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登传统武术学科li设部并
现代学科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为构建传统武术理论学科体系 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科学平台。在众多传统武术学者和专家的不 断研究和探索中,传统武术现代学科体系逐渐形成.推动了传统 武术理论的发展,并为传统武术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学科基础。 本章主要就传统武术学科建设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传统武 术的发展历程、传统武术的概念与内容以及传统武术学科及发 展概况。
第一节传统武术发展历程
一、传统武术的起源
(一)传统武术的雏形
传统武术主要起源于人类的生产活动中。在远古时期•人类 面临的生存环境具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特征,与兽类进行 争斗是人类猎取食物、生存下去的必要途径。指抓掌击、拳打脚 踢、跳跃翻滚等是人类与兽类争斗中采取的主要进攻与防守手 段。但是,这些攻防方法是人们本能的反应,这些身体动作具有 随意性和自发性,人类还没有意识到要专门练习一些搏杀争斗的 技能。早期的攻防技能较为简单随意,却为传统武术的产生奠定 了基本的条件,这些技能也促进了传统武术的萌芽。对石制或木制工具的制造和使用,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出现 了.这些工具主要被人类用来打野兽,猎取食物。考古学家发现,尖状的石制工具如石球、石器具等在旧石器时代就已经被制造出 来了。石斧、石铲、石刀、铜斧、铜钺等工具在新石器时代末期也 逐渐开始出现。由此可以看出,人类是在与兽类争斗中对大量的 搏杀技能进行学习与掌握的,对这些技能的掌握大大提高了原始 人类的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
人与人之间的战争使得传统武术真正得以萌生。《吕氏春 秋•荡兵》记载:未有蚩尤之时,民固剥林木以战矣。争斗之所 自来者久矣•不可禁,不可止/从这一记载可以看出,我国远古 时期人与人之间通过争斗来抢夺食物、领地的现象最早并不是 出现在原始部落的大规模战争中,而在这之前就已经出现了,而 且这种争斗十分普遍,在争斗过程中,人们为了提高自己的战斗 力,使用大量生产工具作为自己的作战武器,此时的生产工具又 被赋予了新的用途。在人类的争斗中,在大规模的战争中,具有 搏击效果的生产工具得到了大量的使用,如投掷器、弓箭、棍棒、 刀斧等都成为人们的主要战斗武器,被用于战争中的生产工具 极具杀伤力。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和激烈性的增力口,单纯的器 械已无法满足人们作战的需要,因此使用器械的技巧和战争中 的格斗技术逐渐分离出来,并按照一定的规律朝着武术方向 演进。
原始氏族之间开始出现大规模的战争是在原始社会末期, 这种战争是有组织的,如黄帝与蚩尤之战、黄帝与炎帝之战、三 苗的战争、夏禹伐九黎等。随着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原始武术 在这一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为了在战争中发挥更强的战斗力, 原始部落组织人们进行演习操练,提高人们运用击刺动作的熟 练性,增强士兵的作战能力,在演练中,传统的群体组合也逐渐 出现,这促进了“武舞”(战武)的萌生。
原始社会的战斗技术水平在“武舞”中具有一定的体现,通 过“武舞”的操练,不仅可以丰富士兵的军事知识,提高士兵的身 体素质与作战技能,还能够培养士兵良好的练武习惯.而这些对 于士兵而言,对于部落取得战争的胜利而言,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总之「武舞”的形成反映了人类对古代武术的认识从感性 上升到了理性的程度。跳“武舞”逐渐成为人们在狩猎、作战前 或之后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在跳“武舞”的过程中,士兵可以 更加熟练击刺杀伐的动作,从而获得更强大的力量。
史籍记载,在大禹时期,三苗部族不断反叛,虽然进行了多 次的战争,但也没有解决这一问题。后来,禹命令士兵停止继续 进攻,组织士兵拿着斧、盾在战场上操练,这就是“干戚舞”,因动 作刚劲有力,气势雄浑•散发出了强大的力量,所以,三苗部族的 人被震慑后迅速投降。作为“武舞”的主要内容之一,这次的“干 戚舞”成为原始社会非常著名的且声势浩大的武术自卫演练活 动“干戚舞”中的动作是人们在长期的战争实践中总结出来 的,具有攻防属性,这些攻防技能为后来武术套路的形成奠定了 非常重要的基础。
原始“武舞”的痕迹在近代依然存在,尤其是在原始风貌明 显的民族风俗活动中,我们能够看到“武舞”的影子,如“东巴 跳”,这是云南纳西族的祭神“武舞”,在祭祀活动中,数十上百人 手拿着武器一起狂舞。原始武术的图像在原始岩画中也有,在 一些画有原始武术图像的原始岩画中,战士排成横列,右手将短 戈高举,傲然屹立;还有一些战士一手持盾,一手执武器,屈膝下 蹲呈马步姿势,将原始武术的威武形象展现得栩栩如生。
(二)传统武术的形成
传统武术虽然起源于原始斗争中.但其还未形成有组织、有 计划、有目的的体育活动,只是处于萌生阶段,是原始文化的一 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历史步入阶级社会后,传统武术才真正 开始形成。 奴隶社会时期•萌生于生产活动中的武术逐渐分离出来,作 为一项军事技能被统治阶级利用•这时武术的发展呈现出专门 化、复杂化的特征。夏朝的教育机构中出现了武术教育内容,主 要向学生传授各种武艺,组织学生演练武艺。当时“手搏”“手 格”“股肱”等是主要的武技内容。
