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拳放人,首以身动为主,手臂之动为 次,高者以身动无手臂的局部动作放人才是放,如 是单用手臂伸屈之“放”就是推,而不是放!放人应以手指放人为主,不能以手掌放人。其一是手掌放人无指弹功,非王荽斋宗师 《大成拳论》中的“指端力透电”的功夫。而指放要求功夫深厚,掌放是一般下乘之术,非上乘的指弹、身抖之学,另外,手掌放人者多为桩功不达时(时间太短),无撑指顶腕的功底者。而如用练达指放人,对方是以掌放人,指已达客身,而掌因无指伸出之长,亦还不能触到对方之身,故用 指已放者胜,用掌放者还不及客方之身如何能放。指点为点放,无论几个手指尖触敌身均为放劲;掌放多为功力薄弱者的推人,因力不达指、 指软功浅自不能用,而多因指力之功的几项功夫不到,或未学之故。再有就是单点发力之功,实单点发力为大成拳“十功达境”之一,为“十功验效” 之学。实单点发力为一只脚站立,用一个手指放人 之功用,非指有单点发力的特殊训练之功而言。世上没有此功,就是佛家的“一指禅”也非单点发力。 当年(80年代)本人在北京养生科学研究所被聘为副所长时,海灯法师任顾问与本人交往甚厚,在所长李泽民先生家,本人曾就一指禅之功与海灯法师长谈数小时,佛家少林一指禅之功是以手指用力,加力练指力的功法,但不是在应敌放人的用中之得;而大成拳的单点发力(即单指放人) 之用,是在用双手十指能在推手中放人已达之后,再用达一个手的五指放人,再用三个指在推手中放人,再达能用两个手指放人,而功到高层水平、境界(包括技击桩的大步托天桩、撑按桩、平 推桩、按提桩和穿形试力,三点过渡等功的基础之练)综合水平到一定功效时用一个手指可以随意 放人而为,此是指已用“达”一指放人的应用水平, 谓为单点发力或点指放人。并非单有一种特殊功夫可练一指放之功。如在与客方推手时,两个手一起用都放不了人,又何能练达一个手指放人之用。 如用几个手指都不能、不敢放人,又如何练一指之用?大成拳推手放人,有手放、指放、臂放、 身放之功,练达一定水平,应全身都能发力,均可放人(而眼、鼻、喉等弱位不能发力放人),即王 梦斋宗师《大成拳论》中“全身无处不放松,无点 不弹簧”之论。是拳学功底与层次水平的不同,而 有上述致用不同的区别而已。达高深上乘推手之 学者,其三节九段均能发力放人。大成拳心法中的放人之论,非指只以手臂向前方扔摔客方为放人,而往前、往后、往左、往 右均为放人,一带、一卦、一偏、一扫、一撞,无论往那一方向,如能将客方摔、扔出去,均为放人, 此也是拳学放人心法要点的明解。大成拳放人力根于脚,发于腿,行于腰背, 达于手指,是劲源之用的拳学心法原则而放人的条件要备适长短、距离、位置、松紧、虚实、方向、 力量、角度、速度、时机、火候,多方面的条件 方可。其所达条件内容越多,功夫越深,其功用、 功效的效果也就越佳;反之如对此心法、功理具体内容未练、不达,推手时必为庸手也必易至败。
双推手功理练用心法综述:双手之推重于步,身手步合筑其基。 神由动处求至胜,意自身含觅知为。 间架当从手臂转,步活灵变适机随。 不以力大身重求,只从整体悟栗髓。 进步正偏求优势,随形适用莫强为。 若或顶劲拼胜负,等同庸手乱粒推。 不以笨力争优取,当从本能悟理规。 拳学之用求松整,控放扔人一念摧。大成拳双人推手功理练用,为动步双人试力之功。其与单推手相同处是均有接搭、听劲、控、 定、放、发的义理。