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以上分析,不仅可以看出高原训练法的实际应用过程既具有运动训练控制方法 的特征,又具有运动训练基本方法的特点,而且可以看出高原训练法运用过程是非常复杂的。在运动训练的过程中,采用高原训练方法不仅需要精湛地掌握本讲上述六种运动训练的基本方法,而且还需科学地理解运动训练的控制方法。除此之外,还需深刻地认识高原训练中海拔高度、训练时间和进出时机对提高运动成绩的直接影响。
(二)高原训练法的实践应用
- 海拔高度
高原训练的海拔高度是实施高原训练方法最终目的的首要因素。一般认为,摔跤项目专项体能的训练对高原训练的海拔高度有严格的要求。通常,以有氧、缺氧混合代谢为主持续运动或持续比赛4-6分钟的抗阻力系数较大的力量耐力性以及灵敏性运动项目,选择1800-2000米的海拔高度进行训练为宜。由于摔跤运动的比赛时间属于此类,因此,确定高原训练的海拔高度,是实现高原训练目的的先决条件。其他海拔高度 的训练可以作为辅助训练的参考。
- 训练过程
任何一次高原训练的过程,无论时间跨度如何,实质上都是一个专门组织的训练过 程。这一高原训练过程通常需要分成三个阶段,即高原训练的适应阶段、基本阶段和过渡阶段。高原适应阶段的时间划分是以海拔高度的相对标准作为依据,海拔高度越高, 适应阶段时间越长,通常为上高原后开始高原训练的3天左右;高原训练的基本阶段的时间较长,通常为2~4周,甚至6周时间,有时还需将整个训练阶段分为基础训练阶段、专项训练阶段;高原过渡阶段的时间较短,一般为结束高原训练的前3天左右。高原适应阶段训练的目的是,在生理功能上促使机体工作的内环境系统尽快能与高原条件的外环境取得平衡。因此,此阶段运动负荷的安排特点是:运动量较小,运动强 度较低,通常是低海拔平原条件下运动强度的65% - 70%
o高原基本阶段训练的目的 是,在生理结构上促使机体工作的内环境系统尽快能与高原条件的外环境取得平衡。因 此,此阶段运动负荷的安排特点是:运动量较大,运动强度则依据与海拔高度的负相关性关系而定,直至采用低海拔平原条件下的强度。高原过渡阶段训练的目的是,为进入 低海拔平原参加比赛或者进行训练作好机能衔接准备。一般认为,此阶段运动负荷的安 排特点是:适当减量、保持强度,以利于机体恢复,并为低海拔平原条件下的训练或比 赛强度作好机能准备。由此可见,根据专项运动特点,科学地规划高原训练过程,是实现高原训练目的的计划保证。
- 训练结构
任何一次高原训练的过程,无论时间跨度如何,实质上都具有一般训练过程基本结构的特征。高原训练过程的基本结构依然是由摔跤运动员现实状态的分析、训练目标的确定、训练过程的划分、训练方案的实施、训练过程的监督和训练结果的评定六个基本环节组成。但是,由于高原训练环境的特殊,因此,高原训练过程的监督环节则显得尤为重要。根据研究结果,一般认为血乳酸、红细胞、心率、尿蛋白、肌红蛋白等检测项 目是高原训练过程实施训练监控常用的检测指标。
- 训练方法
从理论上讲,高原训练过程所采用的训练方法可以是重复、间歇、持续、变换、循 环、比赛练习法。但是,在摔跤运动训练的实践中,重复、持续、变换训练法通常为高原训练中常用的主要方法。自然,这些方法也是高原训练法中的组成部分。然而,相比 低海拔平原条件下的运用,这些训练方法在高原训练条件下的应用具有一定选择性的特点。通常,在高原适应阶段,应多采用持续训练法进行训练;在高原基本训练阶段,应 多采用重复、变换和循环训练法进行训练。相比低海拔平原地带,高原训练过程中的重复训练的负荷时间普遍较短,负荷强度较大,间隔时间相对较长,以确保机能恢复为宜。间歇练习方法的负荷时间相对较小,但是负荷强度相对较低,间歇时间相对较长, 并以心率降至no次/分为限。持续练习法的负荷时间相对最长,但是负荷强度更低。
- 组织形式
