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掌的器械主要有:春秋刀、连环剑、连环纯阳剑、连环蟠龙棍、五行棒、昆 仑铲、八卦刀、双钩、双戟、十三节软鞭等。其中,粘身枪、八卦钺、判官笔、蛇形圈、 风火轮、钩镰剑、双匕首等属于八卦掌的奇门兵器。八卦门的器械规格较大,刀长 四尺二,剑长三尺八,粘身枪两端有头,俗名“两头蛇”,长约练习者身长加一臂。 此枪分圆形训练及直趟训练两法,去掉双枪头就当棍用。
八卦钺有两种,一种是传播很广的子午钺,还有一种是鸡爪钺(锐)。其中鸡 爪阴阳锐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由鸡头和脖子组成,其结构有鸡嘴、鸡冠和鸡脖 子,鸡嘴一尖一钩,两刃;鸡冠一尖,一钩,两刃;鸡脖子一面为刃一面为背。各部 分用法不同:鸡头部分可刀、刺、钩、削、挑、挂、砍;鸡脖子较长,可砍、劈、抹、拦、 架,两锐配合一起可锁拿,鸡脖子较长与鸡身连接。第二部分为鸡身部分,由两个 鸡翅、鸡爪及握柄部分组成。鸡翅前后各一个,前翅翅尖下钩两面有刃与后翅相 连,后翅翅尖上翻为一尖z;刃一钩,后翅下部与鸡身相连为练者手握之处,握柄下 边前方各有三个鸡爪,其形为三钩三刃三尖,其作用:锁、拿、抹、架、砍、握、挂、刀、 抓、护、刺、拦,还可作爬高之工具。第三部分鸡尾部由一尾组成,其形似匕首,又 似枪头,分为一尖两刃,其作用可刺、挑、削、拍、砸、挂。鸡爪阴阳锐总长为65厘 米一70厘米,可根据使用者的手臂长短而定制。
七星竿,采用四川产的“苦竹”制成,因其中空细小如豆,几近于实,故又叫“实 竹”。选择苦竹7节,每节7寸(约23厘米),共长4.9尺(约163厘米)。用细长铁 条将竹节打逋,将一头堵粘好,灌人水银7钱(35克),再用木塞粘胶将竹竿另一头 孔隙堵住,即可使用。因为此竿7节,每节7寸,再充以水银7钱,故取名“七星 竿”。此种用苦竹充水银制成的小竿子,刚硬无比,既轻灵又沉实,十分称手。用 其打人,不论用哪一头打击,里边的水银便随着流到竹竿的哪端,于是打出的这一 头便增加了重量和力道,犹如增加了速度,其效果非一般木棍能比,还可用来作点 穴用,有闭穴止血之功。当年董先师曾行一歌称道:“莫说轻轻不为兵,轻灵无比 有仙踪;长短器械它不怕,轻则拆骨重塞经。”据说董先师曾在山上乘凉,忽然感到 有一股风扑来,一条一米多长的金色细蛇窜来。他伸手抓住了蛇的中间,蛇便来 回缠绕,头尾乱动。拿住蛇的头、尾,蛇的腰就用力扭动。董先师睹此情景,顿有 所悟,遂创制了七星竿法一一击中,首尾动;击首、尾,则腰动。但另一说则认为, 清朝宫中打人的刑具不是木板,而是中心灌有水银的竹杖。据说这种刑具比木板 (棍)打人要痛得多,董海川也有可能根据竹杖这一刑具,加以变化,创编了套路和 用法,遂成为八卦掌门的一件奇锋兵刃。
作为八卦掌器械中的一个精华部分,八卦掌的双兵器还有燕尾翅和日月双镰 等,均形制奇特,技法奇巧,堪称八卦掌门的绝技。
董海川八卦掌体系的武学贡献
大名鼎鼎的董海川八卦掌武学,自同治初年董海川在北京传拳以来,在一个 多世纪的发展中,对于中国武术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其不朽业绩,主要表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促进了中国武术的繁荣发展
自同治初年董海川在北京传授八卦掌拳术之时,正值杨禄禅以太极拳享誉京 城之际,董海川和杨禄禅这两位武学宗师的切蹉和交流在当时的武坛传为一段佳 话。继八卦掌之后,河北深县的形意拳宗师郭云深到京城传授武技,董海川与郭 云深这两位武坛大家的技艺交流同样使八卦掌和形意拳这两大拳学体系之间建 立了密切的联系,形意和八卦的互学与互参也一直延续下来并成为中国武术的一 个良好传统。董海川在北京授拳后,名声日隆,弟子日众,很快就在北京形成一个 盛大的武术流派。同冶十三年(1874),董海川因老辞职,游居弟子家,专事授徒。 “游其门者,常敦十百人”,“请艺者自通显以至士贾与达官等几及千人”。董海川 去世之后,其众多后学继续深研其理,充实其技,尤其是第二代宗师尹福、程廷华、 樊志勇(湧)、宋长荣、刘凤春、梁振蒲(普)、史继栋、刘宝珍等,精研八卦掌技艺,自 然贯通并形成不同风格,使八卦掌在神州大地上更加丰富多彩。在历代弟子们的 共同努力推动下,八卦掌传人辈出,流行甚广。在其发源地北京,八卦掌更是成为 极具影响力的武术流派。第二代弟子以后,八卦掌开始向河北、山东、天津等周边 地区发展,经过几代的努力,现在八卦掌已经流传到世界各地,成为深受人民喜爱 的武术。长期以来,八卦掌也一直被尊奉为中国武术内家拳三大武术流派之一而 备受敬仰。自董海川首传以来,八卦掌武学对于中国武术发展和繁荣无疑起到了 促进作用。
