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拳的起源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时间点,无法证实它是何时 何地由哪一位人创造的,就像武术的起源一样,它属于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古代人 们出于自卫、交往和生存而逐渐萌生的。梅花拳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对 当地其他拳种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与综合,其“文场武场,以文场领导武场”的 组织结构以及“梅花”符号的象征意义,使得梅花拳流传甚广。

梅花拳《根源经》上说:“张三省是在明朝万历戊子年(公元1588年)学的梅 花拳,明朝崇祯癸耒年(公元1643年)归位J梅花拳的《皇极宝卷》等经书上都 有关于张三省传拳的记载。该书的后半部《佛说一字根源真经》中就记载着“天真 古佛”和“璃昉古佛”临凡普度众生的说教,所谓“天真古佛”系指张三省,“璃烟 古佛”系指邹姓师祖。上述事实平乡县后马庄的梅花拳弟子们也知道。该地邹师祖家女婿的后代田保义家的梅花拳谱,也写明邹宏义是梅花拳第三辈传人。根据各地 梅花拳弟子们的传说及梅花拳内流传的拳谱、经书资料等的记载,梅花拳第二辈张 三省和第三辈邹宏义都是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人,而邹宏义的徒弟,即梅花拳的第 四辈宗师除邹宏义的儿子邹文聚外,还有蔡光瑞、孟有德、王西征等,他们都是开 州人,即今河南省濮阳市。

濮阳及其附近的清丰、内黄等几个县的梅花拳民中,至今还流传着邹宏义在当 地传授梅花拳的故事。内黄县还有邹宏义的坟墓和碑文,据说邹宏义实际上是在该 地去世的。梅花拳内最有名的第五辈宗师杨柄是河南内黄县人,又如韩花礼、孙盘 龙等也都是河南濮阳人。只是传到了梅花拳第六辈时,许多著名的宗师中才有了河 北平乡人。据《邹氏家谱》记载,乾隆九年( 1744年),邹文聚自徐州北上传拳, 他先到了河北广宗县的魏村,继而移至南和县三宫殿,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 邹文聚已70岁了,他才东移至平乡后马庄桥村并在那里定居。又据有的地方拳谱和 文献记载,乾隆十年( 1745年),邹文聚56岁时,梅花拳已传遍了河北巨鹿、广 宗、鸡泽、平乡、曲周、永年、沙河、南和、任县、刑台清河、威县、内丘等十余 个州县。各地梅花拳弟子中流传的《皇极宝卷》一书(手抄本),经历史学家们考证, 其前半部与“无为教”的《皇极宝卷》相似,只是没有分二十四品(章)。该书后 半部《佛说一字根源真经》,则完全说的是张三省、邹宏义传拳的事情。该书最后 是无为老母修的十二封家书,捎给东土大地众生如何返本还原修炼内功的,至今梅 花拳内许多老人还能背诵。据历史学家研究,罗梦鸿“无为教”是罗梦鸿所创,第 九代祖黄德辉,又叫黄九祖,创立皇极金丹道。雍正十年(1732年)开始流传于湖 南。乾隆四年( 1739年),黄德辉被捕,后死于狱中。值得注意的是,乾隆九年以 前也正是邹宏义、邹文聚等在河南濮阳一带传拳的时候。而书中关于梅花拳的事仅 写到张三省、邹宏义为止,可见流传于梅花拳内幽《皇极宝卷》,是梅花拳四辈以 后的人根据南方“皇极金丹道”的《皇极宝卷》修改写成的。这也正说明了梅花拳 第四、五辈以上的祖师主要还是活动在江苏、河南一带的,而梅花拳的一些重要经 卷一<皇极宝卷》《根源经》,及讲解梅花拳文理、武功方面的经典著作《梅拳秘谱》 《习武序》等也都是这一时期在这一带写成的。除上述事实外,从流传各地的梅花拳 辈谱中历代宗师家乡籍贯的演变情况,也能看出从张三省在江苏徐州开始,梅花拳 是由南向北流传发展的。

如上所述,乾隆九年(1744年)时梅花拳虽已发展到了冀中南地区,但河南、 苏北一带仍是当地梅花拳的故乡和基地。后由于拳民增多.特别是上述文理、武功等方面的经典著作出世后,梅花拳在理论上也初具规模。所以到了第五、六辈以后 就更迅速地向北方的河北、山东等地传播发展起来,很快就出现了一个更加兴盛的 局面。

