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者生平与著作特点,《少林棍法阐宗》(以下简称《阐宗》)著者程宗猷(1561-?),字冲斗,据说他 是“磊落魁伟,慷慨然诺”,“广额修臂,雄力劲节,望之凛然”,但又谈吐不俗, “恂恂儒也”。他尝“游梁魏间”,①向江浙人刘云峰学得倭刀法,向河南人李克 复学得枪法,又曾入少林寺十余年,学习少林棍法,于是“得以尽其法而超悟 之”。据说当时是“素负雄力绝技者,远相访谒,无虚日。一交臂间,辄索然如小 巫而去。故声走海内,闻者亦避舍逊焉”。②于是程冲斗声名远播,许多人来请 他出任军职。后来天津巡抚李公特聘其为都司佥书,程冲斗遂率家族子弟八十 余人从戎。李公调任内地后,程冲斗才辞职还乡。《阐宗》为其于明万历四十四 年(1616年)所著,后在天启元年(1621年)与《蹶张心法》、《长枪法选》、《单刀 法选》合并,以《耕余剩技》为书名刊行。晚年,程冲斗又撰成《射史》八卷。程冲斗对少林棍法推崇备至,除了称其为“圣传”、“秘授”,肯定“棍为艺中 魁首”外,他还借《阐宗》其他人的序和跋,从各个角度来赞扬少林棍。如“秦民 奋其白梃,胜广一时首难,安在古兵法制耶?近世少林沙门,始以是技显”③。“棍法古未有,自紧那罗王以观音显化,演教少室,遂开千载法门”①。说棍法为 少林首创。“棍法不事勇,是为大威力。剑戟诸器械,不能与棍敌”②。又是在 盛赞少林棍的威力。《阐宗》分上中下三卷。上卷有“小夜叉棍”第一路、第二路、第五路,“大夜 叉棍”第一路,“阴手棍”第一路棍谱和棍图;有“破棍谱并注凡六路”,“又破棍 谱并注凡三路”。中卷有“棍式一图”、“枪式三图”、“棍式五十五图”、“棍式歌 诀五十二首”。下卷有“问答四十条”。由《阐宗》看,明代的少林武术有如下特点:1 .少林武术以棍术著称,但即便是明代,有名的棍法也不止少林一家。《阐 宗-问答篇》也提到:“唯杨家枪、太祖长拳、绵张短打、孙家阴手棍、少林兼枪带 棒,乃五家正宗。”棍用阴手是孙家棍特点,兼枪带棒则是少林棍的特点。同篇 又提到:“或问曰:’人动称少林棍,今观图诀,俱是枪法,何也?’余曰:'谚云:打 人千下,不如一扎。故少林三分枪法,七分棍法,兼枪带棒。此少林为棍中白眉 也。’”言枪法者说少林是以棍入枪,言棍法者说少林是以枪入棍,看来“兼枪带 棒”就是枪棍合一。兼枪带棒的特点,实际上是军事武术实用的特点。2.如果说明代少林武术仅仅是一般军事武术,或者说它的特点完全同于一 般军事武术,那明代少林武术本身就毫无意义了。明代少林武术的价值在于: 它代表了中国武术前一阶段的最高峰,它的内部已经有了中国武术后一阶段的 萌芽。在《阐宗》中,我们不难发现这种萌芽。今天太极拳、形意拳等内家拳系 的某些原则,在少林武术中已经初步提到了。如《阐宗-问答篇》有:“或问曰:'吾闻棍打起手,可常恃乎?'余曰:'艺中 有先人发,后人至,旧力略过,新力未生之法。此等玄机,真千古不发之秘。能 于此中解悟,权巧制敌,使彼进之不可,退之不能,束手畏伏,方为无敌。”今天的 内家拳系所云为“后发先至”,似乎《阐宗》正好与之相悖,但仔细琢磨不难看 出,《阐宗》之“先发后至”实际上正是内家之“后发先至”,只不过一个由对手而 言,一个由自己而言。又如《阐宗》普行《赞》云:“法唯不犯硬,是为恒随顺。静定以制动,心手如 如故。”内家的以静制动,原来在少林武术中已有初萌。说内家源于少林,如此 看来却也不是一丝道理没有。《阐宗•问答篇》还有:“或问曰:'先发后至固 矣,如彼待我发,我待彼发,将遂已乎?'余曰:'法中有云:彼枪发,我枪拿;彼枪 不动,我枪扎。此一扎也,不浅不深,非真非伪,明此机者,进乎技矣。故法有彼 静我乱,彼乱我静;静中用乱,乱中用静。此取胜之妙用,学者当体认也。”实际 上更提出了 “以静制动,以动制静” 《阐宗》是保存至今的最早的完备武术专著,和最早的少林武术专著,以及 唯一确凿无疑的少林武术著作,其在武术史上的地位当然毋庸置疑。