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是中国文化瑰宝,太极拳是武术文化中向一部分。杨式太极拳又是在武术文化中发展产生的。据传“天下无敌手”杨露祥为了广扩练武面,在王府创始了既有攻防意识,又适应于老中青强身健体、防身自卫和各类人员习练的拳架,柔中寓刚,舒展大方,势势气沉丹田,均匀缓慢,劲力浑厚圜活,绵不断的杨式太极拳。目前,已推广到全国和海外各地,是习练人数最多的拳种之一,本文就如何习练好杨式太极拳谈一下我的体会。作为一个习练拳者来说,应该是认真学习刻苦磨炼。一个成 功的练拳者,一定是在拳理上心领神会,拳术上技艺高超,并且要得到老师的确认,而不是默认。确认是老师对学生拳技功夫的肯定而默认是老师对学生的无可奈何。前者会给拳种带来继承和发展,后者会造成由强变弱。本人受环境和家庭的影响,自幼田宪文山西太原市武术协会酷爱武术,近50年的习练拳生涯,曾学过形意、六合、八卦和太极等拳种。20年的杨式太极拳习练,使自己更深刻地理解了 武术文化的内涵。虽自己参加过百余次比赛,获得过省市、全国及国际一等奖、第一名近60项次,但回头看还是有很多不足和问题的存在,同时也得到了不少的经验和教训。目前,有些地区的拳友在习练拳中,也如同本人存在一些不足,应及早引起重视,以便尽快提高拳技。要习练好太极拳,能否全身放松很关键。尤其是腰胯不能充分地放松,就直接影响到拳架的舒展和下盘的稳固及劲力的发挥。也难以实现气沉丹田。“在做好全身放松时,一定要做到松而不软。”这是杨振铎老师在教拳中经常提醒的一句话。而且杨老师和杨澄甫宗师在著作中也明确的指出“习练运行时,周身骨节均须松开自然。口腹不可闭气,四肢腰腿不可起强劲”。但在实际习练拳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松软无力或强硬僵直的体态。尤其是初习练者,更易出现这种状态,如不及早纠正,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如果是教拳者影响就会更大。主要的影响有三:其一是影响演练效果,自己感到难受不顺当,旁人看了别扭不自然,这样必然会影响到精气神,使劲力不顺、不足、力点偏移,使演练质量下降,脱离拳理拳技的基本要求。其二是影响健身效果,由于动作过分地僵直或松软,使本应有的神气受到了损伤,影响到血脉的良好循环和新陈代谢,也就散失了武术健身的特殊效应。其三是影响了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发扬光大。因不能正确地习练,就会出现一些偏差,尤其教拳者不能正确地教练,就会影响到一些习练者的情绪和信心而放弃习练,这些均会影响到武术文化的推广、普及和继承发展。

有时对腰腿的舒展认识模糊,片面地理解为腰腿一条线就是舒展,结果形成了僵直现象。实际上,没有胯的松沉就难以使腰转动得宜,也很不容易实现转腰便利、得力,腰腿舒展,劲力顺达,柔中寓刚,力点准确。在进行拥捋挤按、搂膝拗步、单鞭、指裆捶、搬拦捶等弓步时,如做不好前腿弓后腿蹬的要领,也会影响到松腰松胯。有时为了寻求腰腿一条线而形成了腰顶直、腿僵直、低头、凸臀并歪斜,好像船工拉纤、古人拉犁耕田的架势。这样的练拳方法不妥,有所背离基本拳理拳技。杨振铎老师和杨澄甫宗师的《杨氏太极拳剑刀》及我极拳体用解》著作中明确指出:“胯松补松腰之不足,有时腰虽松净,转动仍觉甚不合宜,则非同时复松胯以资补救不可……”这就说明在练拳时,不但要做到松腰,而且必须要松胯和尾闾中正,否则就难以实现舒展中正、圆活饱满沉稳浑厚、劲力顺达、柔中寓刚、绵里藏针的基本拳理。李德印 老师在谈太极拳节奏风格时,也说明了习练太极拳要中正安舒, 松静自然,柔和平稳,绵绵不断,行云流水,气沉丹田……出脚迈步应轻灵自然,不应将出步做成不妥当的低蹬脚后再落脚砸地。出步时应重心在后,虚实分清,稳中踏出脚,自然着地,不应在脚未着地前就过早地移重心,以免将出脚不妥地形成是因失重而倒向一边的支撑脚。杨澄甫宗师在也:极拳之练习谈> 中说:“两腿宜分虚实,起落似猫行。……所谓虚者非空,其势仍未断,而留有伸缩变化之余意存焉。”而有些习练拳者,往往将起脚出步做成似低蹬脚, 落脚时又过早移重心而失重砸地。这样也形成了倒向一边时的支撑脚,使换势不稳而摇摆。也正像杨振铎老师和李德印老师所说的“有些练拳者做不到出步轻起轻落如猫行,换势时僵直、失重、绞步、摇摆、不稳也就自然存在了”。这样就影响了练拳者的演练水平和拳技提高,也失去了武术的本能和杨式太极拳原本的轻灵沉稳、缓慢柔和、式式均匀、姿势舒展、劲在内涵、形象优美的动作及纯朴、独特、新颖、别致的特色。下势仆步时,重心应向后斜脚方向屈膝下蹲坐实,前腿自然伸展形成仆步,内扣脚踏实,不应出现下蹲方向偏移,形成脚尖与腿近似一条直线僵直下压腿和脚跟,使骨骼强压别劲,甚至受到损伤。也不应该将前腿膝盖凸起,造成屈前腿下蹲而形不成仆步下势的弊病出现。在做下势仆步时,有时会不当地做成前脚尖不内扣、别劲重压脚跟,前腿脚不平铺、膝盖上凸屈蹲,前脚尖掀起、后脚跟离地等错误动作。由于这些错误要领的出现,直接制约了习练者的正常发挥,如不及早纠正,对一些习练者的骨骼会带来一定的损伤。况且,下势仆步本来就有化解牵制对方的要领,而自己在做此动作时就掀脚拔根、下盘不稳。这样,反而会被对方利用。