殷商时期,随着传统武术训练的不断发展,训练手段也逐渐 增加,田猎作为一种新的训练手段在这一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 用?在农业经济社会,人们生存的手段逐渐转向了农业领域,田 猎作为谋生手段的功能开始弱化.而其军事功能却不断凸显。 在田猎过程中,士兵驱驰车马、弯弓骑射,可以锻炼自己的军事 技能,有关田猎的记录在殷商甲骨文中就有。这一时期青铜冶 炼技术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受此影响,能够促进武术杀伤 力提高的精良兵器大量出现,有戈、矛、戟、钺、斧、刀、剑等。商 朝训练士兵时,为了鼓舞士气,还大量采用“武舞”的手段。
西周时期,“六艺”成为针对贵族子弟训练的主要内容,这也 是统治者巩固贵族专政的一项手段。“六艺”中有些训练内容与 武术的关系很密切,如“射”(射箭)和“御”(驾驶战车)。“乐”也 是“六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一种舞蹈,主要动作是向东西南 北四个方向分别击刺四次。因为动作的特殊性,所以,有人将这 种套路称为“打四门”,该套路对传统武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在传统武术基础套路和传统套路中也能够看到这些动作。 另夕卜,此时学校还专门请一些将帅上武术课,促进了古代武术文 化教育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随着战争的频 发,武术格斗技能的发展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当时,诸侯各 国十分注重选拔作战的人才,选拔人才的过程中主要看士兵的 臂力、拳技及筋骨强壮性。《管子•小匡》记载,齐国为了使本国 不断强盛,改革兵制,命令官兵训练实战武技,而且大量征集民 间的武术人才,鼓励人们自荐,如果发现有识之士不自荐,就要 问罪。齐国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每年春秋两季都会举行“角 试”,武艺高强的人才是重点选拔对象,被选中的人才要随军队 作战。因为齐国重视武艺的训练,所以,军队作战能力很强,在 战争中发挥了重大的优势,这也是齐国后来能够成为霸主的主 要原因。
武术教学在春秋战国时期也有新的发展,这从记载在《列子•汤 问》中的“纪昌学射•”的故事中就能够反映出来。故事中讲到,甘 蝇是一位射箭高手,只要一开弓,就能使野兽伏地.飞鸟掉地。弟 子飞卫向师傅甘蝇学习射箭的本领,学成后射技高于师父。后来 纪昌为学习射箭,想要拜飞卫为师。飞卫说,要学射箭先要有不 眨眼睛的本领,你先学习这个本领,然后再拜我为师。纪昌听后 回家躺在织机下,两眼紧盯踏板,一动不动,而且就这样坚持了两 年,练好了不眨眼的功夫。于是找飞卫拜师。飞卫说,光不眨眼 还不够,还要掌握看的本领,等你可以把非常小的东西看得很清 楚,再拜我为师。纪昌听后回到家,将一个虱子捆在牛尾毛上,在 窗口上悬挂牛尾毛,一动不动地盯着看,坚持三年后,他眼里的虱 子大得像车轮,而且看其他物体也非常大。纪昌准备试试射箭, 于是取了一张弓和一支箭射向虱子,箭正穿虱子中间,而牛毛依 然完好。纪昌高兴地找飞卫说明了情况,飞卫说,你不用拜我为 师,自己就学到了射箭的技术。该故事反映了当时人们非常重视 射箭.射箭之风盛行。
奴隶制崩溃后,武艺逐步出现在民间百姓中,发展越来越多 样化,突破了单一的发展。民间习武者喜欢相互比试武艺,在比 武过程中对攻防技巧非常重视,而且出现了反攻、佯攻等多种进 攻形式,从而促进了武术技能的提高。而且,随着传统武术的不 断发展及武技水平的提高,武术理论逐渐从实践中脱离出来,并 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吴越春秋》记载,“越女”是越国非常有名的女击剑家,其不 仅剑技高超,而且有自己的一套专门的技击理论。越女认为,剑 术并不像人们表面看上去那样浅显容易,其包含非常精妙而又深 邃的道理,如门户开合、阴阳变化等都是需要人们重点掌握的理 论。在剑术练习中,要保持充沛的精神、沉稳的姿势以及安详的 神态,宛若文静的少女,但和别人交手时,别人能够感觉到自己强 大的威力,会慑服。越女的剑术理论对一系列矛盾的关系作了清 晰的阐释,如动与静、攻与防、快与慢、虚与实等,这是较早的武术 技击理论,为后代剑法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后人王充 曾称赞说:“斗战必胜者,得曲城越女之学也。两敌相遭,一巧一 拙,其必胜者有术之家也。”意思是打斗中的得胜者一定是领悟了 越女剑术理论中的精髓。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战场上,剑术是士兵战争杀敌的重要手 段,除了这一特殊的作用外,剑术也是一种表演艺术。不管是作 为打仗的手段,还是作为娱乐的手段,剑术的好坏都与格斗者的 生死存亡有直接的关系,可见,剑术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实战武技, 实用性很强,并非华而不实。在剑术格斗中,一般先用假动作来 迷惑对方,待对手做出相应的动作时,再动手,动作要急如闪电, 虽然这是后发制人,但却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庄子曾这样评价剑 术:“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可见, 我国的传统武术技击理论早在2 000多年前就比较成熟了,技击 理论的成熟是我国传统武术体系逐步形成的重要标志。
浏览44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