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子颐《武备要略》,四库禁毁书丛刊,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

诀细思量。”在戚继光所辑的三十 二势长拳中,关于“探马势”的解 释与程子颐的阐释略有不同。其 云:“探马传自太祖,诸势可降可 变,进攻退闪弱生强,接短拳之至 善。”显然戚继光认为探马势是应 对短拳的有效技法,而程子颐则进 一步阐释道:采用探马势应对短拳 时,要以披砍招法应之,并告诫习 练者要仔细体会其中的奥妙。同 样在“下插势”中,程子颐在歌诀 中特地指出“警上跌下君须记”。 这对指导习练者掌握着法重点,大 有帮助。

“擒拿手,封腿架子,左右搅一如四平,直来拳剪手招架,恁快腿 不得容情。”在此歌诀后,附上一段注解:“盖左右揽手,胜似擒拿手, 恁彼快腿打来,若以后手揽入,垫住彼脚,前手即挽住,往上一掀,无 有不倒地者。若擒拿手稍迟,彼腿还有脱去者,如彼手快,亦有挽住 此边头颈,一齐滚倒者,总不如揽手之便捷,此法屡试屡验,学者秘 之。”程子颐结合自己的习练经验,对传统擒拿手进行改进,总结出揽 手之便捷,并将这一方法详细说明

此外程子颐还对短打与拿跌进行阐释,传承了前人对短打与拿 跌的认识。他引用武术谚语道:“长拳兼短打,如锦上添花。”“千拿 不如一跌,千跌不如一打。”在阐释后者时,则体现了一位武术艺人对 武术技艺的深刻理解:“拿要拿住他之手,及手胫或托肘,方能拿得, 且跌亦要摘住他之手,或垫肘或警阴,或圈外勾脚或自虚身跌,方能 跌得,总不如一拳一脚之快疾。所谓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犯着招架, 就有几下者是也。如棍法云:打人千下,不如一劄,则此理也。”

随着少林拳术的传播与发展,其影响更加广泛。在明清徽州民 间,习练少林拳术的徽人,从经眼文献看,有一定的数量,兹征引若 干条:

(汪灿诚)善拳械,得少林师法,力敌百人。

柯应勋,清暮县柯村人,善拳术,得少林师法。

兆盛公讳灶宝,一讳灶祥,知次子。性忧爽,喜弓马刀剑。 年十四五,恒裹利刃袜中.每人静月明,入荒场提之,作剑舞,银 光闪闪,间复凝睇自喜,或纵步作势为刺状“曰:咨咨,咨者,刺 人之呼声也。十六七从人学为少林术,既而术精,数十人不能 敌。洪杨之乱,匪据绩溪县城,分赴四乡搜山,村人纷避地,兆盛 恒为之殿,匪将及,弱者惧不免,则回顾兆盛而相慰曰:灶在,吾 辈无忧。兆盛亦自负,曰:吾庙子山王灶也,逆吾者以头来试。 -日兆盛行经前村碓,突遇一匪荷矛而前,兆盛击以腿,中其小 腹,匪扑地大呼而毙。十余匪闻声踵至,围攻之,矛落如雨。兆 盛预格点闪无少失,间伏地纵步潜进,伤匪一人,匪胆栗辟易。 兆盛遥见余匪甚众,知终不可敌,且战且退,抵小溪,拔步越溪, 以利刃自解上衣,赤其膊,怒发上冲,叱咤而言曰:“来来,一个个 葬鱼腹耳「'匪惧,又以溪阔水深,不敢渡,乃退。自是匪无不慎 王灶名,辄不敢犯