而双推手之功是以主、客双方之间两手小臂互搭求功,在练用过程中,以手推、 身动、步行为用,其功理练用心法要点在于手、身、 步有机统一而为,故在未练双人互练之前,应以双推手试力和步法配合训练基本功(而单推手也应练单人推手试力功),由于双推手要手、身、步配合而练、而用,故单人自练推手试力功与步法配合之练尤为重要,此是双推手必练的心法之一; 其二为神应重在求胜制敌,目应正视客方,而目注方位非单指客方头面之间,应以客方中线(身体的中轴线)为主,辅以余光看视客方全身各部间架结构的角度、距离、重心,以及两脚的前后站位、 虚实等。在双人互推之中,以两手接触之点(小臂的接搭之位)听(了解)对方的劲力大小、力量方向、动作方向、长短、松紧、虚实、动静,以至客方双点的不同位置、变化、力量(劲力)等等。而己方以重求力整、身松、肩摧、步带、腿发、头撞的整体配合和各部分段、二争之机,从分合、提抬、 卦偏、顶挤、欺压、按拉、扑撞、抖弹各种形式中求机达用;以头撞、身摧、脚蹬、腿发、指达为发力之用,而备蓄中当以吸带、坐屈、含胸、紧背、 松腰、溜臀、吸胯、顶膝、扣腿为要点;而撑指、 顶腕、正头、竖项、松肩、坠肘、含胸、圆腹为辅势手臂的螺旋力、肩胯的扭转力、腿身的伸屈力、 两手臂的循环力等劲力,在推手搭、控、定、放之 中要有分用、统为择势达用的内含与神意之备、之用,以应机得势为适时至效达用;在致用时或为缓行突变、或为力摧欺取、或为就适应时、或为顺行反用、或为斜进直达、或为横偏正至、或为两向争放、或为踩进力摧、或为夺位冲撞、或为横扫偏划、 或为先松后紧、或为定控放发,而功不在知繁多 悉、用应以选精适求,故推手致用之功虽多,应对 每一项练达出效之后而再研它项,而诸项之中以适己而选、用,以效高而精求,故有“诸用应均悉, 择式适己为”之论。即在功理练用中选其中适己之用为拳学心法之佳择。大成拳双推手和单推手功理练用内容,在《大成拳学》第一部中有述部分,本文从略。除上述所文,今就推手中,主客双方推手中出现的一般难解情况,从拳学心法中解析如下(以双推手为主)。在双推手中出现双方用力方向相抵,双方均用力对抗僵持的现象,在推手中多有出现。造成其因有三:一为双方同时以力向前推、顶,或一方向上抬,一方向下按的对抗、僵持、相抵、顶劲。此为初习者,或练功多年不得推手心法力量方向之传之故。此为身高、力大、有笨力的大汉多以 此为荣,是其拼本力硬打、硬要的僵劲之用,非大成拳的松整功力之为(前文有述,此是所谓一力降十会之术在推手中应用误区此多身高,力大、 年青气盛的笨劲之为,而其人遇比其力大、身高者,或身小功高者,如其以本力体重之为必败无疑。如不得此要在推手中,也常出现顶劲,说明双方功夫都不高、深,都是拼本力而无功力之用,此是其一,其二是双方都不知力量方向的运用,只是按一个方向用力的结果,如能从力量方向之学中,在拳学心法谓之力量变向之功之识而为,自可解析真髓,实对方力越向前,己力越好向侧、向偏、 向下、向上,客方如力向上,己方正好向前,如此类推,长期在推手中有意体悟,由有意之练达无意之用,至下意识本能反应时,可得心应手,不必用与大汉拼本力顶劲,自可获胜得机。但必以松整劲的整体发力本能之用,否则是无功底有用术(方法、招数。),故还应在桩功、试力方面正确练用下苦功和求高人指点功理、心法细则而求方可;其 三,是重功力之求以松整为主,多站技击班的桩时以推手有关的桩功(如托婴桩)有关的试力(如平行、提按试力)与推手有关的步法(如三角步、换 位步、十字步)、有关的发力(如顿挫发力、惰性发力)、有关的练功要领(如撑指顶腕、含胸、松腰)、有关的推手应用功法(上述为训练功法、应用功法为反向划圈试力,坠抱桩、推托桩、拍按试力、三节分段发力、吸缠手功法、定限放人。)等多种功法的辅练功。求每项致用的体认、参悟,综汇于推手应用之中。.
浏览39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