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莫若变势另思量。此势特点在硬在刚强,他势难以抵挡。当然他 也指出,他势若以硬对,则应该考虑变势。总的来说,程宗猷所撰的 棍势歌诀,字字实用,便于习练者学习领悟。
下卷为问答篇,共四十条问答,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将所习少 林棍法诸势之技、少林棍之道,阐释得精辟透彻,此中有不少是其棍 法理论体系的核心。问答篇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确立棍在诸 器中的地位:凡武备众器,非无妙用,但身手足法,多不能外乎棍。所 以说:“棍为艺中魁首。”他特别指出,少林棍在棍中又是凸显者,“故 少林三分棍法,七分枪法,兼枪带棒,此少林为棍中白眉也”。二、棍 法阐释。棍家诸法中,“穿提闪赚”之法最为玄奥。程宗猷指出只有 功力达到一定程度,才可解悟此法玄机。“斯法也,其机玄,其旨奥, 非心精思巧者不能造,非功深力到者不可言。”此法的特点是“进退无 迹,如电飞雷奔,目不暇视,手不暇指七即眼疾手快。该法在诸多棍 势中,制敌最有胜算,也是破诸家之器械的最好技法。该法包蕴了诸 多具体技法:“静中用乱”“旧力略过,新力未生”“彼枪不动,我枪劄 去”,正所谓一了百了之说。凭此研习此法,解悟要道,对于习棍法者 来说,抓住了核心和关键。当然,该法对习练者要求也高
“心精思 巧,功深力到”。他对“旧力略过,新力未生”“彼枪不动,我枪劄去” 的阐释,不仅仅停留在技法的描述上,更进一步上升到对棍道的认 识,“彼静我乱,彼乱我静,静中用乱,乱中用静”。可以说这是从哲学 二元层面来体认棍技的,从而概括出包蕴丰富,又具有指导意义的要 道妙诀。三、少林棍法的流传与归依。当时习练少林棍的人多,路数 各异,引起人们对少林棍的质疑。程宗猷分析了情况:棍法套路中, 因传授者尚奇好异,造成路数混入,或路数分解的情况,这对传承少 林棍法是不利的。他指出,教本一源,应该归入源头。于是他给各路 棍势指出真路。程宗猷承沿了少林棍法,并且有理论有创编,但他绝 没有以程家棍另立门户。他说:“惟水有源,木有本。吾虽不敢列枪 拳之林,然一得之见,莫非少林所陶铭,而敢窃其美名,背其所自哉。” 在当时各种武术器械派别不泥陈迹、争立门户的氛围里,程宗猷棍法 通玄,绝不亚于枪拳诸名家,却并没有以“程家棍”立名,是难能可贵 的。正如程同在《少林棍法阐宗•跋》中所说:“仲兄有隽寸刀铤弓 马等艺无不精,而独标其棍,且额之曰:少林棍法阐宗,是不忍背本以 邀名,心术人品又不在技艺间论矣。”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程宗猷是家族式习武,其侄程子颐、其叔祖 程云水均曾学艺于少林,故对少林棍法亦颇有心得。程宗猷所撰述 的《少林棍法阐宗》就是其侄程子颐所校。程子颐还将《少林棍法阐 宗》收录在其《武备要略》中。
程氏习武者重视对少林棍的深入阐释以及对棍术技法的传播, 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师承少林;另一方面与棍术在武术器械中的重要 地位有关。正如明人何良臣《阵记》中所说:“学艺先学拳,次学棍。 拳棍法明,则刀枪诸技特易之耳。所以拳棍为诸艺之本源也。”
明清徽人中不乏棍艺高手。兹举清末婺源詹鸣铎自传小说
查汪伯海段莘人,著名拳勇。……盖詹兆林即我的林叔公。 向伙景镇南货店,亦以拳勇知名。店中白糖桶,打叠安放,林叔 公每举重若轻。店中同事,多服其神力。且南货店友多从司务 习拳术,讲到林叔公,无不崇拜。那年适江西会馆万寿宫演戏, 林叔公往观。戏台之下,偶言这戏演得不好,江西人素来蛮横, 有一人翻驳,谓:“没有人请你看,好你就看看,不好你就不要看 便了。"林叔公大怒道:“这是会馆演度,你叫我不要看么?要叫 我不要看,除非到你家老婆房里去演。"那人反唇相讥,冲突起 来,两下举手斗殴。江西人纷纷扰扰,都来帮打,棍棒交下,板凳 继之,砖头瓦石,抛掷不绝。一时喊叫声,辱骂声,妇孺号哭声, 闹成一片,戏场大乱,台上停锣。林叔公夺得一棍,左冲右突,被 江西人困在垓心。时汪伯海在门外,听得人人喧嚷:“打灰[徽] 州老!打灰[徽]州老!……”急忙赶进一看,见大家攻打林叔 公,这还了得?当下夺得一棍,即与林叔公以背贴背,各舞其棍, 八面威风。无论棍棒板凳,砖头瓦石,一触其棍,即成反击,打得 落花流水,东倒西歪。二人徐打徐出,到了大门之外,疾驰而去。 江西人众大败,是役也,伤者百数十人,重伤者七八十人,因伤致 死者六人。