根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此说明手形的重要。而有时往往将手指僵直向外弯曲绷劲,使指关节凸出,这就脱离了掌心内含、坐腕舒指的要领。在整套演练过程中,都应注意手形。无论是拥捋挤按,还是穿掌、下势、云手、单鞭或转体换势等,手型的应用都很重要。在习练拳过程中,常将“三型四法”作为基本学习内容而手型手法又是首先要学习的内容。尽管是这样,但要做好手型也不容易,甚至已练习了多年拳,可手型上还是有些不足。正像杨振铎老师在表明“坐腕立掌型”的特点时说,坐腕掌的做法,首先手腕要坐实,然后将手掌向上立,逐渐使五指朝上,掌心向前。当手掌翘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一种内在的自我感觉,这种感觉称之为“劲感”。如果习练者训练有素,这种劲感”则贯通全身。同时杨老师也强调,手掌上立不够会出现软弱空虚、无着落之感,但上翘过分会产生僵硬呆板。这一掌法统摄着劲的内含和精神的表达及刚柔的实现,以致节节贯穿,正体协调。要练好杨式太极拳,就必须由立掌找到这一劲感”。以上用杨老师的一段简语已基本阐明了一些手型掌法和其中的内涵,自己作为一个在手型、掌法上有不足的练拳者来说,深有感悟。当然,如何理解领会手型、掌法在演练拳过程中的要领,很多老师、前辈均各有较系统的理论和实际的说明,须进一步加深领悟。杨式太极拳普及面较广,习练人很多,但要练好杨式太 极拳不容易。要达到高水平,须加深对拳理拳技的理解和对杨式 太极拳历史发展的了解。同时也必须有自己的刻苦努力和名师的指点。多参加武术、太极拳表演比赛等活动,有利于提高拳技和习练拳兴趣,更能增强习练拳信心和激发提高拳技的决心。同时也便于互相学习、交流和广开思路。有条件也可以参加一些武术学术论文活动,使自己有机会与更多的武术专家、学者进行交流学习。因为,来自各地各部门的专业武术研究者,具有较深的武术文化理论,并且掌握了许多对武术文化考证的资料。所以,就有必要向专家进一步了解武术、太极拳的由来和演变过程。使自己对太极拳的内涵加深理解和提高拳技演练水平。本人之所以能够坚持五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常备不懈地练拳,除自幼酷爱武术、崇拜武术家外,重要的是还有中华武术的魅力和滋润武术人才的这片祖国大地,以及有更多的武术前辈的指导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同时,我也要感谢那些进行组织、支持武术表演、比赛等活动的为武术事业做出贡献的领导、专家、老暗整常飞占番管忑太极拳作为中华民族的国术、国宝、国魂、国粹,是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太极拳的哲学思想在大学体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太极拳教学不仅是一种技术的传授,而是一个弘扬民族文化思想、培育大学生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传统美德、提高学生健身价值观念的教育过程。

 

 

浏览38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