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智慧
中华民族一贯具有开拓创新的光荣传统。中国武术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也 正是因为历代武林人士一直秉承着这一优良的创新精神。八卦掌的产生就鲜明 地体现了优秀的中华儿女所具有的非凡的创造智慧。
同治四年(1865),董海川至京师肃王府为太监,其术以绕圆走转为基本运动形 式,区别于过去流传的拳术,武坛人士称之为“平日所未闻未睹者”。这种当时的 武坛人士“平日所未闻未睹”的拳术即为后世所称的八卦掌,又名“转掌”。这个拳 种经过“集成拳术,复按易理,定八卦,合五行”的萌发整理,将武功、易理与导引吐 纳融为一体,以“行桩”的内功功法为人门基础,以拧翻走转为基本运动形式,以掌 法的变化为主要技击手段,内外兼修,身心合练,身捷步灵如飞龙游空,拧翻走转 变化无穷,刚柔相济,避正寻斜,围圆打点,以快制慢,以动为本,以变为法,循循相 生而无有穷尽,实为中国武术中一个无比突出的亮点。参研八卦理论,以易理人 拳学,是八卦掌的独特创造。但是这个独一无二的武术体系并不是凭空产生的, 在八卦掌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经典的易学思想毫无疑问 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我们认为古老的易经只可能是起到了启发的作用, 而这并不意味着一旦掌握了易经理论,一个不懂武术的人就可以信手造出一种深 合易学思想的崭新拳术,没有武术造诣的人永远不可能根据《易经》凭空构造出一 套完整的武术功法来。
董海川八卦掌的产生一开始就具有武术方面的客观基础。清光绪九年(1883 ) 春二月,在尹福等人为其师所立墓志铭文中有“少任豪侠,不治生产,法郭解之为, 济困扶危,不遗余力,性好田猎”等相关记述。董海川自幼喜武,少年时即以武勇 名动乡里,弱冠后游历四方,受道家修炼术的启示,创编成八卦转掌之术。董海川 去世之后,其后学继续参易学深研其理,演八卦充实其技,在众门人集体智慧的努 力下,才形成了八卦掌拳理、拳技的精深及独到之处,尤其是第二代宗师中著名的 尹福、程廷华、史继栋等八大弟子,在董海川之后的八卦掌发展成熟中起到了很大 的作用。八卦掌的祖师爷是董海川,但这并不意味着董海川创造了八卦掌拳学体 系的一切元素,像八卦掌这样一个高度系统化的,由易经推衍演化而来的巨系统, 绝不是一两个人能够创造出来的,其必然要有一个形成的条件及创作的过程,然 后由一个主要人物进行极富创造性的归纳、演绎、总结等工作,而后才能问世并代 代流传。而这一点,不仅仅局限于八卦掌这一个拳种,中国武术的其他拳种流派 亦然。对于八卦掌的创造奇迹而言,董海川应该就是这样一个起到并发挥了关键 作用的人物。八卦掌是由董海川传世并发扬光大的,因此,八卦掌门内皆尊董海 川为祖师爷。而今天,站在时代的高度,从21世纪的崭新视角去审视一个多世纪 以来的八卦掌武学壮举,客观而言,本书研究认为,董海川八卦掌所演绎的武学创 造和发展奇迹,应该是中国古老的易学思想、悠久的道家武术、董海川的个人成就 以及八卦掌门人集体智慧的共同结晶。参悟易学哲理,精研拳术技艺,以易阐武, 以拳演易,以董海川为代表的八卦掌武术体系用一套经典的拳学创造壮举,展现 了中华儿女代代相传的聪明智慧和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
董海川先生的一生,在武术上是卓有贡献的一生,也是传奇的一生,留名千古 的一生,他所创立的八卦掌恩泽后人,造福人类。以他为代表的八卦掌门人拳执 着追求拳艺和努力发展拳学,将会永远铭记在中国武术的发展史册上。
浏览1,85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