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偶:力偶即两力相对之局,是指作用于物体上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而且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两个力,是可使物体转动或改变转动状态的两个不同的力,是行径相格而力气妄行于外的二力对格,是劲虚力失根基所致的力气迂回,是准确性降低击于标点、营区、穴位之外的格理状态。一般的力偶形成,多由棋逢对手、将遇良才、敌我实力相当所成;大怒伤势,势劲上逆,力随劲浮而攻击于穴外而成;火气太盛,灼伤准性以及对力较脱,对力突闪,对力迂回,而攻击主力失控所致。在临阵攻守中,对手虽然均有固定的经穴分布,但对手均在不定的晃动、闪动、 灵动(武家三动)中改变着自己的经穴位置,故出力之失,随处可见。如目标、击点、 营区、部位、穴道、位置(武家六的)的攻击。若对手的标点俗称痒穴(痒穴是人体越受力的冲击越兴奋、爽快、瘙痒的穴位)躲闪,力失标点,则着落无准,必为臭力;营区俗称死穴守护密闭,力失标应,则着落无地,必成废力;穴位即所有击打部位的中心点,假若选定穴位闪脱,力气着击落空,则一空百失,必为有害之力。此外,若久息不练劲力虚损,或攻击过度劳倦伤神、神劲不足、统摄失权、把控散失,则亦可导致力不循径,冲击于外而出现力偶。中国武术家认为:“出力过少,则必致力虚劲弱,而劲力双亏;出力过多,则必致力耗劲费,而劲力双损。养力过多,则 力堆劲积,而膘肥体胖;养力过少,则力匮劲乏,而劲力双衰。必致机体不适,而有损 于攻杀战守之取胜。”所以说,若出现突然性的大出力、大使劲,必须做到劲力循道而行,得道而用,顺道而成。切不可狂行妄动,否则劲力泛滥,极易造成心血管系统病变,而折寿。要知道,阴阳大对必有一损,也许是他损,也许是自损。总的来讲,大力伤型,中力伤本,小力伤势。百劲上逆,则百力偶格。力随劲亏而麻,劲随力亏而木。中国武术家认为:“劲力麻木,则意识缥缈,必不知所措,而神魂颠倒,非内功修炼者而不能持。”并说“劲力麻木而不运不化者,必现肌疼,肉痛,骨困,节乏(武家四感),而无法行势(即应势、寻势、出势、化势、收势、还势)、拉架、定式,更无法对峙、出招、收场。”还说“人之疼痛,有良性,恶性,禀性之分,大动而疼痛者为良属强,不动而疼痛者为恶属疾,有动而疼痛者为禀属伤。”也就是说,运动造成的疼痛,是肌肉、骨骼、软组织的力量增长性、加强性、适应性调整俗称长劲性疼痛,是肌肉力量的增强过程,是一种非常有益的疼痛。非运动造成的疼痛,是代谢阻滞、功能不济、组织坏死的生死性斗争俗称病理性疼痛,是病情的发展、维持、收敛过程,是一种非常无益的疼痛。损伤造成的疼痛,是组织、器官、系统的修复性调整俗称恢复性疼痛、修德(属教育范畴)性疼痛、治气(属惩罚范畴)性疼痛,是伤损组织、器官、系统的反应再造过程,是一种非常受益的疼痛。

力气妄行:力气妄行是指由于力气失制,不得章法,而妄行于外,或劲虚力失统摄,而导致的力气乱出现象,特指力气施展的荒谬不合理、非分出常规、胡乱太随意,是没有必要的体力浪费。其妄行的形成,多由大怒失态,态失伤势,势伤则劲力无着,而力随感出;或大恐伤化,化伤失运,运失则劲力无藏,而力随觉放;或攻邪过猛,伤及度 态,度敛态失,则续力无常;或重伤失控所致。在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的武术各门各派中,均有极为丰富、完美、地道,且极具独特品位的架、式、势、招、章、法(武家门派六要),故在出力攻击中的奇特招法随处可见,但无论那门那派,任何形式的力气妄行都是绝对禁止的。因为,搏打厮杀、攻杀战守、浴血奋战中的力气妄行,就意味着自己体力的无味耗损,自己体力的无味耗损,就意味着自己的失败或死亡。中国武术运动中的力气妄行是鉴别运动水平高的重要指标之一,对没有攻守三要一修德、振兵、治气等严格系统训教的人来说,是很难回避力气妄行的。假如一个人没有进行过严格系统的修德训教,人情世故是什么也不懂、不辨、不分、不另、不明、不清、不忍、不容、不尊、不敬、不爱、不恨(武家修德十二忌),自然动起手来就会无情、无理、无法、无德、无礼、无规、无义、无仁、无严(武家修德九禁),那力气妄行也就成了必然。假如一个人没有进行过严格系统的振兵,攻守进退是什么也 不会、不便、不成、不行、不济、不合、不知、不识、不对、不支、不力、不配(武家振兵十二忌),自然动起手来就会乱攻、乱守、乱进、乱退、乱打、乱闹、乱杀、乱砍、乱防(武 家振兵九禁),那力气妄行也就成了自然。假如一个人没有进行过严格系统的治气, 无法无天是什么也不怕、不畏、不惧、不甘、不让、不讳、不惜、不顾、不管、不在乎、不自量、不服气(武家治气十二忌),自然动起手来就会没轻、没重、没缓、没急、没大、 没小、没先、没后、没脑(武家治气九禁),那力气妄行也就成了必然。

