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武术概念的形成


中国武术在华夏土地上延绵了数千年,历史悠久并植根于民间。它来源于人们的生产实践、军事战争和社会活动,在中国文化的长期熏陶哺育下,具有鲜 明的民族文化特色,世代相传,历久而不衰,逐渐成为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


“武术”一词最早出现在南朝梁武帝长子萧统所编《昭明文选》中,文中有诗句“偃闭武术,阐扬文令”(南朝宋・朱颜年《皇太子释奠会》),意指停止战争,宣 扬文教。这里的“武术”泛指军事武力,并非反映今之武术的概念。我们从武术的“武”字进行分析:“武”字可以拆分为“止”和“戈”两个字;戈是古代的一种长 兵器,动干戈就是打斗,就是战争,“止”就是停止的止,就是不要动武。那么,为什么“武”字的结构竟是“止戈”呢?《说文解字》的解释是:“楚庄王曰,夫武,定 功戢兵,故止戈为武“戢兵”就是把兵器收藏起来,也就是说“武”的本义是收 兵,所以“止戈”为“武”。这是中国武术的精神。


“武术”一词作为自卫强身之术的专门用语,在清末民初时才开始广泛应 用。当时成立的与武术有关的社团,如精武体育会、中华武术会、中华武士会、 武术传习所等都使用“武术”这一称谓。1914年著名教育家徐一冰上书教育部 “拟请于学校体操科内兼授中国旧有武术”,也采用了“武术”的称谓。《现代汉 语词典》中对“武”字有多个义项,一是“关于军事或技击的。跟‘文‘相对";二是 “勇猛,猛烈。三是“搏斗,殴击、四是“古时秦代长度单位以六步为尺,半步为


武,也泛指脚步”。“武术”的“武”与前三种解释都有关联。《说文解字》中称 “术”字为“邑中道也”,后引申为“技艺”,即方法、技术,如同道路,是通达目的的 手段。由此,可以将当时的武术理解为:攻防格斗的技艺和方法,这其中除了包 括军事技术中的一小部分内容外,更多的是流传于民间的格斗技艺,两者也有 相互交融的内容。


20世纪前期,面对西方文化及其体育的强烈冲击,曾一度出现提倡“国粹” 的思潮,20年代中后期,在强调民族精神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以武术为基础的尚 武思潮再度高扬,很多人提出将武术改称“国术”。1927年,国民政法委员张之 江发起,冯玉祥、于右任、蔡元培等人呼吁,在南京创立了国术研究馆,称“国术 馆组设,原本救国之热忱,以期强种强国,而循至于民众均国术化”。1928年更 名为南京中央国术馆,首次出现“国术”二字,后台湾沿用之。“国术”一词被广 泛采用。被誉为“国术”的武术,成为与“国画”“国货”“国乐”“国药”“国医”等居 于同等地位的内容。国术是对武术的尊称,凸显其强身卫国的重要性。关于国 术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只杀敌,不表演的武术,就叫国术。赋予武术“强身卫国” 的精神。


,武术,一词的正式出现和使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1952年6月 24日,荣高棠在《为国民体育运动的普及和经常化而奋斗》的报告中,正式运用 了“武术”一词。1952年,国家体委刚成立,设置了专门机构——民族体育形式 研究会,这标志着武术被正式列入体育范畴,成了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一部分。 至此,“武术”的称谓得到明确,一直沿用至今。


二、武术概念的内涵


近现代以来,武术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不仅由农村走向城市,而 且由江湖迈入学堂,并开始了科学化征程,成为近现代教育事业的一部分。随 着武术的蓬勃发展以及各类武术科研活动的开展,人们开始试着对武术进行概 念性的描述。纵观整个20世纪武术的发展,人们在不同时期对武术的概念有 不同的表述,这一方面反映了武术随着时代的推移在不停地发展变化,另一方 面也反映了人们对武术的认识也在不停地深化,同时反映了武术发展的时代 印记。


