其转型最终都落实到武术技术的变化,而导致 这种变化的原因是武术核心价值观念的变化,导致武术核心价值功能变化的动力则是西方体育与中国武术的冲突。在西方体育传入中国以前,当冷兵器在战场上还占有一定的比重之时,武术的核心价值观念就是攻击,就是致人伤残。当然我们不能否认,武术的健身功能始终存在,但是这种健身功能在近代以前始终没有成为武术的核心价值观念。直到冷兵器时代结束,武术退出战场,西方体育传入中国,健身观念开始逐步深入人心,武术在受到西方体育的冲击后,其核心价值观念从原来的技击转变为健身。“在昔之习拳术者,所抱之第一目的,固为防身御敌。今之攻击拳术者,亦以此为第一理 由。……好勇斗狠,恃力凌人,固不可,而防御非常,亦不能指为不当。吾辈因求健身,而附带获得防御意外之技能,亦不为失技。

浏览50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