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手格斗是人类已知的、最古 老的战斗形式。随着人类社会的发 展,战争也在向前发展。但无论战 争变得如何技术化、科学化,徒手 搏斗都将会永远存在。
一名十兵-一尤其特种部队的士兵, 由于武器不灵,弹药用竭,或逃脱、 回避未就,就可能陷入一种只能以赤手空 拳投入战斗的处境。因而,为谋求生存, 他就需要在其始终可随意使用的武器一 双手和双脚的利用方面进行充分的训练。 这些武器永远不会卡壳、不致弹药告罄。 手脚如若能利用得当,就可阻击进攻者, 并令其当场毙命。
特种部队的士兵通常都披挂着为执 行任务所特备的一系列武器装备。但有 时,特别是当他的任务是收集情报、而又 不能留下丝毫痕迹时,那么与敌人短兵相 接就成为迫不得已的局面。当然,也有一 些特殊的、不常见的情况,如:武器失灵,或者试图逃逸、躲避敌人时,他也被迫使 用徒手格斗。
当现代化的武器未能制止住对手时, 士兵们就只能依靠他们的最后一道防线 ——徒手一搏。此类格斗技术向一个士兵 展示了:怎样在不利用火器、匕首及其他 常规武器的条件下进行战斗。编制这些技 能的目的,就是用于在武器离身(这种情 况应尽址避免),或者不想动用火器以免 引起惊动的场合。在特种部队的作战行动 中,在悄无动静的渗透过程中,如果必 要,徒手格斗是其首选。在维和行动中, 士兵们始终视徒手格斗为他们的第一选 择,只有在极特殊的场合才动用武器。从 事维和任务的士兵,宁可把某个人徒手活 捉,而不会将其致残或杀害。
二次大战军团
在军事训练中,最先给予徒手格斗技 能操练高度重视的军团教官之一,就是 位叫做威廉-爱尔特-费尔伯恩的英国军 官。他和他的合作人大威廉-赛克斯一起 发明了双刃战刀。他们俩人都曾和中国上 海警察起工作过多年,之后在二次大战 期间被招募入伍,去培训皇家军团的人 员。同时,他们也都是战略中心办事处及 特种作战行动执行处的代办人。
费尔伯恩在武器运用的指导方面是 位专家。同时他也要求在徒手搏斗技艺方 面讲求效率。是什么原因促使费尔贝恩认 定军用搏斗技术的培训对特种部队人员如 此的重要呢?他的学员之一,乔治-兰格 兰在自己描写有关特种作战行动执行处的 精典著作《冠毛无色》(现已绝版)中,对 此疑问提供了答案。
兰格兰在他的书中写道:“费尔伯恩 右图:刻画日本武土的木刻。许多格斗动作都取 自于东方的搏击技术。通过对搏击技术的研究学 习,给众多土兵提供了自信心和体力增强感。
赋予r我们越来越多的自信心,这种自信 心逐渐演变成很少有人能获得的肌体力吊及优势感。到训练结束时,不管对方有多 大力气,多大块头或能力,我甚至都敢- 一地与他过手试试。费尔贝恩教导我们: 要毫不气馁,无须颤抖地去面对可能出现的搏斗。这是极少职业拳击手所享有过的 精神状态这是一种常常可意味已打赢一 半战斗的精神状态。虽然这事看上去挺离 奇,但却是可以理解的:当一个人确信他 能在一场搏斗中和-瞬间极轻松地击疼、 挫伤、甚至杀死对手时,他所具有的就不 只一种而是多种不同的手段,他有各式各 样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
在二次大战期间,尽管有几个国家把日本的武术基本要领引进到他们的徒手训 练中,但实际上并没有多少土兵接受过这 种训练。所以,侦察巡逻兵一般在徒手格 斗或捕捉战俘方面并不出色——因为他们 对武器的依赖性太强了。然而,那些受过 恰当训练的侦察兵们,在英勇的袭击战中 施用徒手搏斗。向敌方发动的出其不 意、静寂无声的攻击,这种在敌人他们自 己领地上未能预见而突发的遭遇战,往往 就会产生可观的效力。
传统的“功夫”
自威廉•费尔贝恩时期以后的军事教 官们一直在讲授五个基本要点,用作徒手格斗的基础。它们是:
1.充分利用可利用的任何武器;
2.针对敌方薄弱点,施用最大力汕,主动出击;
3.在破坏敌方平衡时,自己要保持 好平衡;
4.充分利用敌方的惰性;
5.细致、准确地学好所有动作的每一 步骤,之后通过经常性的练习来增快速度。
这些原则都寓含在许多东方的搏击 技术之中。自1940年以来,东方的搏 斗技术激发了西方的徒手格斗军事训练,
