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守概说:攻守是所有动物与生俱来的生存维护本领,是所有动物赖以生存的基本能力, 是人类的天性,是武家的天职,是矛盾的真谛,是斗争的底线,是对抗的实质,是作战的灵魂,是人的三大本能的禀性主体。有史以来我们所知道的中国古人对攻守的最早称谓是黄帝时期的“兵”,夏商时期称之为“戎”,周朝一直到清末称之为“武”, 民国称之为“国术”,新中国成立以来称之为“武术”。攻守是炎黄子孙始终热衷的一 门终身必须学练、修炼、探讨的根本学科,是中华儿女修德、安身、定国、打天下,立 命、保驾、捍卫、强体质,保健、娱乐、不老、延年寿以及成人(人者锤炼)、成才(才者切割)、成器(器者雕刻)、成型(型者打造)、成功(功者立顶)、成气(气者紧箍)的一门终身必须学习、掌握、研究的科学,是古老中国文化永恒不变的主旋律。这就注定 了炎黄子孙的昌盛,决定了中国儿女的延续,肯定了中国文化的伟大,铸就了中华文明的永恒。古往今来,中国武学家始终认为:“攻守是宇宙万物生化的根本,是天人地三位一体的关键,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前提,是一个人立世的本钱。”也就是说,攻守是矿物变化的客观实际,是植物生化的具体表现,是动物进化的本来面目,是万象变迁的根本内涵,更是人类发展的根本动力。所以中国武学家说:“一切源皆是武源,一 切生皆是武命,一切命皆是武命,一切心皆是武心,一切意皆是武意,一切动皆是武动,一切运皆是武运,一切法皆是武法,一切招皆是武招。”也就是说,作为中国武家必须牢记人类社会、动物世界、宇宙万物的一切都是由武来决定的,武是为自己服务的。任何人只要偏离了这个信念就会落后、挨打、消亡的。在浩如烟海的宇宙万物中动物是主宰,在芸芸众生的动物世界里,我们人类是天灵地精的最高产物是高级动物,自然会成为动物世界的主宰。其高级就在于人类的攻守智慧远远领先于其他动物,主宰就是因为人类拥有及其高深的攻守办法。如果人类散失了这些领先、高深、超常的攻守,人类在地球上的地位,就一定会被其他动物所取代。因此,早在五千年前中国人的祖先黄帝就提出了 “修德、振兵、治气”的术攻守理论立世主张,以致炎黄子孙把攻守建设,始终奉为是人类生命活动中最为重要的基本建设。正因为如此,炎黄子孙才有了人丁兴旺、延绵不断、繁荣富强。所谓修德即中国武家的道德建设,振兵即中国武家的攻守建设,治气即中国武家的规范建设,这 三者的三位一体就是武,就是今天的中国武术,其根本理念就是团结、抱团、凝聚。 偏离了这个理念就是分崩离析、支离破碎、一盘散沙。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攻守虽然没有动物世界那么鲜明、直观、纯粹,但其斗争的残酷性、激烈性、可怕性是其他动物所望尘莫及的。中国人在这块土地上,之所以辉煌、壮大、强盛,靠的就是修德、振兵、治气,靠的就是精湛攻守的不断升华,靠的就是止戈经验不断积累所形成的中国武术,靠的就是中国人在搏打厮杀、攻杀战 守、浴血拼杀获胜后对谋略、计策、方法、手段、功夫、技艺等经验教训的总结、研究、 提高。所以说,攻守斗争、攻守对抗、攻守作战是每一个炎黄子孙首选所必须建设的。任何人只要忽视自己的攻守建设,那就意味着随时都会被人小看、欺负、蹂蹒, 甚至会被人侮辱、奴役、宰割。总的来讲,人类斗争、人类对抗、人类作战的实质就是攻守,攻守的升华就是武术,武术的升华就是武学,武学的升华就是中国武文化,中国武文化的完善、扩大、 演化就是中国文化。这是毋庸置疑的实际,是不需要含糊的道理,也是不能怀疑的事实。因此,攻守建设的学习、掌握、应用,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永远不可忽视的立于不败之地的首要技能知识。正如中国武家所说:“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尚武者强,喜武者长,无武者软,厌武者弱,恨武者亡。不管你怎样看待,不论你如何理解, 事实会证实,结果会表明,这话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因为优胜劣汰、弱肉强食、适者生存是动物世界运化的必然过程,人比其他动物更聪明、更极端、更无常。