高原训练的组织形式通常有三种,第一种是重大比赛之前的阶段高原训练的形式, 第二种是重大比赛之前的往返高原训练的形式,第三种是重大比赛之前的梯变高原训练 的形式。第一种是指重大比赛之前的一段训练时期始终是在高原地带进行训练,高原训 练的持续时间较长,甚至长达40天左右。这种组织形式的主要功能是有助于提高摔跤 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和一般耐力。第二种是指重大比赛之前的一段训练时期多次往返 在高原一平原地带进行交叉训练,每次高原训练的时间仅为两周左右,每次平原训练的 时间仅为5天左右。其中,高原训练的目的是提高运动负荷量,平原训练的目的是提高 运动负荷强度。这种组织形式的主要功能是有助于提高摔跤运动员的有氧、缺氧混合代 谢下的运动强度以及力量耐力。第三种是指重大比赛之前的一段训练时期依次呈梯度方 式变换高原地带进行训练。例如首先在海拔高度为1400米的地带训练,接着依次在 1600米、1800米、2000米、2200米进行高原训练,尔后再依次返回原地训练,直至回 到低海拔平原地带参加比赛。这种安排形式的主要功能是有助于提高高原训练的适应能 力、有氧代谢能力、缺氧代谢能力、高原训练的负荷强度和肌肉收缩的力量耐力。另 夕卜,这种安排方式对于预防高原训练效果的消失具有积极作用,并能与低海拔平原比赛 的赛前安排合理衔接。
- 进出时机
高原训练的进入与出来时机的选择往往决定着高原训练的效果能否反映在比赛之 中。因此,富有高原训练经验的教练员,无不高度重视高原训练的进出时机。—般认为,高原训练进入时机的选择,往往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其中,专项性质、 训练水平、气候条件、高原训练时间和比赛日程是选择高原训练进入时机的主要依据。 通常,专项性质是有氧耐力性的运动项目,训练水平属于一般,当地气候较为炎热,距 离赛事时间较长,那么,进入高原训练的时间可以提前。相对来讲,高原训练出来时机 的选择则显得更为重要。一般认为,对于以混合代谢为主、持续比赛4~6分钟的摔跤运动项目而言,在 “准高原”训练一段时间后,接着应在“亚高原”条件下加强负荷强度的训练,直至高原训练出来的最后一次训练课。尔后,应在距离赛事日程的大约20天前返回低海拔平 原进行继续提高强度的训练。普遍认为,摔跤运动与耐力性运动项目在高原训练的出来 时机的选择方面有极大的不同。摔跤运动所需要的运动强度远比耐力性运动项目的运动强度大得多,是造成这种出山时机显著差异的原因之一;摔跤运动员还需通过低海拔平原地带一段时间的训练进一步地提高负荷强度,是造成这种出山时机显著差异的原因之 二。普遍认为,摔跤运动员返回低海拔平原后的头几天是一个低海拔平原适应训练阶 段,接着是为期两周的强化训练阶段,尔后是3天左右的赛前调整阶段,以便在比赛中以最佳的竞技状态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
(三)高原训练法的应用要求
- 挑选合适的训练地点
认真了解、分析高原训练的自然环境和慎重选择、确定高原训练的地点是实现高原 训练目的的基本条件。良好的高原训练自然环境是进行高原训练的客观保证。一般认为,良好的高原训练自然环境主要表现为,海拔高度符合专项运动训练的需要,气候变化不大,白天气温适宜,空气湿度较高,具有一定的遮阳物体,地貌平坦,场地弹性适中,水质良好。只有这样,才能奠定摔跤运动员高原训练的环境基础。
- 补充必要的运动营养
高原训练期间,摔跤运动员的生理变化相对较大,某些机能系统的新陈代谢比较旺 盛,例如红细胞的增生较多。因此,加强某些适合高原训练需要的营养补充和微量元素 的补偿是必须引起重视的。惟有如此,才能引起摔跤运动员各个生理系统和有关器官产 生功能上和结构上的适应性变化。也只有这样,才能奠定摔跤运动员高原训练的身体基础。
浏览397次