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谷道内提、两股夹紧,内气不散,精神倍增。也 谓之一夹。合,也包括有两个意思:一是指自身的六合(即内三合与 外三合卜另一个是指我方之劲要与彼方之劲相合,彼进时我 即领进落空,彼退时我即乘虚而入,不丢不顶,不及不离, 谓之彼我之劲相合。疾,疾者快也、毒也、狠也。凡与敌交手,必须是眼要疾、 心要毒、手要狠。眼疾如飞鹰察兔,心毒视敌嫉恶如仇,入 骨入髓手狠似狸猫攫鼠、猛虎扑羊;以及血疾发冲冠,肉 疾舌催齿,筋疾指透骨,骨疾牙断筋,步疾如踏毒物,身疾 似火烧身,心毒则力生,脾毒则力攻,肝毒火焰威,肺毒成 雷声,肾毒快如风,全体俱要狠、毒、快,方谓之真疾。正,不偏不离,不俯不仰谓之正。从头部而言,不可前 俯后仰,不可左右歪斜,百会穴要直向上领,天庭部要直向 前顶,项部要直立竖起,是谓之头正:眼要正视平看,不可 瞟眇斜视,是谓之眼正身要半阴半阳,斜中有正,正中有 斜,奇正相生,阴阳各半,不前俯不后仰,不左歪不右斜, 是谓之身正,手之出入,不离中线,掌之定势,要半阴半阳, 不平不直,阴阳各半,出手在心,落掌在胸,出高不过眉, 回低不过阴,是谓之手正;两肩宜平顺,劲力宜平均,是谓之肩正;前足顺,后足斜,前足的掌心(即涌泉穴)与后足的 足踵必须同站在一条直线上,是谓之足正,鼻尖,足尖,手 尖列成直阵,是谓之上中下全体中正。总之,中正之劲是基 本的功夫,它既不属于发劲,又不属于回劲,故谓之中正之 劲,中正与不中正:中正与不中正,是相对的,也可以说中正是相对的,而 不中正则是绝对的。我们之所以要站桩、练拳,就是要从不中正中求得中正, 从不平衡中求得平衡,使全体之重心和中心,限制在很小的 范围内进行前后或左右运动,不使它因超越这个范围而失掉. 重心。所谓讲中正,就是要使身体之重心不偏不倚,不贪不离, 自然安适,舒展大方,张而不偏于疏散,敛而不偏于拘泥, 要放而不肆,约而不迫,牵之不离,击之不散,支撑八面, 四平八稳,重心于中。
从中正之中求中正学者首先要从中正之形中求中正之劲力。初学形意拳的 人,总是由明劲开始练习的,多数是使用的拙力,所以僵直 呆滞,这就必须进行换劲,在换劲过程中,首先是要通过桩 功来完成,如果桩功的外形站法不正确,就会产生前栽、后 仰或左歪、右斜之弊,外不顺则内不和,内不和则劲气不能 顺达,因此必须首先要求得外形的中正,才能逐步再求得内 气、内劲的中正,这就是形意拳从内着眼,从外着手的道 理。关于身躯和头部的中正,有不少初学者认为是要使头部和身躯成笔直状,才能使百会穴与会阴穴相对。这种理解是 机械的、不正确的。因身体过直则不经冲,但过曲过弯又不 经压,故应从曲中求直,使身躯和头部成为一弓,重心通过 垂直的大腿部向地心下落在后足至前足的三分之一处,方为 之身躯和头部之中正。但是,如果要使头部和身躯的弯曲度过大,重心不是落 在两足的三分之一处(由后向前划分),而是落在了两足之中 或落在三分之二处,这种劲不是属于双重迟滞、就是属于前 “俯前栽之劲。如果头部和身躯笔直地站立,似乎是符合了百会与会阴 唾直的要求,而实际上它的重心是全部落在了后足之上的, 这就不是前足三分劲,后足七分劲了,而是偏于后仰的劲, 所以这种站法是既不中、也不正的劲,从外形上看,也是不 舒服、不正确的。从不中正中求中正上面一节是说的从中正中求中正,这一节是要介绍从不一 中正的外形中求得中正之劲。但这种练法,必须是在上一节 的基础上才能练习,否则即会形成不中正之弊。形意拳是在各种不同姿势的变化中进行锻殊的,因此处 在运动状态中的上体,不可能始终保持不变的姿势,尤其是 在练习十二形时,如龙形下势、燕子抄水等,都是需要向前和向下俯身的运动,这些动作如果从 外形来看,似乎已经出现了前栽之象,然而由于内劲的向后和向下的转移,以及胯部的下坐、腰部的下塌、后逼,和重 心的下移,从而使得全体又得到了相对的平衡,这就是从不 中正的外形中,求出中正之劲的练法。
