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杨澄甫1883—1936自幼日见父辈习练太极拳,受家学熏陶,稍长,即随父健侯习拳,并得伯父班侯的指授,继承了杨氏祖辈的拳学精要。不满20岁时,已开始助父教拳。一边教学、一边练拳,迅速提高了他的个人拳艺和教学水平。杨澄甫的弟子很多。其中有的年长于他,或相差不多。如牛 春1881—1961田兆麟1891—1960这两位本是从杨澄甫之父健侯学有所得的高手,受命拜澄甫为师继续深造。有的是文武兼修的带艺投师者,例如,三位采用澄甫拳照、依澄甫公口授笔录整理成专著的执笔者,就是这样的高手。其中,1925年整理出版伙极拳术》一书的陈微明1881—1958于1902 年考中举人,曾任清史馆纂修,并于1915年拜孙禄堂为师,练习过形意拳和八卦掌。1931年整理出版伙极拳使用法》的董英杰1897—1961自幼文武兼修,先从刘瀛州学三皇炮捶,又从李香远和李增魁学习,随后才拜杨澄甫为师的。1934年整理出版法极拳体用全书》的郑曼青1901-1975精通诗书、画、拳、医,世称“五绝大师”,曾被多所大学聘为教授。此外,披露“杨澄甫定型架”的伙极拳体用全书》出版之前,杨澄甫继在北京授徒传艺后,以早期弟子为助教,巡回授拳于南京、上海、杭州、广州、口,以及广西、福建等地。亲自将杨式太极拳传播到了祖国各地。综上所述,有三点值得注意:其一,杨澄甫本人拳艺精湛、教法老道,依其口授整理成太极拳专著的三位执笔者,都是文武双全且有其他武术基础的文化大家。可以说,由他们联手以早先之作为基础修订成依极拳体用全书》披露的“杨澄甫定型架”有着较高的学术性。其二,杨澄甫有着深厚的家学基础,而且集中了杨氏三代及其传人的练拳和传拳经验,使得“杨澄甫定型架”在杨式太极拳架中具有着较为广泛的代表性。其三,杨澄甫经过多年的教学、对不同对象的教学、在不同地区的教学,又经过两次撰述专著的体会,而修订成的“杨澄甫定型架”,适合在民众中普及,具有较高的可行性。杨澄甫定型架问世后,显示出的权威性,大致就是由于其具有着较高的学术性、代表性和可行性而综合形成的。可以说,这三性,是制订拳架标准必备的条件。具备了这三性才能制订出一个拳种流派的“定型架”。从杨澄甫定型架问世来看,规范一个拳种流派的“定型架”并不仅仅是将一个套路画成图、配上说明就能草草了事的。“定型”是一个体系的定型。这个体系,不仅要有技术也要有理论。不仅要有单人练法,也要有对手练法。在披露“杨澄甫定型架”炊极拳体用全书》中,在技术方面,除了杨式太极拳单人练习套路外,还介绍了“推手”的练习方法。在理论方面,收入了杨澄甫口述,张鸿逵笔录的送极拳之练习痢、陈微明笔录的依极拳说十曼,此外还附录了一些前人的太极拳短文。值得今天的传习者注意的是,我极拳体用全书》披露的“杨澄甫定型架”的动作说明,是以与人交手时的攻防方法进行描述的。使得太极拳的体、用和理法较好地融入拳架和拳式了。太极拳的动作标准,来源于攻防格斗技法。如果不懂得动作的技击含义,不明白动作的攻防作用,就搞不清动作的正确标准,判不明动作的正误;找不到规范动作的方法。比方说,24式简化太极拳中的野马分鬃和揽雀尾的“拥”就很容易混淆。但是,你只要把它们的用法搞清楚,明白前者的力点在前臂的拇指一侧后者的力点在前臂的掌背一侧,就容易搞清两个动作间的了。