1932年颁布的《国民体育实施方案》中有最早的武术表述。“国术原我国民 族固有之身体活动方法,一方面可以供给自卫技能,一方面可作锻炼体格之工 具”①。该表述对武术的上位概念既没有界定为体育,也没有界定为实用技术, 而是界定为“我国民族固有之身体活动方法”,后面接着又很客观地指出了武术 的实用价值和体育价值,这其实正恰如其分地反映了武术的实际状况,当时的 武术受到了西方体育的影响,正处于由实用技能向体育转化的过渡期,这种概 念表述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毋庸置疑,武术概念的变化本身也反映了人们 对武术认识逐步深化的过程。对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武术概念进行分析评定 无疑对我们认识武术概念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国术,原我国民族固有之身 体活动方式,一方面可以供给自卫功能,一方面可作锻炼体格之工具”。这一概 念表述中有几个特点:①用国术代替武术;②强调了武术的自卫技能和锻炼体 格两个功能;③突出武术的民族性,将武术理解为我国民族固有的身体活动 方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武术成了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一部分,得到了 蓬勃发展。1952年国家体委设置了专门机构--民族体育形式研究会,负责武 术的工作开展,这标志着武术被正式列入体育范畴,武术的主体内容开始沿着 体育的方向发展。1953年的“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运动大会”将武术的发展推向 了一个高潮,在其推动下,各地的武术组织和群众团体得到迅速发展。


1961年《体育学院本科讲义・武术》对“武术”作了如下表述:“武术是以拳 术、器械套路和有关的锻炼方法所组成的民族形式体育。它具有强筋壮骨、增 进健康、锻炼意志等作用;也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一项民族文化遗产”②。这 个概念中既谈到了武术的外延,即“拳术、器械套路和有关的锻炼方法”,也指明 了武术的上位概念“民族形式体育”,同时阐明了武术的文化定位“我国具有悠 久历史的一项民族文化遗产”,并指出了武术的一些价值功能“强筋壮骨、增进 健康、锻炼意志”等,唯独没有指明武术概念的内涵“技击”,以及武术最主要的 价值功能“技击功能”,反映了当时武术发展的时代印记和武术开展的实际 情况。


1978年出版的《体育系通用教材・武术》将武术的概念表述为:“以踢、 打、摔、拿、击、刺等攻防格斗动作为素材,按照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


① 温力.认识的深化和武术概念的嫂变口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J993(l):6-9.


②《武术》编写组.体育学院本科讲义-武术[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61. 等矛盾相互变化的规律编成徒手和器械的各种套路。它是一种增强体质、培 养意志、训练格斗技能的民族形式的体育运动。”该表述与1961年出版的讲 义对武术的表述形成鲜明对比,主要在于:首先它明确肯定了武术的技击内 涵,通过“踢、打、摔、拿、击、刺”等具有代表性的动作强调了武术是以“攻防格 斗动作为素材”;其次通过“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相互变化的 规律”说明了武术攻防格斗的规律;最后,突出强调了武术“训练格斗技能”的 社会功能。同年,国家体委运动司武术处成立了武术散手调研组,在充分调 研的基础上,撰写了《关于开展武术散手运动的报告》,并提出了“积极、稳妥” 的方针。从1979年始,武术的散打、短兵、太极推手等对抗性活动陆续开始 试点和开展。


1983年出版的《体育系通用教材・武术》对1978年版的武术概念表述进行 了补充,增加了有关对抗性项目的内容,该书对武术的表述是“以踢、打、摔、拿、 击、刺等技击动作为素材,遵照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规律组成套路, 或在一定条件下遵照一定的规则,两人斗智较力,形成搏斗,以此来增强体质、 培养意志、训练格斗技能的体育活动”。实践决定人们的认识,新的社会实践丰 富了人们的思想,对原有武术概念表述的补充,是很自然的。上述概念基本涵 盖了当时体育领域开展的各类武术的全部内容,但是从表述方式上仍有一定的 缺陷。该表述是对1978年的武术概念进行补充而形成的,没有按照形式逻辑 的方法,从概念的内涵、外延、上位概念等方面进行更为精练、严谨的表述,只能 算是对武术的一种描述性的界定。如“踢、打、摔、拿、击、刺”“攻守进退、动静疾 徐、刚柔虚实”“两人斗智较力”之类的描述性语言不宜用于应该言简意赅、抽象 精练的概念表述之中,“增强体质、培养意志”等作为各类体育项目的一般社会 功能,也不应该放在概念之中。


1988年出版的《体育学院普修通用教材-武术》,将上述概念精练为“武术 是以技击为内容,通过套路、搏斗等运动形式来增强体质、培养意志的民族体 育”。该表述相对而言比较精炼地涵盖了武术运动。同年12月举行的全国武 术专题论文研讨会中,对武术的概念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将武术的概念表述为: “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 体育项目”。此概念表述内容完整,语言精练,然而“内外兼修”一词虽说概括了 武术的民族文化特色,但对概念界定来说是不够精准的。直到2009年7月由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召集国内有关学者经过反复讨论、推敲后的定 义是:武术是以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以技击方法为基本内容,以套路、格斗、功 法为主要运动形式的传统体育。

浏览57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