当然,中正与不中正,一方面是决定于外形的,另一方 面则更主要的是决定于力点、支点的转换和内劲、内气的内 在变化。所以有时单从外形上看,似乎已经偏离重心了,然 而从实质上来看,它又并没有失中。例如一辆汽车吊车,吊 臂往往要偏离汽车本身的重心好多倍,但是由于汽车本身加 .大了下盘的支撑,所以不会在吊物负重时倾倒或翻车。胫,主要是讲的磨胫,拳经中云:“磨胫磨劲,意气响连 声”,练拳走势,内外均须相磨,在内上磨左右两肺,中磨 .肝、肾、脾胃,下磨大肠.丹田(主指气血);在外上磨左 右两手,中磨左右肘肋,下磨两足之胫。磨可增劲增力,并 喟自促使爆发猛烈的劲力,就好象枪弹出膛时,要经过与来复 线相磨擦的道理一样,一经相磨,突发出去的劲力才能更加 强烈。警,就是要警起血、肉、筋、骨之四梢。血梢警起气冲 冠,肉梢警起力推山,筋梢警起肝气旺,骨梢警起肾气充。 四梢警起,足以使人猝变常态。且目警能观六路,耳警可听 八方,下丹田警能聚气,上丹田警能凝神,一警不可有一不 警,方为真警。起落,起为上,落为下,起为横,落为顺,起要钻,落 要翻,起是去,落是打,起也打,落也打,起落好比水之翻 浪,一起一伏,一上一下。起时要钻,落时要翻,起要有横 .劲,钻要有拧劲,落要有冲劲,翻要有抖劲。起时从头至足 无一不起,钻时从身至手无一不钻,落时从上到下无一不落, 翻时从内到外无一不绝。起为横之始,钻为横之终,落为顺 之始,翻为顺之终。头起要钻,头落要翻,手起要钻,手落 要翻,足起而钻,足落而翻;腰、胯、腿、膝同样要有起有落, 有钻有翻,总要起横不见横,落顺不见顺,钻而不见钻,翻 而不见翻。手起要滚而钻,手落要滚而翻,身起要滚而进, 身落要滚而抖,起者进也,钻者技也,落者长也,翻者打 也,起如箭,落如风,钻如钻,翻如突, 起如螯龙升天,落如霹雳击地,钻要无坚不破,翻耍无坚不 摧,起要打,钻要打,落要打,翻要打,方为之真起钻落翻 也。
进退,进退虽然是主于步法,然与全体内外均有非常密 切之关系 一言其进,则从头至足,从内到外,从左到右, 全身各部均要齐进, 一言其退,必须领其气而回转,全身告 部均要一齐而回。一进无不进,谓之真进,一退无不退,谓 之真退。然退是为了进,有进必有其退,退是蓄其气储其力, 进是弩其弓,吐其气,发其力。退要手如勾竿,进要手如钢 铿,“拳去不空回,空回终不奇工进要打,退也要打;足进 宜踩踏,足退要勾挂,膝进有顶拨,膝退有提打,足进宜低 入,足退宜高抽,拳经中云:“退步高,进步低,不知进退枉 学艺,但在实际运用中,是不是必须要进步低或退步高呢? 不然。进步的高低,要因人而异,因势而变,如进步时主取 膝打其股骨,足不高如何能使用膝打呢;又如退步时欲使用 后挂足或后撩腿,就必须要擦地而行,方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所以进退之步,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之,进时一定要使对方的重心暂时偏移,或被我方严 加控制,故应鼓其气而一往不返。如果在对方毫无失中之象, 又没有被我控制的情况下进攻,即谓之冒进,退时一定要在 对方之手足未发出全力之时,领而化之或退而挂之。若已 被对方封死,非功深不能化解,有败于当场之危。所以能否 做到进的适时,退的得法,全在平时之练习,才能心领神会, 得之于心而应之于体。
浏览42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