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攻守理论和其他学科的关系:中国武术攻守在调整世人行为方面的作用是极为广泛的。可以说,武术攻守和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各门学科都有不同程度的关系。以下就武术攻守与其他联系最密切的一些学科的关系,作一简要概述。武术攻守与政治学之间的密切关系:武术攻守和政治曾长期结合在一起,就目前而言也是难以分割的。因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武的攻守过程也就是政治的主张、立足、实施过程。中国武家说:“古之官家,玩的是命,耍的是人,弄的是权,行的是仁,讲的是义,做的是鬼,施的是骗,求的是治,统的是心,顺的是上,衡的是中,把的是下。其靠的是攻守,走的是关系,送的是当礼,想的是整人,诛的是劲敌,设的是障碍,顶的是不敬,冒的是风险,核的是 不忠,灭的是背叛,搞的是人肉换猪肉行当。”虽然说,如今的政治与封建社会时期的官家有着天壤之别,是截然不同的。但是,以攻守为主体的武,古往今来一直都是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因其既是安邦定国的重中之重,也是夺取胜利的基本保障,更是国泰民安、自卫反击、反对霸权、制止侵略、维护世界和平的基本保障。就目前而言,政治经济学与中国武学,虽在形式上相互分离,各为一门独立学科,但其间的利害关系是永远无法分割的。因为,人世间夺取胜利的基本保障是武,武的进步、 发展、升华靠的是攻守水平实力的提高,靠的是武学的研究、发明、创新。

武术攻守与经济学之间的密切关系:武术攻守所反映的阶级意志,归根结底是由这一阶级的经济条件即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反过来,武术攻守又反作用于这一阶级的经济发展即推动、阻碍、维护这一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武术攻守在经济间的集中体现,是为按照经济规律管理经济而维护公平、主持公道、保驾护航,并随着经济的正常发展,而打造、武装、建设更高、更大、更精的武术攻守体系。在中国武家三大基本学说之一的道气学说认为: 政治为禀,是凝聚的核心;经济为阴,是政治的基础;攻守为阳,是政治的铁腕。政治、经济、攻守三位一体,共同维护着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国家荣辱兴衰。中国武学家认为:“古代商家,玩的是心,耍的是钱,讲的是本,守的是信,做的是诚,行的是尖,求的是利,投的是机,取的是巧,统的是行,顶的是款,查的是账,其托的是攻守, 靠的是政治,走的是自利,找的是关系,搞的是投机,弄的是倒把。”并讲:“无武支撑的财富,就是一块任人宰割的肥肉。无武支撑的利益,就是一份任人取舍的物品无武支撑的金钱,就是一堆任人哄抢的货币。”因此,以攻守为主体的中国武学,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经济中的主宰、依托、守护神,其既是人类富国强兵基本理念的实 质,也是人类国泰民安夙愿的基本实体。如今的经济学与中国武学,看起来好像相隔甚远,其实二者之间的利害关系是永远不可分割的。武术攻守与社会学之间的密切关系:武术攻守与社会学之间存在着密切而相互交错的关系。社会学家需要掌握各种社会因素来研究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其研究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社会的正常发展,关系着社会的和谐和社会的健康进步。武学家则需要着重研究社会矛盾斗争、攻守、对抗的胜败问题,其研究关系着社会的安定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关系着社会的团结和社会的公平公正。二者有着难以割舍内在联系。中国武学家认为:“人类社会好就好在人类的文明,人类社会的文明是由文明规则所决定的,而文明规则的实现则是由强大的攻守武力所支撑的。”所以说,以攻守为主体的中国武学,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社会安定团结的主宰,其既是安邦定国的重中之重,也是社会稳定的根本保障。如今社会学与中国武学,虽研究的角度有所不同,但其间的关系是相互交错密不可分的。

