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文化形态并非凭空产生,也不是一开始就是今天的模样,它经历了漫 长的形成发展时期。

一、武术的源起

最早的武术文化形态,作为一种文化来论定,尚是不纯粹的,它只能被称为 “武术文化萌芽形态”,它是“原始人的武术”。萌芽期的武术,又可分为早期与 晚期。早期的原始人尚处于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由于生产力低下和生存环 境恶劣,人们只得以狩猎为生。长期的狩猎使他们逐渐本能地、自发地学会徒 手和使用简单的木器、石器对抗野兽的方法,故早期的原始武术,应该是武术技 术与本能的撕打攻击行为的混合。晚期的原始武术则与巫术、原始舞蹈混杂不 分。氏族社会后期,生产力逐渐提高,私有制逐渐产生,部族之间矛盾频发,人 与兽之间的斗争转化成了人与人之间和部落与部落之间的斗争。部落之间的 有组织的战争行为无疑促进了原始武术的形成。当时的人们会在狩猎和战争 活动前后跳武舞,由舞者手持兵器做劈、砍、刺、击等动作,想象并演练搏斗的场 景,希冀获得超自然的力量以击败对手或是用来鼓舞士气,称武舞。实际上“武 舞”就是原始武术和原始舞蹈的糅合,具有显著的一体性。

二、古代武术概览

(一)武术文化的初期形态

武术文化的初期形态的时期大致为夏朝到唐朝。这一时期武术的特点是: 武术紧密与军事相伴随,随战争的扩大而发达,武术主要表现为军事技术。夏 商周时期的作战形式主要是车战,主要用的兵器为弓、戟、戈、矛、钺等。“武舞” 和“田猎”是当时主要的军事训练手段。礼、乐、御、射、书、数并称为“六艺”,是 周代的主要教育内容。其中“舞”包含在“乐”之中J2岁舞勺,15岁舞象.20岁 舞大夏,勺、象、大夏是舞的名称。勺是文舞,而象和大夏等则是武舞。①

春秋战国时期,七国争霸,战争不断且规模扩大,车战淘汰而步骑战兴起, 兵器也发生变化。首先兵器的制作材料由铜变铁,其次为了近距离士兵间的搏 杀,剑成为军队中大量配备的武器之一。武术活动在这时脱身于纯粹的军事训 练,开始向民间化、艺术化、竞赛化发展,技击意识也逐渐向理论化发展。春秋 战国时期盛行佩剑与论剑之风,其中吴、越、楚三国不仅铸剑水平高,对击剑的 技击意识的理解也胜于其他国家。

“角抵戏”这种徒手比武形成于秦代,但发展在两汉。汉代因饱受匈奴侵 扰,全国尚武,角抵、手搏、击剑、射箭等实用之术长盛不衰。此时的武术活动有 单练的“剑舞”“刀舞”,对练的“剑盾与双戟”,象形的“沐猴舞”和“狗斗舞”等等。 汉代还是武术首次对外交流的时期,当时刀舞、剑舞、角抵、相扑等被作为优秀 文化的代表展示给外宾观看。三国时期频繁的战争,推动了武术技术的发展。 吕布、关羽、张飞等的存在表明当时的武术技术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两晋南北朝时期刀是军中最基本、最主要的装备,棍棒也作为兵器被投入 战场,剑在军中的地位虽被刀取代,但是战场之外仍然有使剑的传统。同时在 两晋南北朝时期,武术表演被正式列为宫廷娱乐项目,相扑也在民间极为流行。

隋唐时期,人民生活水平较高,中外交流频繁,为武术文化形态的延展提供 了广阔的天地。军事上对武器进行了改进,枪在战争中被广泛使用,同时在唐 代还广泛使用了一种新兵器陌刀。唐代不论是统治者还是平民百姓,武侠、尚 剑之风极为浓烈,甚至多有诗人崇尚此风。诗仙李白以“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 鲸”等千古名句展现了武术在这个时期的繁荣。从政治层面而言,唐代武则天 推行的“武举制”,给武术以新的发展,使民间的弓箭、摔跤、武舞、角抵和相扑等 获得显著的进步。