伙极拳体用全书》强调健身,并通过《自序》说明,习练太极拳的目的是卫身救国,“自当以救弱为急务”。强调每个动作的使用方法,说明太极拳的自卫效能和健身结果,都是练习具有攻防作用的拳架获得的。太极拳成为当今流传最为广泛的武术项目,除了它的运动特色外,还在于太极拳的传授始终注意既练单人套路,也要练双人推手。教学和训练中始终保持“练打结合”、体用兼备。目前,在太极拳段位考试中,只考个人单练。我们正在考虑太极拳传播的经验,把练架与推手结合起来。比如说,一至二段只考一个单人练习的拳架,到三段时加试定步单推手,到四段时 加试定步双推手,到五段时就加试活步推手,到六段就是放开了 的散推手。层层递进。到考七段以上,我们就讲贡献了,看你对太极拳的发展有多大的贡献。自西方体育舶人后,西方运动项目(奥运会项目)一直处于主流体育的地位。以武术为主体内容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曾经在文化的“新旧之争”、体育的“土洋之争”中,被视为旧的、土的一方,被生存危机笼罩着。在寻求土洋并行、土洋融合的出路时,披露“杨澄甫定型架”的送极拳体用全书》采取“和而不同”的态度。“杨澄甫定型架”没有用西方体育的原则来改变自身,&极拳体用全书》也没有把西方的运动理论硬搬进去。我以为,“和而不同”是太极拳,也是整个武术自立于世界体坛的出路。前面说过,太极拳有着区别于西方体育项目的运动特点和健身价值这是太极拳自立于世界体坛的基础。失去了自身的运动特点和健身价值,也就失去自立于世界体坛的基础,失去了自身存在的价值。太极拳要发挥自身的特点,自立于世界体坛,有许多事要做。例如,要寻求更好的推广形式,进一步发挥太极拳的健身价值。24式简化太极拳的创编和推广,极大地促进了太极拳的普及和推广。目前,仍然有相当数量的人认为太极拳动作数量多学起来像背书一样,很难记住。我们可以考虑,把太极拳锻炼内容的编排与太极拳的健身作用结合起来。王新午先生曾经以“倒卷肱”作为治疗和预防“肩周炎”的动作。类此,我们可以按照一定的健身作用,将太极拳动作编组成运动处方似的短套,习练者有目的地选学、选练,目的性强、练习积极性高,套路短小易学易记易练,易于迅速取得可喜的锻炼效果。又如,要宣传太极拳的文化内涵和追求和谐的教育作用。太极拳的锻炼价值不仅能健身,还有很好的文化教育作用。太极拳在“天人合一”的整体观的规范下,形成了单人练习时,要内外相合的自身“和谐”观念;与人推手时,要粘连黏随、舍己从人的与人“和谐”观念。这样的锻炼形式,能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世界和平作出奉献。再如,要把建立杨式太极拳品牌提上议事日程。“杨澄甫定型架”曾经以其学术性、代表性、可行性和权威性发挥过品牌作用。而今,是继续应用这一品牌,还是推出新的品牌,值得我们大家思考。

另外,要正确对待推动太极拳竞赛套路进入奥运会的问题。 奥运会是当代世界体育的主流,各种尚未进入主流层面的项目都力争要进去。为进入奥运会而新编的太极拳比赛套路中有一些“难度动作”——腾空旋转跳跃动作、落地接做单腿独立动作或下势动作。这类动作落地时,有着很强的惯性。惯性力传到膝关节时,由于膝关节在直立时不能扭转、弯曲时可扭转的幅度也很小,这就必然造成膝关节扭伤。竞技体育以争夺金牌为目的它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以损害健康为代价的。竞赛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区分高下,运动员是否受伤似乎不在考虑之列。参赛者为了 完成好这类难度动作,大多一上场先完成难度动作,丢掉了行云流水,看不到缓慢柔和,失去了太极拳的松静自然。以东方文化为特色的运动项目要进入以西方文化为特色的奥运会,必然会损 失一些固有的文化因素,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个人的态度是,力争进入奥运会的目标要继续努力,但要推入奥运会的项目,仅仅是武术中的几个新编项目。我曾经把武术和奥运会比喻为两棵生长在不同文化圈中的大树,我们可以从武术这棵大树上取下一枝来嫁接到奥运会那棵树上去,让它吸取奥林匹克文化改变为与奥运会项目相似的项目,通过这样的方式将几个新编武术项目推入另一个文化圈、另一个运动领域,而我们武术这棵大树本身还要按照自己的发展规律,按照自己的个性生长。只要我们按照“和而不同”的思路努力下去,借鉴着奥林匹克的成功经验,保持着自己的个性特征,与之在世界体坛中共同发展,就能为真正反映全球体育的风采作出中华民族的奉献。从“杨澄甫定型架”问世到今天,杨式太极拳传播到了世界各地,成了武术中的显学。这与有的拳种流派发展不力、有的拳种流派已然销声匿迹相比有着天壤之别。“杨澄甫定型架”的意义和给我们的启示,远不是我这篇短促的发言所能包括的。我愿与大家一道继续思考这个问题,以期从中探索出有助于促进其他拳种流派发

浏览45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