另外,若没有身体健康的锻炼,身体健康失去了基本的锻炼、建设、增强,必然会身虚体弱,那一旦被人宰割,有的只是无力的妄行,结果只能被完全的宰割;若没有身体素质的锻炼,身体素质得不到正常的基本提升、建设、加强,无法满足正常的攻守要求,那一旦被敌人追杀,有的只是不济的妄行素质,最终必将会落入敌手;若没有攻守本能的锻炼,攻守本能得不到正常的激发、建设、提高,无法满足不可避免的搏打厮杀,那一旦与人打斗,有的只是力气妄行的攻击,终将被无情击败而任人处理;若没有中国武术的锻炼,攻杀战守水平得不到基本得提高、建设、修炼,自己 的攻杀战守水平得不到完整系统的提高,那一旦与强者打斗,有的只是本能性的搏打厮杀,那最终必将被击败而任人处理;就身体本身而言,若久惰致外劲虚损,或劳倦伤神,内劲不足,劲失统摄,则可导致力不从心,出现身体内外的劲力妄行,而有害于自己的身体健康、延年益寿、长生不老。总而言之,武术运动尤其是武术的攻守运动,都必须高度关注自己的力气运行把控,浪费性的力气失控妄行是绝对要不得的,为此必须真正做到对力气失控妄行的根本认识。中国武术家说:“出力过度,则力气失控而妄行。出力过欠,则力气拥盛而妄行。藏力过度,则力气堆积而妄行。藏力过欠,则力气短缺而妄行。”当然,在殊 死性的攻杀战守中,也必须在关键时刻,发起三猛(猛攻、猛打、猛杀)攻击,但绝不能导致自己的力随劲脱,劲随气绝。当然出现三猛过度而伤势,三猛过余而伤神,三 猛过剩而伤身,是不可避免的。但非要达到三猛足劲足力足量(武家三足)的攻击, 势必导致力随劲绝而神亡,出现呆滞、瘫痪、休克状况,再也无法拉架、定式、行势、 作战的局面,这是武家所高度忌讳的。虽然说,极度刺激有利于奇迹的产生,但这句话主要是针对训练、磨炼、锤炼而言的。

劲力的失调:中国武术运动中的劲力本来就是互根互用、互惠互利、互帮互助的。如果在攻守运动中出现劲力的功能失调,那将是非常致命的。中国武学家认为:“百劲百力, 本属一道,各持一法,向心者为劲,凝聚为阴,团结为禀,抱团为阳。离心者为力,扩散为阴,分解为禀,爆炸为阳。万物万象万空,合则多劲多生多长,分则多力多归多还,持则两立两峙两和。其好坏,竟在多少正负顺逆需弃之间。”中国武家一向把持着百劲百力的阴阳禀,追求着百劲百力的清浊和,维护着百劲百力的互根互用、互 惠互利、互帮互助的。所以,武术运动中的劲力的失调便显得格外受人重视。劲力的基本属性:武家身体劲力的属性问题,是研究劲力的根本问题。从广泛的意义上来讲,中国武学家认为:“人之百劲百力,在攻守,则劲属阴,力属阳。在身体,则劲属于阳,力属阴。”从一般的意义上来讲,中国武学家认为:“人体之劲,属阴,归弧,源于神,展 现于内,知于感受,识于意会,查于接触。人体之力,属阳,归宜,源于劲,展现于外, 知于速度,识于冲击,查于碰撞。二者阴阳相随,互依互存,互为互用,互助互帮。”并说:“无弧则无劲,无直则无力,无圆则无能。”并认为“全阴者,阳至则瞎。全阳者, 阴至则瞎。全禀者,无阳而不兴,无阴而不长。”还说“劲相对于力,具有滋生,温照, 推动,化变,统摄,懦养,运载,助长,支撑之作用(武劲九用)。力相对于劲,具有维护,爆发,出头,捍卫,彰显,声张,突出,守卫,防止之作用(武力九用)。”所以说,劲的收敛、虚弱、运化失常,必然影响及力。劲的张扬、亢进、攻击失常,必然影响及劲。 就其原因中国武家认为:“劲虚则力无以生化,力必因之而虚弱。劲虚则无法推动, 温照力气攻守,力必因之而循行滞涩,而终致不畅;力虚则动作统摄失职,动作必因之而变质。”并认为“劲滞则力必因之而怕阻;劲机逆乱则力必随劲而上逆,下陷, 前瞻,后顾,左期,右盼,中空(武力七逆),甚则疯出,狂放,妄动。”

总的来讲,武术运动中的力气亏耗或功力失调,必影响及劲。而劲头亏耗或劲气失调,亦必影响及力。中国武家认为:“力虚则劲无所发,必影响劲之造化。力脱则劲无施展之锋,则必然外散而脱逸。力疲则劲乏,必郁阻劲行而不顺。故临阵,劲力失调,乃武家之大忌,其多现于劲滞力疲,劲不摄力,劲随力脱,劲力两虚,劲力失 和,劲力失衡,万不可不察,不可不顾也。”

浏览39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