汪伯海、詹兆林持棍打倒众人,棍艺不凡,体现了高超的棍法技 艺素养。因为这是自传小说,所记述的事件是真实可信的。事件中 的两位主人公均为婺源人,汪伯海不仅拳术高超,而且棍艺不凡。从
上述对打场面看,二人舞棍,八面威风;也就是说起势已经展现了二 人不凡的棍艺素养。在与众敌短兵交接中,他们身棍合一,力透棍 尖,打倒众敌,真正体现了 “棍打一大片”的技术特点,也充分表明借 助高超棍艺起到以少胜多的作用。
第二节枪术(一)
在唐宋时期,枪术在战场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唐代王彦章的 枪术出众,人称王铁枪。宋代岳飞手持丈八铁枪,实战中克敌制胜。 南宋李全善运铁枪,人称李铁枪。其妻杨氏自命其枪为二十年梨花 枪,后来有天下无敌手之美誉,也就是常说的杨家枪。到了明代,因 人、因地而命名的枪术有石家枪、杨家枪、沙家枪、马家枪、峨眉枪等。 从唐宋时期的枪术看,其制式主要是铁枪。明清时期记述枪术的著 作以戚继光《纪效新书》、程宗猷《长枪法选》、吴殳《手臂录》以及潘
枪术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战阵中。正如茅元仪《武备志》中所 说:“阵所实用者,莫枪若也。”枪的种类有长枪、铁钩枪、龙刀枪等。 长枪竹木兼用,铁钩枪、龙刀枪的制式主要是铁器。
明清徽州武术界,程宗猷、程真如、毕昆阳、潘佩言对枪术的技法 与理论,研习颇深,形成相应的著述和观点。
程宗猷撰有《长枪法选》一卷,载在《耕余剩技》中,程子颐《武备 要略》亦收入。在具体枪法选录之前,程宗猷撰述了《长枪说》,该说 从长枪流变、个人习枪经历、枪法理论阐释等方面进行了述说,是一 份重要的文献,兹作阐释。
器名枪者,即古之丈八矛也。其法遵杨家,然未稽杨之为何 时人也。通鉴载宋宁宗时,有红袄贼李全,善运铁枪,后败,妻杨 氏,谓郑衍德等曰:“二十年梨花枪,天下无敌手。”今枪中有梨花 摆头之名,岂其人欤?岂以其艺之高,而不以人废欤?若稽实, 则有望于博洽君子耳。
枪是由古之丈八矛发展演变而来。由古而来,人们推尊杨氏枪 法。到了宋代,出现了李铁枪,其妻杨氏亦擅长枪法,并推崇梨花枪, 认为熟悉此枪,能够枪行天下。但是到底杨家枪的首创者是谁,程宗 猷并没有下定断,认为有待考证。从这段枪法演变的历程看,明代流 行杨家枪。
枪是由古之丈八矛发展演变而来。由古而来,人们推尊杨氏枪 法。到了宋代,出现了李铁枪,其妻杨氏亦擅长枪法,并推崇梨花枪, 认为熟悉此枪,能够枪行天下。但是到底杨家枪的首创者是谁,程宗 猷并没有下定断,认为有待考证。从这段枪法演变的历程看,明代流 行杨家枪。
世人尊枪为艺中之王,盖亦以长技无逾于此,余甚慕焉,访 有河南李克复善其技,余师之,得其法。后每遇世之能枪者,说 则同,而用则异。即所传之论,亦互有差讹,无从凭考。惟河南 枪,与别方不同。在武术器械中,枪艺有着重要的地位。程宗猷师从李克复习练
河南枪。他在师承之后,与擅长其他门派的枪艺者的交流中发现,枪 艺家对枪法理论有共性认识,在运用具体枪法上,各不相同,而且有 以讹传讹的现象。其所习的河南枪则在理论与技术体系上自成一 派,特点鲜明。河南枪在制式上很有特点,“所用木杆,体长而重,非 得巧妙,莫能运动”。制胜之方是以“中平为主”。在具体枪法和枪 势上,程宗猷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与阐释。
浏览82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