但时人及 后人对这部书的评价也不尽相同,如《武备志》的作者茅元仪,就在他的著作中 对《少林棍法阐宗》赞赏备至,说天下所有的武术都以棍法为宗,天下所有的棍 法都以少林为宗,而程冲斗的《少林棍法阐宗》阐述棍法极详,无有超过他者。 但清代的吴殳却对《少林棍法阐宗》的棍法颇有微词。(二)程冲斗籍贯是四川还是安徽程冲斗的籍贯应该说不应成为问题,为《阐宗》作序的侯安国,在序中已说 明他自己本为官于海门,“当事者调余休宁”,即为休宁的官员。到休宁后,“居 无何,上舍程生讳子颐者,持其叔氏所著《耕余剩技》来谒”,并称其家族子弟人 人能武。侯提出想看看,结果“后五日,程氏子弟十余人,各持其器至”,①显然程氏家族居住地离休宁治所很近。天津巡抚李公想聘请程冲斗任职,侯安国马 上就可以通知程,程又可以立即赶到侯处,也证明了这一点。由书中序跋所云 程冲斗“遨游梁楚间”;曾将一少林寺僧请至“六安”(今安徽境内);及有人在 “留都”(今南京)获赠其书等看,他一生活动基本上都在东南。另外,侯安国序 中激骂程冲斗、回答天津巡抚李公的口气,以及做主以圣旨中“义勇可嘉”句为 程冲斗立牌坊等看来,侯似乎就是休宁长官,亦即程冲斗的父母官。程冲斗为 休宁人似乎没有什么疑问。然而唐豪先生提到:“民国庚午,沪书贾徐鹤龄者,易《阐宗》之名为《少林 白眉棍法》,末多落地梅花一势,其法:蹲身置棍于地,以示无备,敌来取便应用, 此法初视若巧,然易为人识破。其诀云:'此棍死中翻活,无中生有,诸势可变, 得其巧者,方可用此法——金龙心法疽据徐鹤龄序称,原系锦江陈氏秘本,此势 他书所缺,故自诩为全。不知万历丙辰之《阐宗》,及天启辛酉《耕余剩技》之 《阐宗》,皆冲斗所自雕版行世,其中皆无落地梅花,可证此势乃后人所加。又冲 斗《射史》自序,言其家世新安,徐鹤龄序,竟称冲斗为四川人,寄籍皖省六安。 盖抄本出于锦江陈氏,锦江为蜀省河川,徐遂以冲斗亦籍四川,可笑孰甚。按冲 斗为休宁汉口人,六安乃迎少林僧广按号墨堂者从学之地,所谓四川也,六安 也,无一不出臆度。”①但唐豪先生没有说徐鹤龄根据何在或者说有没有一点根 据。其实徐鹤龄的根据是有的,那就是《阐宗》陈世竣《集序》中提到过“新都程 氏”,以及《阐宗》正文前《少林棍法阐宗》书名下标明有“新都程冲斗宗猷著”。 汉代四川即置有新都县,今天四川仍有新都县,于是不少人都以为程冲斗籍贯 的新都即四川的新都。不仅是徐鹤龄,著《中国武术史略》的松田智隆,即在其 著作中云:“程宗猷(1561-?),字冲斗,安徽休宁人,《武备志》认为是四川新都 人”。但查《武备志》原文却是:“茅元仪曰:’诸艺宗于棍,棍宗于少林,少林之说莫详于近世新都程宗猷之《阐宗》。'”①茅元仪实际上只是照录了《阐宗》所 云。茅元仪不知明不明白,但松田智隆却显然在纳闷了。明眼人一看《阐宗》序 跋内容,便不难认定程冲斗是休宁人。查《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八“徽州府”载称:三国时吴国在汉丹阳郡地分 置新都郡,晋太康元年改名新安郡。隋朝时,移治所安徽休宁县、歙县。中国士 人述其籍贯喜欢用古地名,而休宁曾经名为新都和新安,这就是程冲斗列籍贯 有时称新都、有时称新安的原因。然此新都非彼新都,安徽之新都非四川之新 都也。(三) 家族习武与鼓励义勇在《阐宗》中的反映《阐宗》陈世竣《少林棍法阐宗集序》云:“新都程氏,甲于邑里,其族数千 人,多业儒取甲第,朱轮华毂相望耳,”俨然大族。程氏族人在程冲斗的带动下 习武成风,侯安国《叙》云:他曾问程冲斗侄子程子颐其家有多少人会武艺,结果 回答是“父子兄弟辈俱能之”。在他的邀请下,随后“程氏子弟十余人各手持其 器至。刀戟犀利,鞭简皆重数十斤。始命之独舞,再对舞,继之群舞,飘絮飞雪, 回若旋风。余不觉拊掌曰:'弄丸乎?承蜩乎?妙哉,技至此乎。侯《叙》谈到 他初劝程氏族人应募时,曾被程氏族人拒绝,理由之一便是“家事颇饶”,练武不 过是“原为自保身家计”。这显然证明,家族习武在明代非常流行。
浏览43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