这些搏斗技术于20世纪后半期还以体育 运动和观赏表演的形式打入了西方。在东 方的这些技击术中,就包含有正在教授 的、徒手搏斗中最占老的求生原则——功 夫,即中国武术。虽然说功夫具有强烈的 非军事化的味道,但它对其他格斗风格的 膨响,却使其成为二次大战以来西方军队用于改进徒手格斗培训的大多数技术的 鼻祖。为理解搏击技术,我们需划清一个 基本界限。纯技击术一般划分为两个类 别:内功及外功,换个说法,就是人们所 熟知的软功型或硬功型外功,即硬功 型,几乎就是全力强调以相等同的力气或 比攻击者更大的力气去会击进攻者的力 收。此类搏击技艺(包括空手道、泰拳以 及柔道)的操练,通常都是猛烈而严酷的,而且培养受训者用其最大力依来使用 踢蹬、冲拳和打击。同时还要求改善、提 高自己身体吸收和承受击打及实施挡击的 能力,以便不至于因疼痛而退缩。精神方面,硬功强调精神力状和进攻中的凶狠气 势。相比之下,内功(太极拳、八卦、形 意拳等都是很好的例子),则不太那么强 调以力撞击力,而是强调以柔克刚, 利用对方门身的懈怠去打败他。内功这流派,更多地是强调回避和放松,以及 动作的流畅性。因此,一个攻击者如果向 一位会空手道的斗士击出一拳,就会受到 对方前臂猛烈的阻挡,而攻击者的薄弱部 位就会遭到狠狠的反击。可是,如果由- 位软功练习者抵挡这同样的击时,就会 使这一出拳的手臂被一个简单的闪身动作 躲过,攻击者则由于他自身向前动作的冲 力,顺势被甩扔出去。
软、硬功两种风格之间的差异,也扩 延到练习者的态度软功常常更注意于把 搏斗技术石做为精神、气质方面的训练和一种门我发现的方式。不过,内功和外功 之间的区分也并非是那么绝对,特别是自从。世纪早期禅宗(Zen)教义引入到西 方文化之中以来,多数的硬攻匚把软功的 哲学观点纳入到什口的动作及观念之中 (尽管彻底更改观念是很难真实可信的)。 但是在思考下述功夫的流派时,还是应当记住风格之间的根木性差异。
充满传说的少林寺坐落亍中国北方河南省,僧侣们把功夫开发为一种自卫的 方式(例如防备盗贼及游牧部落洗劫庙宇)和促进身体健康的锻炼形衣。目前这种自强身锻炼的哲学观念在功夫领域 仍然盛行着。这个体系是经过儿个世纪的时间和反复的试验发展而成的。在以后的 几个世纪里,这个体系都基本上未有什么 改变。可是,现在也逐渐形成了五花八 门、风格各异的流派。如今,在亚洲存在 有数千种功夫流派。
反过来,僧侣们也从其他搏斗技艺形 式中集精选萃,以图改进自己的风格。世 界上没存哪个地区不曾有过自己的仪式性 搏斗史实(大多数都被人们遗忘得比较干 净了),但是其中灯北乌传统却更加演变得 规范化并在进行更广泛地传授。功夫的祖 辈人士们可能就把这几种之一给吸收进 来,如占希腊的角斗术(由亚历山大大帝 公元前四世纪的入侵军队传入亚洲,),而 占希腊一-罗马的摔跤技术则有可能会是 对他们的另一个影响。
对功夫最直接的、来自外国的影响, 人们普遍认为是通过具有传奇色彩的和尚 菩提达摩从印度传入的。他徒步越过喜马拉雅山,到达了一处管理不善、和尚们身 虚体弱的寺院。后来通过他的一番教导, 和尚们学会了-套以印度瑜伽功为基础的 健身练习技术,这套技术使他们康复,并且彻底地健壮起来。这些操练技术,后来 传到罗汉的手中,成为少林拳的基础。
功夫已经发展成为五大主要流派,以 它们的创建人的姓氏命名,分别为:洪、 周、僧、老、李。每一种都是以一种动物 的运动为基础编制,它们是虎、鹤、豹、 蛇及龙。
今天,功夫中最为流行的流派叫咏春 拳,意思是“美丽的春日”。它之所以受 欢迎,是基于该流派为一女子所创建,并 且只需要最小的力气却可做最大居的功。 它首先由一位叫尼妹的少林尼姑那里开始 练起,她把这套技术教给了一位年轻的村 姑——迎春。迎春身材瘦弱,她认为尼妹 的这套风格大部分都是强力型动作技术, 倒更适于男人去练。所以,她就创建了一 套自己风格的拳路,奉献给这位尼姑,但 却以她自己的名字给这套拳命名。该流派 的当代代表人是已去世的伊普曼大师。而 迎春拳的最出名的弟子是布鲁斯-李(即:李小龙——译者)。迎春拳大部分都 是局部动作,赋以细腻、不断变化的脚上功夫。拳路中很少有踢踹动作,仅有的几个踢踹动作也只是瞄向对方腰以下部位。 咏春拳这种武术的基本思想就是俭于动作,重点强调手部的技术,利用对方的力来强化练功者本人的反击力由于这 一原因,可以说咏春拳在格斗场合之中是 非常有用的。
浏览85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