据《梅花拳根源经》和《梅花拳传承谱》等资料和多方考证,梅花拳辈谱有十 多种,虽然各省地拳辈谱的记载不尽一致,但从第一辈至第八辈的主要人物所记相 同。第一辈是收元老祖。收元老祖指谁?没有具体说明。据梅花拳内部的人说,这 是虚拟的人物。从第二辈开始才有了具体人名,他就是张三省,字登,江苏省铜山 县路家团人,后迁到苗家楼村居住。第三辈是邹宏义,字光大,原名邹说亮,字魁 阳,生于明朝万历年间,清代直隶顺德府(今邢台市)人,著名武术家,邢台平乡 梅花拳的创始人。在明朝崇祯年间,居住在徐州府铜山县北街,他的始祖在元末为 元朝内臣,明洪武年间归顺明朝,封为世袭一等指挥,镇守徐州,代代相传。自幼 天资聪颖,曾读书数载,文事故重,武备亦不可不习,加上明朝末年世道混乱,家 国流离,遂弃文习武,专心武学,刻苦演练,寒暑不辍。邹宏义极具悟性,融周易 八卦于拳理,化阴阳五行于拳法,历经数载精心锤炼,创立了一整套别具一格的独 特拳派,取名梅花。梅花在冬未尽、春未到之时开放,含先知先觉之意,含先备先 用之理,达先发制胜之效,且拳分五势,正合梅花五瓣之形。梅花拳自邹宏义才正 式开始在邢台市平乡县民间传播。

我们还发现了一本梅花拳的《请书》,其中记载了邹文聚、蔡光瑞、孙盘龙向 祖师请文的情况,所标明的年代都是康熙时期,最晚的一份还是雍正元年。要注意 蔡和孙都是河南濮阳人。可见乾隆九年邹文聚北上之前,他也一直是在河南濮阳一 带传拳的。乾隆二十六年( 1760年),邹文聚71岁时,即他定居平乡的第二年才写 的《邹氏家谱序》。上述文献中称邹诅量(字魁阳,即邹宏义)为先君,此时邹宏 义已去世。由此看来,河南内黄县拳民们的传说,当初平乡“三德”(即第六辈的徐 进德、李进德、郑玉德)来河南“请师”时,邹宏义已在内黄县去世的话是有根据 的。上述《梅拳秘谱》是五十年代本人在北大读书时,从恩师梅拳十六辈著名武术 家韩其昌先生处得到的。原书为竖行楷书抄本,它系统地论述了梅花拳武功、拳理, 立论精粹,言简意赅,寓意深奥,实为至宝,对后世梅花拳的流传发展作用极大。 据考证,此书为清乾隆年间与当时著名武术家装乃周同乡之人所作,芸氏系河南汜 水县人,曾去洛阳学艺。从时间上看,该书为活动于河南一带的梅拳第四、五辈老 师所写成。调查中,我们在邢台又发现了一篇梅花拳第五辈祖师杨柄所作的《习武 序》,杨炳系河南省内黄县城东二里的丁家庄人。他生于康熙十一年(1672年), 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中武探花,被升为御前侍卫。乾隆七年(1742年)作

《习武序》,年已71岁,在家乡一带广收弟子,传播文章。杨炳文武兼备,精通易 理、儒学和老庄哲学,《习武序》立论精粹、见解深刻、思想层次很高,为梅花拳立 教育人、习武学文的传世之作,对梅花拳的历代发展、流传亦有很大的影响。

据《广宗县志》和《平乡县志》记载,梅花拳在明末清初传入当地。它融周易 八卦于拳理,化阴阳五行于招数,文武双修,不断发扬光大。按有关资料研究认定, 是在明末由徐州府铜山县张三省传于邹宏义之后,邹宏义在张三省的传授指导下, 进一步完善提高创编出来的,后经邹宏义的徒弟蔡光瑞、孟有德、王西征和其子邹 文聚分别在河南、河北、山东等地传播开来。梅花拳流行于冀南邢台广宗、平乡和威县一带,以广宗、平乡两县为主。梅花 拳,简称梅拳,因过去不论练功或技击全都在桩上练习,所以又叫梅花桩。全称干枝 五势梅花桩,后来由于时代变革,加之栽桩花费太大,便渐渐由桩上改为地上练功。 所以梅花桩也叫落地梅花拳,它是一种内练气,外练形,内外兼修,攻防技击性强, 体用兼备的传统拳术。据《梅花拳谱》记载:梅花拳者何谓也?此隐语也,取梅花之 意也。此拳法取梅花初立,梅早花开,花分五瓣,重重香叠,花丝穿连,周围参差, 瑞采奇观。在条理上有奇有偶,有纵有横,花分五瓣,拳分五势,内外五形,八方步 (又分上中下八方)。其拳结构与梅花相似,故以梅花为象征,取名“梅花拳”。1982年,河北省武协主席南仆同志,受中国武协委托,挖掘整理“梅花拳”这 一宝贵历史文化遗产,他花费三年多心血,踏遍冀、鲁、豫等地,在黄河两岸走访 考察中,当地梅花拳老拳师们说:“我们玩的都是邹家拳,老家在河北邢台平乡马庄 桥。” 1985年正月,终于在平乡县后马庄找到了 “梅花拳的老家”。1993年7月,“邹 氏墓群”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河北省副省长王 祖武为邹氏墓群题词:“梅拳圣地”。1997年7月,河北省体委、河北省体育总会授 予平乡县、广宗县为“河北省梅花拳之乡”称号,随后邢台梅花拳被列入首批国家 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浏览53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