先秦至唐代,剑术相对成熟,这主要和贵族佩剑、习剑有关。总体而言,这 时的中国武术,和欧洲中世纪以前的主要表现为贵族武技和军事技术的徒手和 器械搏杀技术,并未有什么大的不同,尚未以其质的特殊性,使自己与其他民族 的武技相区别。所以这一时期的武术文化形态,只能被称为“武术文化初期形 态”。

① 邱丕相.中国武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二)武术文化的完备形态

这一时期,武术发展至成熟期,它以宏大、系统、迥异于以往的面貌,宣示了 “武术文化完备形态”的形成。武术文化完备形态具有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并 和世界其他民族武技文化形态相区别。武术文化完备形态大致是在宋、元、明、 清时期完成。

两宋时期是中国民间武术发展的重要时期。宋代出现了大量的武艺结社组 织,还有城市群众性的娱乐演艺场所“瓦舍”,有专门的艺人在里面进行“射弓”“舞 剑”“打套子”等武术表演。打套子是以对练为形式的武术,这种以健身娱乐为主 的套子武术在民间极为盛行,可以说是更为接近武术套路的一种表演形式。

元代的统治阶级是以少数民族为主,为巩固政权,元代统治者下达了“禁武 令”,但是却不反对元杂剧等戏剧形式另类地传播武术。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 了民间武术的发展,却从另外一个角度促进了套子武术发展,使武术在舞台上 的艺术表现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明清武术的繁荣积累了力量。

明代是武术体系形成的时期,主要表现有三个标志。首先是武术流派的形 成,中国武术自明代开始形成门派或流派,使每一个门派、拳、器械之间都有自 己鲜明的特点。其次是十八般武艺的具体化。据《五杂俎》载:“正统己巳年之 交,招募天下勇士。山西李通者,行教京师,试其技艺,十八般皆能,无人可与为 敌,遂应首选。”十八般分别是:一弓,二弩,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 九钺,十戟,十一鞭,十二铜,十三镐,十四殳,十五杈,十六铝头,十七棉线套索, 十八白打。①可以反映出当时的兵器和武艺多种多样,既有徒手器械之分,也有 长短软兵之分。另外明代武术出现了较为成熟的武术套路形式。程宗猷《单刀 法选》中的刀、棍等套路演练线路图,就是最早的武术套路图谱。

武术在清代这个文化集大成之时代达到了历史发展的顶峰。中国武术的 拳种流派在清代大量地涌现,当时的武术技术产生了相当稳定的技术结构和鲜 明的技术特点,并且有着自身独特的传承体系。同时部分拳种还有着经典哲学 理念的融入,如太极学说、八卦学说、五行学说等,一方面为传统武术的文化层 面增添了新的内容,积极地延展了武术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另一方面,又极大地 提升了武术的文化品位并最终奠定了中国武术经典形象的学理基础。②


  • 谢肇制.五杂俎[M].北京:中华书局,

  • 申国卿J,邓方华.中国武术导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6.


三、近代以来武术的发展

1840年以来,近代中国动荡不安,古老的中国被洋枪洋炮打开了国门,在西 方文化的冲击下,武术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在“强种保国”理念的号召下,由最 初的衰微逐渐向着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武 术运动发展提供了借鉴。

首先全国各地出现许多武术组织和社团。其中1910年,上海成立的精武 体育会是影响力最大、创办时间最长的武术组织。城市武术的出现,毫无疑问 是对武术运动的发展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的。为了有序地管理和发扬武术, 1928年在南京成立了中央国术馆,随后各、省、市县相继成立地方国术馆。这一 官方性质的武术组织直接影响着当时武术的总体发展。

其次,组织武术竞赛活动也是近代武术的一个特点。1923年4月,上海举 办中华全国武术大会,这是第一次武术单项运动会。由中央国术馆组织的国术 国考是近代影响最大的武术比赛。第五届和第六届全运会,武术都被正式列入 正式竞赛项目,这些武术竞赛活动使武术竞赛规则不断更新和完善,推动了武 术运动的健康发展。

同时,一些学者开始细致地研究武术,考证武术起源,探究武术发展,并积 极地挖掘武术的技击性和健身价值。这些在武术理论化科学化方面的探索,是 近代武术所留给我们宝贵的永恒遗产。

浏览69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