从上述三条资料看,三人均习练少林拳术,而且武艺不凡。特别

谢永泰等纂《夥县三志》卷七《人物志.武略》,清同治九年刊本。

万正中《徽州人物志》卷十二,黄山书社2008年版,第725页。

转引自王振忠《少林武术与徽商及明清以还的徽州社会》所引《绩溪庙 子山王氏谱》,《徽学》第三卷,安徽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04页。 是王灶在与敌一战中,充分展示了其少林拳术中的腿法、身法,也证 明了武艺练习中“习武先练胆”的武谚。由此可见明清徽州民间存在 习练少林拳术的习武之人。需要指出的是,在明清徽州文献中,记载 了较多拳术高超的徽人,只是没有明确反映其师承,故不宜将这些习 武人物归入习练少林拳术的范畴,但这也不能完全肯定这些习武之 人中没有师承少林拳术的。

第二章明清徽州武术器械

武术器械是由战争中所使用的器械演变而来。同时也由于战争 中对器械的改进,武术器械的性能与使用技术得到提高。在中国武 术分类中,徒手拳术与武术器械是最基本的类别。从中国武术器械 的发展史看,其种类繁多,有长短兵器之别,有明器暗器之分,有硬器 软器之别等等。随着历史的演进,中国武术器械的种类逐渐定型,产 生了十八般武艺。元代杂剧中就出现了“十八般武艺”一词,如《敬 德不服老》中有云:“他十八般武艺都学就,文韬书看的来滑熟。”而 明杂剧《张协状元》中所说的“十八般武艺都不会,只会白厮打”,明 显将武术器械与徒手拳术分开。从史料文献看,十八般武艺应该是 在明代才有具体器械名目的,兹引出两条明人文献记载:

十八般武艺中,为习武者常练的器械是弓、弩、枪、刀、剑五类。 然而流传广、技艺较成熟的少林棍并未列入十八般武艺之中,不知何 因。在明清时期,武术器械因习练者形成特有套路与技术体系,并得 到广泛传习,据此而产生了因人或因地而命名的武术器械派别,如杨 家枪、少林棍、峨眉枪、马家枪之类的。其实在明清徽州,也产生了诸 如程家棍、程家枪之类的武术器械派别,只是程宗猷、程真如二人注 重师承,仍以少林棍、峨眉枪而命名。正如王振忠所说,在明代徽州 至少出现过具有全国性影响的两位武术大师,他们分别前往少林寺 和峨眉山学习武术。所以研究明清徽州武术器械离不开对二程关 于少林棍法、峨眉枪法以及其他武术器械技法、理论的深入探讨“

第一节棍术

程宗猷师事少林棍法,习得中由粗闻到顿悟乃至自得。所师者 有洪纪、洪转、广按三师。所习年岁久,长达十余载。师成后出寺云 游,深悟棍法禅机。于棍术之外,对刀、弓、枪诸器亦有研习。他将习 练之法,形诸文字,还配以图谱和歌诀“

程宗猷族弟程同在《少林棍法阐宗•跋》中说:“仲兄有隽寸刀 铤弓马等艺无不精,而独标其棍,且额之曰:少林棍法阐宗,是不忍背 本以邀名,心术人品又不在技艺间论矣。”程宗猷不以程家棍命名其 著述的原因是不愿忘本邀名,同时也可见其尊师重教的武德

程宗猷撰述《少林棍法阐宗》的缘起与目的是:

余叔祖武学生云水、侄君信、太学生涵初,昔曾同学少林者,尝 以少林棍法祗凭师僧,归授心识。谓余尝创图诀,公诸同志。余谢

不敏,久之,四方贤俊,妄相推借,督以为隐,乃不获已。爰从暇日, 裒集师友所授,及阅历证合者。命工缮写图像,不辞鄙俚,缀以歌诀 于左,积录成帙,名曰“少林棍法阐宗"。庶几一触目间而形势昭然, 俾人人得以自师云耳。虽然一言而决胜负之机,一势而寓变化之 状,虽曰末技,不无苦心,世有同志,倘缘是编,假筏登岸,于以壮干 城,靖疆圉,俾师门之指授,益藉光且大也。是又余之志也夫。