攻守导论:攻守是人的三大本能之一,其起源于人的攻守意识,酝酿于人的斗争必须,策划于人的作战谋略,设计于人的对抗计策;其产生于人的搏打厮杀,锤炼于人的浴 血奋战,发展于人的攻杀战守,积累于人的胜败总结。这不仅是中国武术运动的核心所在,是个人意志实现的根本前提,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首选技能。因为,无论如何我们都是动物世界中的一员。在弱肉强食、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动物世界里,任何一个动物,只要其丧失了起码的攻守能力,那它的生命很快就会被无情地剥夺,它的肉体会很快被其他动物所吞噬,它的身影就会很快地消失地无影无踪。在相依为命、相互依存、相对而立的人类社会里,任何一个人,如果其丧失了起码的攻守能力,那他的生存将会是最大的问题;如果生存问题都解决不了,还谈什 么生活,离小康之后的生发(即生活无忧无虑之后的发展性探讨实践研究)就更谈不上了。既然攻守是动物世界不可或缺、人类世界不可放松的首要知识技能,那么人类世界的攻守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有史以来,中国人对攻守的最早定义是兵,即黄帝给后人所留下的做人训志: “修德、振兵、治气”,其中兵就是对浴血拼杀所有的功技艺总称。后来又用戎来定义,意在用冷兵器来代替人的原始攻守。这是夏朝时期由于冷兵器的精炼打造、精湛使用、高度完善,人与人的浴血拼杀均体现在冷兵器与冷兵器的格斗上而得名的。后来又用武来定义,意在制止滥用冷兵器来乱杀无辜。这是周朝时期由于武家理念升华所带来的崇高理念,即为了高度制止用冷兵器来滥杀无辜世人所必须锤炼的具有绝对主宰意义的功夫技艺招法。武家取制止滥杀无辜的止,取百般兵器之首的戈,合止戈为一体,呼其为武,以后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民国时期由于武家热兵器的迅速崛起,人与人的浴血拼杀虽然在一般情况下仍体现在冷兵器上,但在特殊情况下热兵器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故定名为国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四大发明以来,武家早已认识冷兵器为阴,热兵器为阳,故将国术定名为武术,在 武家(军人、武警、公安人员、体育工作者、武术爱好者、民兵等)中广泛进行继承性推广,并在全面借兵的推动下,武术走进了大、中、小学的课堂,成了举国上下人人学练的必修课程。从此中华民族才彻底推到了三座大山,真正摆脱了千年不振、百年耻辱的噩运,终于回到民族振兴、繁荣、昌盛的轨道上,迈开了强国、富国、兴国、 荣国、盛国的矫健步伐。古往今来,中国武术与中国武学一向是齐头并进、并驾齐驱的。武术是中国古 人攻守、对抗、作战斗争的功技艺升华结果,而武学则是武术运动的不断升华的硕 果。在古老的中国武文化中,武术是中国武文化的阳性主体,是相对实践应用而言的;武学则是中国武文化的阴性主体,是相对研究探讨而言的。中国武学源于中国武术,是指导中国武术的理论基础;中国武术依托于中国武学,是完成搏打厮杀的具体体现。同样《中国武术攻守理论》亦来于武学,指导于武术。攻守既是中国武术的核心辩证,是构成中国武术理论的五大要素之一;也是中国武学的基本辩证,是构成中国武学理论的五大支柱之一。二者对立统一,是极为典型的阴阳辨证范例。
总的来讲,中国武术是集攻守、对抗、作战等斗争和保健、娱乐、康复等锻炼以及道德、招数、套路等章法为一体的最为古老的术科,是集功夫、技法、艺法、基理、 辩证为一体的古老运动项目。这里的《中国武术攻守理论》是以人与人攻守矛盾为基础的搏打厮杀辩证;中国武学则是集智斗、格斗、战斗等理念和自卫、制止、预防等主义以及健康、长寿、延年等思维为一体的最为古老的学科。中国武学是集三经、 四典、五法和武哲学、武德学、武医学以及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 运动生物化学、运动医学、运动保健学等为一体的人类斗争、攻守、运动的知识体系。这里的《中国武术攻守理论》是中国武学对人与人搏打厮杀等攻守矛盾的基本阐述。
浏览65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