武术攻守与道德之间的密切关系:武术攻守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古往今来都是密不可分的。攻守具有极强维护力、损毁力、伤杀力。如果说攻守没有高尚道德的支撑,那越是强大的攻守祸害、危险、损毁就越大,甚至是致命、灭绝、毁灭的。当然道德如果离开强大攻守的支撑,道德也就没有什么实质意义了,反而成了坏人的平台,好人的枷锁,强人的机会。中国武学家认为“练武先炼性,习武先修德;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积德者多福,缺德者多难;擅攻者多势,盲攻者无着;擅守者多聚,盲守者空无;尚武者多胜多利,厌武者多失多败;修德才知武轻重,振兵才知德深浅;治气方知安不易,艺高方知和难 求。”所以说,但凡中国武家的人士,不仅能够遵守纪律行注意,忠于所忠忠于家,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还能够修德,正道,兴邦,安天下;还能够立性,守情,讲理,说法,惩恶,扬善,扶正,驱邪;更能够在社会实践中抱团,团结,凝聚,树立正气,辨别是非,见义勇为,主持公道。武术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即使是一个不懂人事的坏孩子,也绝对会在严谨系统的武术攻守训练中了解自己、掌握规矩、认识社会,变成一个懂事、有礼貌、讲文明的好孩子。即便是一个胆小懦弱的孩子,也会在严谨系统的武术教学训练中磨其意志、炼其胆识、强其体魄,使自己的有胆、有识、有志,变成一个勇敢无畏的好孩子。这也正是中国黄帝强调“修德、振兵、治气” 的根本所在。武术攻守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武术是人类攻守本能不断升华的结果,是夺取胜利的根本保障,是东亚病夫、 百年耻辱、千年不振的克星,是健康长寿的必须,是以人为本的关键,是和谐发展的守护神。攻守是人类存在的前提,是中华文明的根本,是中国文化、黄河文化、武文化的灵魂,是武哲、武学、武术的精髓。武术攻守即是武术运动、理论、建设的核心, 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催化剂、主宰者、保护神。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中国文化即是中华儿女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武术攻守与中国文化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就在于:古往今来,武术攻守一直是中国文化的捍卫者、主旋律、守护神,而中国文化一直是武术攻守的刻录者、承载者、传播者。也就是说,武术攻守既可攻杀一切不利于中国文化健康发展的东西,也可守护一切有利于中国 文化健康发展的东西。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中,崇拜英雄、歌颂英雄、热爱英雄一直是津津乐道的主旋律,这是民族振兴、兴旺、发达绝对不可动摇的根本。自宋朝中期掀起喜 文厌武、大兴文弱、鄙视武强之风以后,不仅宋朝被蒙古所灭,而这个喜文厌武恶风的祸害一害就是千年。害得我中华民族是千年不振、百年耻辱、哀声不断。直至近现代在毛泽东全民皆兵思想的指导下才彻底粉碎了中华民族千年来喜文厌武的恶习,才从千年不振、百年耻辱、哀声不断中彻底地解放出来。但在民间还仍然能够隐隐约约地感受到恶风的存在,也不难听到一些重文轻武的说辞。比如,有许多家长只抓孩子的智育建设,而反对孩子的体育建设,殊不知身体是一切的前提、本钱、载体。这就是喜文厌武恶习的可怕之处。其实学文化和学武术求得文武双一向是中国古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二者的关系是文阴与武阳关系,是互根、互用、互长、互化的阴阳辩证关系。古往今来“无武则不立,无文则不生”。所以说,任何一个人只有德、智、体全面得以发展,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任何喜文厌武、大兴文弱之风的人,其结果都是非常悲惨的,这早已是实践再三检验的不争事实。从纯文化的角度来讲,武术攻守与中国食文化、性文化以及黄河文化之间的关系是最为密切的。首先,武术攻守酿造、推动、丰富了中国武文化,而中国武文化与中国食文化、中国性文化三足鼎立,一直是中国文化毫不动摇的基石、脊梁、主旋律。因为动摇就意味着挨打,诋毁就意味着灭亡。其次,饮食、繁衍是中国武术三大构筑运动、理论、建设中必须高度建设的五大身体建设(饮食建设、繁衍建设、体质 建设、体格建设、健康建设)之二。

浏览51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