这段文字记述了程宗猷撰述《少林棍法阐宗》的缘由是:一是由 于学习少林棍艺,对棍艺技术体系与棍术理论有深刻理解;二是当时 武术界存在相互推许,对正宗少林 棍法的传承不利。其撰述的目的 是:一是便于习练者对照图谱与歌 诀,自我练习;二是希望习练者能 够借助棍法图谱的练习,实现对少 林棍艺的深入透悟;三是希望借助 少林棍艺达到保家卫国,发扬少林 武术的御敌卫国功能。

《少林棍法阐宗》共分上中下 三卷。上卷主要是交代少林棍法源 流及自己所习的情况,其中有多路 少林棍法套路图谱,也有破棍法套 路图谱,每一套路图谱表述简练直图二《耕余剩技》(中华再造善本) 白,招招势势,层层转换。应该说这 是典型的传播技法。小夜叉、阴手、排棍、穿梭是少林棍的别名。他总 结棍传六路,并以小夜叉、大夜叉、阴手、破棍套路谱为例,进行套路技 法介绍。如“小夜叉第二路棍谱”:高四平,进步旋风跨剑,滚身铺地

程宗猷《少林棍法阐宗》,民国五年尚文书店影印。 锦,回转滚身铺地锦,回转五花骑马,左转进步打满天棚不漏风,燕子酌 水,右转回打遮天不漏雨,右边

边叉,左转打满天棚不漏风,左边燕子酌 水,右转回打遮天不漏雨,后边边叉,踢一脚,四平,进步骑马,进步跨 剑,进步穿袖,仙人大坐洞,劄一枪,滚身铺地锦,搅一棍,劄一枪,滚身 出迎转,倒拖荆棘不留门。又如“破棍第六路谱”:一截;二进(彼劄我 圈里,我拿开彼棍);三拦(我进步硬靠,彼劄我圈外);四缠(我进步伏 虎打彼手,彼劄我脚);五封;六闭。可见程宗猷不仅介绍立棍法,还介 绍如何破棍法。每一棍法套路谱均配以套路图,这对传播少林棍法,对 习练者如何练习很有用,是一本很好的通俗易懂的教科书。

而上卷中的《总论》《紧那罗王赞》则是由技进道,阐发少林棍法 的机理。他认为少林棍法包罗变化,“能阴能阳,能柔能刚,可攻可 守,可纵可横”(《总论》),而“棍法不事勇,是为大威力,剑戟与器械, 不能与棍敌,是为最上乘”(《紧那罗王赞》),明确指出了棍法在诸类 武术器械中的上乘地位。

中卷则是棍势歌诀,每一棍势都有图绘,并有简练文字附在图 边,对该势功能、用法作了说明。中卷总共罗列了 55种少林棍势,分 别是:高四平势、中四平势、低四平势、单手劄枪势、高搭袖势、边拦 势、群拦势、伏虎势、定膝势、潜龙势、铁牛耕地势、孤雁出群势、敬德 倒拉鞭势、刀出鞘势、地蛇枪势、提枪势、骑马势、穿袖势、仙人坐洞 势、乌龙翻江势、披身势、吕布倒拖戟势、飞天叉势、陈香劈华山势、顺 步劈山势、剪子股势、庄家乱劈柴势、黑风雁翅势、高提势、乌云罩顶 势、通袖势、劈势、霸王上弓势、朝天枪势、金刚抱琵琶势、跨剑势、左 右献花势、右献花势、尽头枪势、高搭手势、单提手势、金鸡独立势、倒 拖荆棘势、二郎担山势、凤凰单展翅势、下插势、挟衫势、一提金势、秦 王跨剑势、前拦搪势、勾挂硬靠势、锁口枪势、铁闩紧开门势、撑势、单 倒手势。如“下插势”:旋风扫地势难拟,惟有下插硬搪抵。顺势单手 高劈下,重如霹雳快如矢。这种硬劈棍势,既快又重,乃制敌好法。 “铁牛耕地势”:铁牛耕地甚刚强,搠上打下最难当。扑鹤鹑来硬打

浏览50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